八斗子地方史話 點擊圖片放大
名稱:

八斗子地方史話

詳細介紹:

八斗子地方史話/陳世一

一.自然篇
    一個地方自然環境特色的形成,源於它的地質的組成和構造,受到地理
位置所處的氣候帶影響,而形成某種受侵蝕及風化後產生的地形景觀,而植
物就依恃著岩層風化後的土壤、氣候循環所產生的雨水和可以適應本身生長
的地形環境而成長,而有的動物吃植物,有的動物則是雜食或吃動物,形成
了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
    人依附自然環境而生存,然而,科技的力量大到足以影響物種的絕續和
自然界的平衡時,不僅僅許多物種的危機出現了,人類的危機也迫在眉睫。
    因此,了解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所形塑出的地理個性後,才能依循在地
的自然特色,發展出適合該地的產業類型及人們生存的環境。
    八斗子位在台灣北部的東北方,依山靠海,山有煤礦藏,海有廣闊的漁
場及沿海自然資源,然而,冬季時盛行東北季風,造成潮濕多雨的季節性特
色。在這裡,我們從八斗子的範圍與位置、地質、氣候、地形、生物及特殊
的自然事件去探討八斗子的自然環境特色。


1.範圍與位置
範圍
    本書所討論的範圍,以傳統的八斗子所涵蓋的區域為主,包括現在行政
區域上屬於基隆市中正區八斗里、砂子里、長潭里、碧砂里及新豐里等五個
里的里界內。

相對位置
    八斗子西北邊與和平島的海濱里相鄰,西南邊緊鄰基隆市信義區,東邊
及東南邊和台北縣瑞芳鎮相鄰,北邊則是海域,與距離約五公里的基隆嶼遙
遙相對。

經緯度位置
    八斗子位於台灣北部東北方,以經緯度來看,東西約在東經121度46分0
0秒至東經121度47分50秒之間,緯度則從北緯25度07分35秒至北緯25度09分
05秒。

聯外關係
    八斗子位於基隆港東方兩公里多,傳統的聯外關係,無論是產業、社會
或文化上,都是以基隆港區及市區為主。然而,當基隆到台北的各種交通管
道暢通之後,八斗子住民依賴台北的現象有加深的情況。一九七九年,北部
濱海公路開通之後,八斗子變成北部地區經基隆要往東部的公路必經之地;
在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設立之後,假日經過八斗子的車流量就更大了。


2.地質
台灣地史
    約一億多年前,在古老歐亞大陸板塊邊緣和古太平洋海板塊相鄰的海底
大陸棚,因承接來自歐亞大陸板塊上大河帶來的泥沙沉積在此,經過這兩大
板塊的擠壓後,將這些沉積物推擠抬升出海面,形成最早的古台灣島。
    在一億年前至五千萬年前,板塊推擠的力量消失後,歐亞大陸板塊因鬆
弛而在海底產生地槽,接受歐亞大陸板塊上大河攜帶來的泥沙沉積。而五千
萬年前至二千萬年前,因地殼的隆起和海水面的下降,使一部份的沉積地帶
露出海水面,稱為北港高地。
    在兩千萬年前至一千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張裂,使地底海洋板塊插入隱沒
帶形成的岩漿冒出,成為澎湖群島。一千萬年前至五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
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推擠,造成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台灣主要的山脈都在此時
形成。
    從五百萬年前到二百萬年前,台灣北部的火山爆發活動頻繁,從龜山島
、北方三島、基隆嶼、大屯火山群和基隆火山群陸續噴發,菲律賓海板塊仍
持續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台灣島緩緩上升。
    從兩百萬年前到十萬年前,台灣東南方海上的一列火山島,在菲律賓海
板塊推擠下,和台灣結合而成為海岸山脈。而下雨成河流由主要的山脈向西
沖積,覆蓋在台灣西邊一部份由高山崩落下的礫石層上,形成許多沖積平原
、台地或盆地等。
    由於台灣既是地槽、又具有島弧的地質背景,使台灣在構造上處於造山
運動最活躍的活動帶上,這也是台灣常發生地震的原因。

台灣的地質環境分區
    台灣主要的地層都屬狹長型的帶狀分布,地層的年代則從中央山脈向西
部平原逐漸由老變新。台灣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地質區:
(1)中央山脈地質區:又可分為中央山脈的東翼及中央山脈的西翼、脊樑
                     山脈(包括玉山和雪山兩山脈)兩個地質亞區。
(2)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包括阿里山脈及加里山以西的地區和澎湖群島。
(3)海岸山脈地質區:海岸山脈以東及蘭嶼、綠島等。

八斗子的地質區及斷層
    八斗子的地質,在台灣主要的三大地質區(中央山脈地質區、西部麓山
帶地質區及海岸山脈地質區)中,屬於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往南以屈尺斷層
為界,南邊為中央山脈地質區中的雪山山脈地質區。
    以摺皺來看,八斗子位於四腳亭向斜的北邊,地層大致由向斜軸附近的
南港層、石底層、大寮層往北發展。
    南邊不遠處有一條從田寮港過來、由西向東的深澳坑斷層,途中叉出一
條南往北、通到八斗子半島西邊海岸的推測斷層。由陳培源在一九五五年所
作的「八斗子瑞芳間煤田地質圖」可看出,八斗子半島南方稍右,有兩條南向
北的斷層,還有一條東南向西北的斷層和它們斜交;八斗子半島西側則有兩
條南向北稍偏東的斷層。

地層
    八斗子的地層,主要是中新世時期(距今約二千二百萬至一千八百五十
萬年前)沉積的沉積岩所構成,由於中新世以後,發生三次海進及海退,致
使沉積的地層交互由海相和濱海相的地層構成。大寮層沉積於中新世的早期
,屬於海相地層,即當時沉積環境是在深海,所以含有很多海相化石,如雙
枚貝、牡蠣、海膽及許多生痕化石;石底層在大寮層的上面,為濱海相地層
,沉積環境為大陸棚淺海,少有化石,卻含有厚薄不一的煤層。另外,還有
小部份全新世時期的階地沖積層及沖積層,為後來溪流堆積及沖積形成的地
形。
    八斗子半島及西側牛稠嶺一帶的地層,屬於大寮層,八斗子半島前方則
有一大寮層中的塊狀砂岩層;而北寧路以南及東南邊的地區則屬於石底層;
在調和溪注入八斗子漁港的靠山及面海附近的狹長小區域,則為階地沖積層
和沖積層。
    大寮層和石底層等原應在地底下面的老地層,會出現在地殼表面的原因
是板塊擠壓作用造成大的摺皺後,經過風雨侵蝕掉覆蓋在其上的地層後,才
使這些老地層得以出露在地表。

大寮層
    大寮層以灰至青灰色細粒至中粒硬砂岩或亞硬砂岩與灰色頁岩及粉砂岩
為主,砂岩呈厚層或中層,部份為石灰質,甚為堅硬,常形成高數公尺乃至
數十公尺的懸崖。頁岩多係灰至灰黑色,間與薄層細砂岩及粉砂岩構成相當
厚度之互層,夾於形成懸崖的砂岩之間。大寮層之上部砂岩較發達,下部則
是頁岩較發達,全層富含海相化石。
    大寮層可能在外淺海或內半深海的大陸棚高能量環境下快速沉積而成
    大寮層厚度約五百公尺,沉積時間在中新世早期。

石底層
    主要為淺灰色至白色細粒至中粒砂岩、灰色砂岩、灰黑色頁岩以及白色
粉砂岩或細砂岩與黑色頁岩所成之薄頁互層,並含煤層。砂岩以長石質砂岩
為主,局部含有正石英砂岩或亞硬砂岩;頁岩呈灰黑色,有時富含炭質。本
層上段主要由黑色頁岩、炭質頁岩、白色中粒砂岩及砂岩─粉砂岩─頁岩之
薄頁互層所組成,並含五層可採煤層。下段最重要之特徵為含三厚層中粒至
粗粒白砂岩,此項砂岩常構成懸崖峭壁,地形表現明顯,可作野外調查之追
蹤指準層;此三白砂岩層厚十二至二十五公尺。最下一層白砂岩之底部即為
石底層之底部,其上常含下段唯一之煤層。
    石底層之厚層白砂岩一般往東南減薄。本層之砂岩具有交錯層、波痕及
肩狀層等沉積構造,屬濱海相沉積物。厚約三百至四百五十公尺。缺少海相
化石,沉積時間為早期中新世。

沖積層
    現代沖積層分布於河道及海濱地帶,面積很少。

台地沖積層
    本層由更新世或全新世河流所夾帶或海浪沖積之泥砂、礫石堆積而成,
現尚未固結,厚十公尺以內,高出海面或河道數公尺至數十公尺不等,代表
陸地上升,侵蝕基準下降的產物。(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雙溪,
黃鑑水、劉桓吉)


3.氣候特色
    八斗子的氣候,屬於台灣北部氣候帶的一環。
    台灣位置,在北緯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間,受地球繞太陽公轉所造成
的直射、斜射的影響,由於溫度的差異而形成季節性的氣候循環。台灣的氣
候,大致上分,南部緯度較低,氣溫高,屬於熱帶性氣候,北部緯度較高,
氣溫較底,屬於亞熱帶性氣候。
    以行星風系來看,台灣位在北緯五度至三十度間,為亞熱帶高壓帶下沉
氣流向赤道吹終年不變的東北風,稱東北信風帶。然而,東北信風的威力不
大,台灣因剛好位在大陸塊與海洋的交界線附近,因海洋與大陸物理性質的
不同,每年冬夏兩季因受熱而產生不同的效應,使主環流系統隨季節而改變
,而有季節性相反的風向系統,即夏季的西南季風和冬季的東北季風。
    而冬季的東北季風,因從赤道來的黑潮暖流因高溫而形成的水氣,及台
灣許多山嶺的攔截,使冬季東北季風在台灣北部形成豐富的雨量,使冬雨的
北部氣候和南部以夏季西南季風吸進的氣流而成雲致雨,形成南北雨型的不
同。

氣溫
    依據中央氣象局基隆測候站的資料,從1987年到1996年間的年均溫為
22.5℃,最低的月均溫為二月的16.0℃,最高為七月的29.3℃。依月均溫高
低的次序排,則為七月、八月、六月、九月、五月、十月、十一月、四月、
十二月、三月、一月、二月。
    我們如果拉長時間的幅度,從統計數字來觀察過去和現在溫度的變化,
從六、七十年前一直到現在,溫度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尤其以夏季七、八
月增加的幅度最大,冬季同樣也有增加,只是幅度較小。
    追究原因,老一輩的多歸因於火力發電廠的設置,而全球性的溫室效應
和北部兩座核電廠的影響,也不斷被注意。


    基隆的風向以東北風為主,以每月平均風向而言,除六、七、八月有較
多之西南風外,幾乎都以東北或北、東等附近的風向為主。從1987到1996年
的氣象資料來看,以月平均風速而言,以十一月每秒3.44公尺的風速最高,五
月的每秒2.12公尺最低。依月平均風速從高至低排列為十一月、十月、十二
月和一月、二月、九月、三月、八月、七月、四月、六月、五月。依年平均
風速而言,以1995年的每秒3.1公尺為最高,而1994年的每秒2.6公尺為最低。
由於七、八月份颱風頻率較高,也拉高平均風速,使五、六月成為基隆風速
最弱的時候。
    以強風日數而言,十年間以十一月的強風日最多,共有四十一日,四月
最少,只有十三日,依十年間月強風日的總和多少排列為十一月、一月、十
二月及十月、九月、八月、三月、二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以年強
風日總和而言,以1988年的五十六日為最多,1993年的十一日為最少,而且
,強風日總和似有漸漸變少的趨勢。
    過去基隆一到冬天就常出現的濕冷感覺,其實和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有
關,在潮濕而又下雨的日子裡,強風助長了大家對冷的深刻感覺,最後形成
對一個地方特色的概括性印象。


    基隆雨是聞名全台的,從雨量來看,1987年至1996年的每月平均雨量以
九月的438.6公厘為最高,而以七月的152公厘最低,依雨量的高低次序為九
月、十月、二月、一月、十一月、三月、四月、五月、十二月、六月、八月
、七月。年平均雨量以1988年的4556公厘為最高,而1995年的2882公厘為最
低,平均年雨量為3716公厘。
    多雨的基隆,近年來的雨量似乎減緩了許多,很多在台北上班的人都感
覺,其實,基隆、八斗子現在的氣候和台北已經差不多了,主要指的也是下
雨的日子感覺沒有過去那麼多,不過,從六、七十年來的統計資料看,其實
,基隆的雨量並沒有減少,只是,以前的雨小而綿密,一下時間就拉很長,
現在,下雨的時間縮短,但雨卻變粗了,所以,雨量反而多,但一般人卻形
成了基隆較沒有雨的印象。只是,在東北季風強勁的來襲時,基隆還是比台
北容易下雨的,而且,濕度也比較高。
    雖然,多雨是基隆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九九三年的夏季,基隆竟然
發生缺水的事件,當年七月的雨量只有43.4公厘,為十年來的第三低,而八月
的10.2公厘不僅是十年來的最低記錄,也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低降雨量,也
難怪會造成缺 水的現象。

颱風
    每年夏季,總會有數量不等的颱風侵襲台灣,而在1987年至1996年間對
基隆有影響的颱風數共有十個,平均每年有一個颱風,除了1987年及1992年
有兩個颱風影響基隆,而1988年和1993年則沒有颱風影響基隆,其它每年都
是一個颱風影響基隆。


4.地形景觀
台灣的地形特色
    台灣為一高山島,山脈走向大致和台灣島的長軸相似,往北時則略偏東
北向,所以,山嶺和丘陵是台灣最顯著的地形特徵;在台灣浮出海面後,受
到風雨的侵蝕、沖刷及堆積,形成了河谷、台地、盆地、平原等各式各樣的
地形景觀;與海交接處,又因各地不同的地質構造運動而形成西部的隆起海
岸、北部的沉隆海岸、東部的斷層海岸及南部的珊瑚礁海岸。
    火山作用也使台灣北部出現大屯火山群和基隆火山群等火山特殊的地形
景觀,還有龜山島、基隆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及澎湖群島等火山島地
形。

北部海岸的地形景觀
    地質學者稱北部海岸為「沉降海岸」或「對置海岸」,因為這裡的海岸
先在海底接受泥沙的堆積,後來,因板塊擠壓而隆起的過程中,受海水侵蝕
,形成凹凸起伏的海岸線形貌。
    從淡水到三貂角之間,以半島和海灣的形式不斷反覆出現,由於山脈的
走向和海岸線垂直相交,所以山脈靠海岸非常近,導致北部海岸的海灘多很
狹小,且呈不連續分布的狀況,有的地方海蝕崖直接靠近海面,有的則有海
蝕平台作為緩衝區,也有一些沙灘零星散布。
    岬角與海灣交互出現的原因在於地層中的岩層,有軟岩和硬岩交互分布
,在海水不斷侵蝕下,頁岩或砂頁岩互層等軟岩層被侵蝕的較快,所以凹進
去,砂岩、塊狀砂岩層或安山岩等硬岩受侵蝕的較慢,所以凸出來,就形成
了岬角與海灣交互出現的景象。
    北部海岸的岬角多為堅硬的砂岩地層,在海蝕及隆起的過程中,也形成
了種種的小地形,如豆腐岩、蕈狀岩、燭台石、蜂窩岩、風化窗、海蝕洞、
海蝕崖等小地形景觀,在岩面上,也時常可以看到生痕化石或貝類、海膽化
石等,為北部海岸的景觀,增添不少精采的內容。

    北部海岸的特色地形有:海蝕洞或海蝕門、海蝕平台、豆腐岩、蕈狀岩
、風稜石、礫灘及本體化石和生痕化石等,八斗子有大多數的特色地形景觀

(1)海蝕平台:在海水面附近的水平岩層,受到海水侵蝕,形成如豆腐岩
               、蕈狀岩等種種形狀的海蝕平台,有些因擠壓而離開海水
               的侵蝕,有些仍在潮間帶持續發育。
(2)豆腐岩:砂岩層經過擠壓後,產生兩組垂直相交的節理組後,當這岩
             層位在海水可以來回沖刷的地方時,海水即沿著其節理逐漸
             侵蝕,刻出一條條的深溝,使整片岩層看起來好似豆腐般,
             所以叫豆腐岩。
(3)蕈狀岩:蕈狀岩的成因有兩種說法,一為有兩層岩層,上部的岩層較
             為堅硬或含有一些堅硬的結核,下部的較軟,經過海水差異
             侵蝕後,下部被侵蝕較快,上面較慢,故而形成上大下小的
             蕈狀岩。一為砂岩面上的凹洞浸水及反覆的乾濕過程後,岩
             層中的礦物質、水及空氣經化學作用後,會形成一層暗褐色
             的薄殼殼,因這薄殼化性較為安定,不易被水溶蝕及風化,
             所以,當兩旁的岩層被海浪或風、雨侵蝕殆盡後,再經海水
             上下的差異侵蝕,就形成了蕈狀岩的形貌了。
(4)礫灘:海灘堆積礫石者稱為礫灘,如三貂角萊萊附近的礫石最大,野
           柳到富貴角的海岸過去叫跳石海岸,即有很多大石頭。
(5)岩層中的化石:大寮層為海相的沉積岩地層,每多生痕化石及牡蠣與
                   貝類、海膽等本體化石。

八斗子的地形分區
《八斗子島》
    八斗子的原始地形,主要由一島嶼隔長潭溝和台灣本島相對,退潮時,
有些地方水淺僅及膝,漲潮時水深可行船。島的形狀為一類似寬口杯狀海島
,北邊東西兩邊較寬,南邊與台灣本島相接處則較窄。島上有從東南方往北
緩升的小山丘,最高處在東北邊靠海的山丘,東、西兩面有狹長而窄的平地
,北面山勢陡峻。

北面海岸
    八斗子的地形屬於北部海岸地形的一環,由於大寮層的塊狀砂岩呈東西
走向位在八斗子半島的北邊,耐侵蝕的塊狀砂岩層就形成了七斗山、八斗山
在島前挺立的特殊地景。
    因此,在八斗子半島北面的東側,塊狀砂岩層與海貼近的部份,因長期
海浪侵蝕岩層下方,造成上面岩層沿節理面崩落的情形,而形成了海蝕崖;
半島北面的中間及偏西處,海蝕平台發達,同時有凹入的灘地,過去曾有貝
殼砂堆積。
    西邊最凸出的海蝕平台呈一組東南、西北向的鮮明節理,已被侵蝕成細
溝狀;中間的海蝕平台有兩層,都有兩組垂直的節理。
    凹入的灘地後方,都有巨大岩石崩落造成的礫石灘,西側的礫石尤其巨
大而靠近海面。
    西側靠內的海蝕平台上,有少數鈣質砂岩和砂岩組成的類蕈狀岩,也
有大片由海膽、螺貝類等海洋生物溶蝕的蜂窩岩、風化窗等,上面的節理有
的凹入、有的凸出,靠海處還有海蝕溝、海蝕壼穴及棋盤石等,還有一種石
灰岩層中含貝類化石而被海水侵蝕成粗糙雜亂的岩面者。
    這些細緻且複雜的小地形景觀,都擠壓在八斗子半島北邊這小小狹長的
區域裡,過去,經由海浪的侵蝕、海洋生物活動的干擾、溫差及鹽份的種種
變化作用及因擠壓抬升或凹陷所形成的大小地形景觀,幾乎濃縮了多數北部
海岸地質景觀的特色在小小的區域中。

西面海岸
    西面靠近八斗山及七斗山處,有向東南邊內凹的狹長平地,臨海處北邊
是礁石海岸,南邊靠近長潭溝處則有兩百多公尺的沙灘,在未築港前,這裡
的沿海生物很豐富。築港後,這些地景就消生了。現在變成海埔新生地及碼頭
、防波堤等,調和溪的人工河道也經過這裡出海。

東面海岸
    原來北邊原有大片珊瑚礁覆蓋,臨海處有美麗的砂岩礁石散布,南邊有
向外延伸的細狹砂岩層,後因北邊建垃圾場,將珊瑚礁層填埋掉,同時在靠
海處作海堤,整個破壞了原本優美而且有豐富海洋生物的海岸環境。

七斗山、八斗山
    七斗山的北面為海蝕崖,東邊及南面緩降,西邊接八斗山,最高點一零
一公尺;八斗山北邊為崩坍的巨礫及海蝕平台,西邊大多緩降,有些地方則
有垂直的崖壁。兩山間有些起幅不大的鞍部及山溝等。

《南邊海岸及丘陵區》
    南面海岸邊的丘陵山嶺逼近海岸,從調和街附近往南為緩升地形,西邊
至海洋大學附近則多屬於垂直陡立的懸崖,東邊至望海巷附近的山嶺也較陡
峭,調和溪即沿調和街附近蜿蜒流下,到今天北寧路和調和街交叉口附近入
海。

砂仔園
    昔日因調和溪長期攜帶下來的泥砂,堆積在河口及海灣附近,形成了一
片金黃色的沙灘,東邊的長潭溝離調和溪入海口不遠。調和溪繞著塊狀砂岩
構成的陡峭山壁蜿蜒而下,海岸背後的丘陵山地時而緩升、時而陡立,越往
上面,坡度越趨和緩,並有少數小谷地的出現。

長潭尾至望海巷
    位在八斗子島和深澳陸連島之間海灣的西北側,沿海有小片平地,往外
有一些礁石分布,西北和長潭尾相接,為長潭溝的東邊出海口,中間西側的
海岸岩層平緩,東側有伸入海中的砂岩層,西南和南邊的丘陵陡立,東南邊
為170公尺的深澳山。

牛稠嶺
    從八斗子到海大之間,原本只有牛稠嶺腳和林投溝有小片平地,其餘的
地方山勢逼近海岸,一部份為厚層塊狀砂岩構成的陡壁,原來的地貌可能是
低位的海蝕平台與礫灘,現因築港而往前延伸大片海埔新生地,南邊丘陵新
豐街上去的山谷,近年也已大量開發成集體住宅社區了。

水系
    調和溪從反水嶺沿線附近和深澳溪分水,在區內最高點為119.4公尺,
調和溪海拔高約約五十五公尺,長度約一.六公里,沿著山勢一路迴轉而下
,中、上段溪旁沒開發部份兩旁林木尚多,部份溪段有築水泥河堤,現在旁
邊已有開發成大廈住宅區,下段繞過塊狀砂岩聳立的山壁,形成優美的溪谷
景觀,但現在因兩側的住宅大廈密布,而陸地的地勢加高,使原初山谷溪澗
的美麗環境完全改觀。
    另有一條支流碧砂溪從牛稠嶺上過來,在調和二號橋附近匯入調和溪,
碧砂溪原為從上面兩座小山形成的山谷流出的小溪,原本上面有水田,後因
要建住宅社區而控兩座山坡的泥土填高溪谷,同時造成當地的一些水田積水
,形成兩個略有分離的大水池,在現在的碧海擎天社區附近,主要為溪水無
法渲而成,以前曾有人在這裡放牛,碧砂溪匯入調和溪之處,形成較深的水
潭,終年有水,但現在因一九七零年底開始,集體住宅社區進駐牛稠嶺後,
大量的建築工程破壞了碧砂溪的原貌,建商用水泥將流路包住,形成溪流水
溝化的現況,現在有些地方仍有積水,卻看不到小溪的流路,對水量的疏解
可能會造成影響,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的豪雨,果然也造成了牛稠嶺上
的淹水,水流疏通的路徑被壓縮當是重要的原因。
    八斗子築港後,調和溪的河道就往北延伸,在海埔新生地上以水泥護堤
築成河道而注入八斗子漁港。


百年前八斗子一段地景的素描
    西方探險家布里基,在一八七六年所作的一次旅行,從基隆港到、平島
、八尺門一直到八斗子的行程中,有一段對當時八斗仔灣附近地景的細緻描
繪,然而,這些地景今天則因為築港及填海造陸而全數遭到破壞,但是,我
們今天仍可在八斗子半島北邊的地景空間中,依稀看到布里基當年敘述的,
從海洋大學裡面沿著原來的北寧路到八斗子海灣(北寧路和調和街交叉口附
近)的這段路程。

  *******************************
    一位地理學家將為我們所看到的景象深深著迷。在水邊有無數的岩石小
尖塔,與先前所見的蛋杯狀巨岩。海灣本身散佈著各種造形的圓石子。有些
砂岩段落遭海浪侵噬,龐大球狀的頭部看來就要掉落,有些則似乎在最近才
斷裂。地面上躺有許多滾動的、球體形狀的石子,由於小徑直伸到岬角盡頭
,兩旁有岩石成方塊狀,規則而等高,像是一條舖了磁磚的行人道,舖了好
幾百碼,深入海中。真像是巨人使用的龐大行人道。
    這條形狀美好的路,和我們眼前聳起的另一岬角相通。它的地層斜面向
內陸,部份地區有海水灌進。在我們右手邊內陸,矗立著高大的砂石崖壁。
上面有一層險峻的珊瑚石灰石重疊,最頂端邊緣長著灌與攀緣植物。同時,
出現一道凸出的拱壁,表面灰白,顯然是一道舊城牆。它看來像是自然的產
物,直到我們趨前檢視才糾正看法。我們正走過一道廢牆之下,四周仍有野
花。巨大的旋花植物在陽光照射的凸崖上,雪白的百合在面海的岩邊集聚成
叢。
    接連崖壁之後,是種滿稻子的狹窄平原。然後是海邊小村稀落的房子與
菜園。村子尾端卻是一個漂亮雅緻的港口。許多房子也座落在堂皇大樹的樹
蔭下。戎克船與貨船全繫泊於岸上;一列搬夫在陡峭的山徑上下,從船上進
出貨物。
  *******************************

    由這段文字,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當年厚層砂岩構成的海蝕崖壯觀的崖壁
地景及下面散落的大小石塊,不過,豆腐岩形成像巨人走的舖了磁磚的人行
道該是最有趣的地景描述了。就我的訪談得知,日治末期時,海洋大學從靠
山的地方延伸到海邊都是田,牛稠嶺腳的狹長平地也都是田,牛稠嶺腳的稻
田至少印證了百餘年前至三、四十年前改變不大的這段地景。


□八斗子半島北邊具特色的海岸小地形景觀
海蝕平台(離水波蝕棚)
    以前的海蝕平台因與海水面一樣高,在不斷受海浪侵蝕後,形成與海面
等高的海蝕平台,後來,台灣北部海岸地層不斷隆起,使海蝕平台漸漸脫離
海準面的侵蝕,而變成今天離水波蝕棚的小地形景觀。
    這裡的離水波蝕棚由砂頁岩互層構成,因砂岩耐侵蝕力較強,所以突起
,頁岩則因易受侵蝕而凹下。

海蝕溝
    海蝕溝為海蝕平台上的節理,受到海浪的侵蝕,形成一道細縫,而後,
在海水來回不斷磨擦侵蝕下,漸漸變成一條溝,在高潮時,海浪來回衝刷,
就變成一條海溝。

壼穴
    在海邊的壼穴稱海蝕壼穴。壼穴構成的原因為硬岩、急流、漩渦及持續
的磨蝕作用。在過往很長的時間裡,潮汐及海浪曾經攜帶石塊,在硬質的砂
岩面上撞擊,使其產生一凹陷小洞,而後,海浪不斷來回侵蝕,進入洞中時
,並產生漩渦,並將海浪攜帶過來的小石子或貝殼碎片沖入洞中,加速洞內
的侵蝕速度,最後,終於成為一海蝕壼穴。

豆腐岩
    當砂岩層受到板塊作用時,會因本身具有較硬的組織結構,而產生節理
,如果在同一片砂岩層上發生兩組垂直或成六十度、一百二十度夾角的相交
節理時,我們稱其為共軛節理。當位在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這種節理組形
成後,經過海浪起伏不停的沖刷,浪浪就在裂開成細縫的節理中慢慢侵蝕,
時間一久,逐漸將節理組磨蝕出明顯的凹痕,這時,整片砂岩層看起來就像
擺在大地上一塊塊呈正方形或菱形的大型豆腐了。

饅頭石
    從豆腐岩到饅頭石的過程中,最先被磨蝕的,就是它的四個尖角,再來
是銳利的邊,海水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來回的磨擦,即便堅硬如金石者,都
要被軟化了,豆腐岩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磨成了饅頭石。

節理
    岩層受板塊運動擠壓,而在同一方向形成一條條的裂隙,即稱作節理。
而節理如果有很多條,而且每條節理間的距離差不多相同時,我們稱這些節
理為節理組。

共軛節理
    在同一砂岩層上的兩組節理,呈垂直或六十度、一百二十度的截交,我
們稱之為共軛節理。

蜂窩石
    由穿孔貝在硬砂岩上敲擊出小孔,再由波浪侵蝕,使洞口變大變深。
    另有一說,認為這些洞為海膽或螺貝類在岩石上存活時,產生對岩石
的溶蝕而形成的。

棋盤石
    在砂岩層面上,因受外力擠壓而形成兩組近乎垂直的節理組,當岩層在
海水基準面附近時,因受海水來回侵蝕造成裂隙逐漸增大,在岩層面抬升之
後,下雨時從海岸岩壁流下來的雨水常攜帶很多礦物質,當水份乾了之後,
鐵就和空氣中的氧進行氧化作用,在節理組分割的一塊塊四方形的岩石四周
,常形成紅褐色的色帶,造望這片岩層面,就好像下棋的棋盤般一格一格的
,所以,這種地形景觀才會被人喚作棋盤石。

鈣質砂岩
    在砂岩層中,夾有一層鈣質砂岩,為富含海相地層中生物遺骸所分解出
的碳酸鈣等物質,使這層砂岩的膠結較佳,抗侵蝕力較強,在海水面進行差
異侵蝕時,和下層的砂岩層比較,可留下較大的部份,而形成在黃色的砂岩
團塊中頂著黑褐色帽子的奇特岩石景觀,由於在野柳等地有些褐色的鈣質砂
岩形似老薑,所以,人們常以薑石稱呼這種岩石。

不同顏色的砂岩
    有三種岩色的砂岩構成這個小岩壁,最上面黑褐色的岩層是鈣質砂岩,
下面則是兩種不同顏色砂岩層的結合。

溶蝕盤
    在岩面較為平坦的地方,時常會有凹進去的一些地方,在潮汐交替輪迴
的中間,有一些海水會留在凹洞內時,常會發生溶蝕作用,如重覆乾濕造成
對岩面的剝離作用或海水與岩石礦物間的化學作用,鹽結晶作用也是加速岩
面崩解的因素之一,經過這種過程後,原本的小洞就逐漸擴大,成為溶蝕盤
的景觀了。

風化窗
    蜂窩石在水平方向受海浪侵蝕較強之處,會形成較大的磨蝕力,日久形
成較寬大的洞,稱之為風化窗。

礫石灘
    這裡的岩層,下方為砂頁岩互層,上方則為厚層砂岩,因砂頁岩互層的
地方耐侵蝕力較差,下方的岩層被侵蝕淘空之後,無法承受上面厚層砂岩的
重量,上方的厚層砂岩便會以層理和解理切割成的方形崩落下來,經過不斷
海水、雨水及風的風化侵蝕過程後,就變成了有各種大小不同形狀的礫石灘
了。

生痕化石
    生痕意即「生命之痕」(traces of life),指生物之行為動作留存在
沉積物或硬質基底中之痕跡。如各種海中或陸上生物爬行、鑽洞、覓食或逃
跑等生存的痕跡。

貝類化石
    貝殼被埋在砂土中,經由沉積作用,砂土膠結後,貝殼就被鑲嵌在岩層
中,成為貝殼化石了。


5.生物分布
生態環境概述
    早期八斗子島的自然生態環境,除前端海蝕崖,因垂直甚至向內凹的岩
面無法積土,沒有植物生長外,從高潮線一小段距離以上,海蝕平台則因其
形狀和種類造成的泥土堆積、受海浪的影響及蔽風程度而決定其可以生長的
植物;礫石灘及因土石崩落造成的泥沙堆積山坡,也因形成時間的久暫和土
壤、海水及風影響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植物發展。
    在第一道山稜線之後的山谷及背風面,視受東北季風影響及人為干擾的
多少而形成從草原、灌木到喬木等不同高度的次生植物群落。而山後的平地
,早已被人類開發破壞殆盡了。

海濱生物
    海濱生物的範圍包括在海岸高潮線和低潮線活動的所有動植物。八斗子
這裡的岩岸潮間帶,植物以固著性的大型藻類為主,動物則以固著性的珊瑚
、海綿、海葵、海鞘及底棲性的螺貝類、海膽、甲殼類、多毛類、陽燧足、
海參和小魚為主。由於每天必須受兩次海水漲退的影響,在這裡生長的固著
性生物都要練就一身適應反覆乾濕的特異功夫,才能生存下去。
    由於海岸的大量建設及污染破壞,使八斗子海岸附近的生物棲息環
境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以潮間帶的消失直接使所有生長在這裡的所有生物
絕滅,棲地的消失是八斗子海濱生物最大的威脅。
    在八斗子半島北邊及長潭里附近海岸高潮線附近,每年秋天到春天都會有許多
海藻在岩岸大面積的繁茂生長,到夏季日照充足且少雨之後,就慢慢消失,
直到冬天東北季風和鋒面帶來的雨水滋潤後,再度重新生長。
    八斗子潮間帶的海藻有石蓴、裂片石蓴、粗毛褐藻、頭髮菜、紫菜等,
過去有許多珊瑚,現已不復再見,在長潭里海到望海巷的海邊,還有海綿、
海葵、鐘螺、青螺、笠螺芋螺、玉黍螺、寶螺、骨螺、法螺、蛇螺、蚯蚓螺
、多種的螃蟹及寄居蟹等活動的蹤跡。寄居蟹以長潭里海岸邊的沙灘較多,
還曾在此處發現鬘螺。
    在退潮的時候活躍於潮間帶的海蟑螂,則是八斗子海岸最常見的生物。

海蟑螂
    身體扁平,長約二至五公分,身上有七對腳,屬等腳目的甲殼類動物,
所以,不是昆蟲(昆蟲只有三對腳)。
    海蟑螂大多生活在海邊的岩石縫隙中或海蝕平台邊,以吃各種藻類碎片
及有機垃圾等為生。遇到敵人時,也可爬入水中避敵。

植物
    八斗子的植物群落分布,因受到海洋、氣候、地形及土壤厚度等因素影
響,形成了海岸植被帶及低海拔山地植被帶,即使在八斗子半島上高度僅有
一○一公尺的七斗山後,植物的分布即和海岸第一道稜線前的植物迥異,形
成了在小區域中因海水鹽度、東北季風、土壤厚度及地形坡度等不同而有強
烈對比的植物群落分布的現象。
    而八斗子漁港及碧砂漁港往內陸的植物分布,在第一道稜線前,因築港
或垃圾填海造陸形成的大面積海埔地或碼頭用地,都使原先沿海岸生長的植
物群落受到海洋的影響減小,而陡立的崖壁也分隔了植物受強烈東北季風影
響的分布狀況,在靠海突起的山頭岩壁仍可發現風剪樹的現象。
    原本林投溝有五六戶人家,為了擋風而在海岸種林投,築港填海後林投
也不見了。
    在長潭里到望海巷之間的海岸緊貼山坡,百餘年來常有煤礦坑在這附近
的山坡上開採,甚至有耆老說,過去的山坡上曾經滿是採礦工人的身影,人
為活動也持續影響這裡的植物發展。
    從八斗子半島往內陸方向看,山坡和調和溪及碧砂溪的溪谷環境也使植
物群落的分布受影響,大面積住宅區的開發,道路、巷弄、鐵路的切割及河
堤的建築等,都影響到植物生態的完整性。
    茲就海岸植被帶和低海拔山地植被帶來說明八斗子地區植物分布的現況

海岸植被帶
    八斗子海岸的植物生態環境,由於受到築港及垃圾填海造陸的影響,除
了八斗子半島北邊及長潭里和望海巷之間一小段海岸外,已全部被海堤、防
波堤及消坡塊佔領了。
    八斗子半島北邊的地形,有海蝕崖、礫灘、海蝕平台及約四十五度的臨
海山坡,因而,將其分為平坦緩坡的岩岸、陡峭的岩壁及土石堆積的斜坡三
種類型。以前這裡是軍事管制區,所以,至今仍有一些碉堡殘留,有些地方
的土石坡看起來像是不久前才堆積的。
    平坦緩坡的岩岸以雙花蟛蜞菊為優勢群落,中間還有濱排草、蔓荊、防
葵、茵陳蒿等,靠崖壁處有一片姑婆芋,頗為特殊,猜測可能是半島東邊山
岰分布的姑婆芋輾轉傳播到這裡來的。長潭里漁港到望海巷漁港之間的海岸
,緊臨濱海公路,植物稀少,只有少數台灣蘆竹在岩縫中求生存。
    陡峭的岩壁上,岩縫有一點積土處便有台灣蘆竹的生長,也有少數石板
菜分布,有些懸崖上有台灣百合、金花石蒜、海芙蓉等植物。
    土石堆積的斜坡上,植物種類很多,北面有小濱豇豆、濱排草、濱防己
、胡頹子、天門冬、台灣蘆竹、茵陳蒿、藍豬耳、鴨舌廣、雙花蟛蜞菊、脈
耳草、石板菜、倒地蜈蚣、爵床、金絲桃、夏枯草、白花草、海芙蓉、蔓荊
、星宿草、小葉括根、台灣百合、多花油柑、細葉假黃鵪菜、雞屎藤、傅氏
鳳尾蕨等。東北邊則為低矮灌叢和草地的混合,有饅頭果、稜果榕、正榕、
杜虹花、破布烏、台灣海棗、島榕、密花苧麻、毛蓮菜、蠅子草、海芙蓉、
青苧麻、鴨舌草、巴拉草、含羞草等。
    生長在海濱岩岸、海崖或礫灘的植物,由於受到土壤厚度、海風帶來的
鹽霧及冬季長期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襲影響,能適應這種環境的植物大都具備
一些特異功能,如葉片厚而小、在莖節上有不定根、根系深藏在岩縫或砂礫
中、為抗風而以匍匐的方式生長、耐貧脊、耐旱及耐鹽等特色,使位在陸域
邊緣的海濱植物生態系獨樹一幟。

低海拔山地植被帶
    由於八斗子山坡地受到大量開發的影響,已很少有森林,大多數為開發
或整地準備開發的荒地,部份則為破壞後的次生林,一百多年來人們在這裡
採礦所留下的胎記已逐漸褪色,而另一波房地產的大規模開發則取而代之,
使這裡植物的棲地日狹。
    這裡將從海岸至第一道稜線之後的山谷,即忘憂谷,為海岸植物與低海
拔山地植物的交匯帶,其它則分為低海拔山地的山坡及溪谷地帶來討論。
    忘憂谷內的植物,在山稜線後即有小喬木及灌叢的發展,主要為灰木、
濱柃木、山欖、木槿、海桐、杜虹花等,草本有防葵、台灣澤蘭、射干、山
菅蘭、單花蟛蜞菊、通泉草、黃花酢醬草、紫花酢醬草、爵床、夏枯草、黃
鵪菜、青苧麻、茵陳蒿、細葉蘭花參、匙柄紫菀、普刺特草、鷗蔓、薜荔等
,山谷中則為矮草原,有羊蹄、月桃、海桐、多花油柑、木槿、灰木等,蔽
風的坡面上有灰木、月桃、南嶺堯花、魯花樹、台灣梣、宜梧等分布。
    忘憂谷後車道附近的植物群落,就漸漸和低海拔山地植物帶的植物分布
類同,有饅頭果、海桐、島榕、正榕、木槿、血桐、紅楠、大葉釣樟、天仙
果、刺杜密、紅淡比(森氏楊桐)、山黃梔、九節木、江某、雙面刺、稜果
榕、野桐、筆筒樹、台灣桫欏、長葉苧麻、印度鞭藤、雞屎藤、三葉五加、
薜荔、玉葉金花、咸豐草、青苧麻、全緣貫眾蕨、海金沙、小毛蕨、異葉卷
柏等。
    濱海公路以內的植物群落,山坡上多屬陽性的白匏子、野桐、血桐、苦
楝、九節木、海州常山、樹杞及桑科榕屬的植物,少數地方摻雜著樟科楠屬
的一些植物,溪谷附近則有山黃麻、筆筒樹、台灣莎欏及蕁麻科的一些植物
,在一些荒地上則為五節芒、台灣澤蘭、青葙、密花苧麻及一些草本的植物
分布。

印度鞭藤
    為台灣唯一種鞭藤科的攀緣植物,為熱帶地區的植物,但與一般的攀緣
植物不同,印度鞭藤在葉的先端變成卷鬚狀,可以捲鬚附著於其它植物的身
上往上爬,是很特殊的形態特徵。
    印度鞭藤為蔓性木質藤本,葉革質,無柄,披針形,長十至二十公分,
寬二至三公分,頂生圓錐花序,花黃白,色細小,核果球形,徑零點六公分
成熟時紅色。全株平滑,莖為葉鞘所包,可伸長達十幾公尺。
    在台灣的分布以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較多,少數分布於北部海岸和台
東海岸山脈。

防葵
    多年生大草本,高60至100公分,光滑,根粗,葉具長柄,基部鞘狀,
色青綠帶粉白,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先端多三裂,複繖形花序
,花白色,果橢圓狀卵形,有絨毛,果背有細絲狀稜。開花結果後地上部分
即枯死,翌年再由地下留存的根莖萌發新植株。
    分布於北部海岸和蘭嶼、綠島等地,東海岸則很少。

動物
    聽住在調和街草山的老一輩住民談,三十餘年前這裡仍有山羌時常會來
偷吃他們種的蕃薯葉,果子貍也很多,時常在門前門後出現。時至今日,土
地大量開發的壓力也使這些動物消失。
    目前,八斗子最常見的鳥類為麻雀和白頭翁,調和溪入海前段及北面海
邊時有白鷺鷥、鳳頭燕鷗、岩鷺、藍磯鶇、伯勞和鶺鴒,福清宮上方時有八
哥活動,調和街沿線附近常有綠繡眼、紅嘴黑鵯、山紅頭、竹雞、小彎嘴畫
眉、粉紅鶯嘴、大冠鷲等島類出沒。
    秋季和春季的過境鳥類使八斗子的鳥類變得特別多,常會在調和溪下游
附近出沒,春天時在八斗子半島北邊的海蝕崖上,常有鳥類聚集後,呼嘯北
飛。
    八斗子的昆蟲種類也很多,尤以分布在台灣南部鵝鑾鼻半島及北端靠海
一些地方的黑點大白斑蝶最為引人注目,夏季早晚濱海公園平台上的蜻蜓也
有大量的族群活動。
    黑點大白斑蝶又叫大白斑蝶或胡麻斑蝶,為斑蝶類中體型最大的,展翅
約十至十一公分,飛行速度緩慢,常會在空中藉氣流漂浮、旋轉,四季都,
有,但以春秋二季較多。


6.特殊的自然事件
台灣北部的大海嘯
    根據一八七零年(清同治九年)的《淡水廳志》記載:「同治元年春、
夏五月、冬十月、五年春、六年冬十一月,共發生地震五次,其中三次是『
地大震』;而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地大震結果,『雞籠頭金包裡出海
,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
    英國駐淡水副領事有關這次地大震的報告,甚為詳細:「本島北端已發生
大地震,造成極大破壞和許多人命損失。……在雞籠,港內海濤洶湧,宛如
海底火山爆發。不旋踵間,港口變乾,海水退去復返,淹沒一艘帆船,其他
船艇亦遭波及,海濤直衝岸上街市。據聞,雞籠高山巨石滾落,造成許多災
害。各式各樣的魚,被沖上岸,民眾爭先撿拾。人命損失無數。山崩地裂。
淡水至雞籠之間的幾個村落,業已破壞,詳情目前無可奉告。」(台灣開發
史,p21)
    在八斗子田調的過程中,還有人曾聽過祖母輩的人提到這次的海嘯事
件,當時,許多人看到海水急速向後退,都高興的下海去撿魚蝦,沒想到,
過不了多久,淘天的巨浪就滾滾而來,捲走了很多在海岸邊活動的人們。
    傳說,當時在卯澳那個地方,有人重男輕女,在海水大漲時,牽著豬隻
和帶著家當,卻把女兒放著不管就走了的事情發生。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基隆、八斗子及鼻頭角一帶,仍有少數這樣
的恐佈記憶流傳著。

瘋狗浪
    瘋狗浪又稱三角湧,多出現在颱風期間或前後,及東北季風盛行的期間
,成因為被風吹形成的幾道海浪,因海底地形的影響,剛好在一個方向,如
果這時剛好幾道波浪的波峰和波谷都在同一方向和時間重疊,波峰和波峰相
加的的結果,依據疊加原理,就會形成淘天的巨浪,捲走在海邊釣魚或嬉戲
的人們。所以,瘋狗浪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波浪型態。
    以前八斗子的海岸邊很少聽到過有瘋狗浪,但近年來瘋狗浪捲人入海的
消息卻偶會發生,不知,和人為利用海岸造成的海底地形變遷有否關聯。

消失的白海砂埔
    八斗子半島北邊,有一處凹入的小灣,老地名叫白海砂埔,以前堆積很
多貝殼砂在那裡,後來,有水族館的人到那裡去取貝殼砂,再過一段時間後
,白海砂埔的砂子就全部不見了。有人說是在一次颱風中全部被捲入八斗子
港,有人則認為被拿光了,依常理判斷,被颱風時引起的強勁沿岸流沖走的
可能性較高。

地層滑動
    八斗子半島上的山,北邊是逆向坡,所以在海浪侵蝕下易形成海蝕崖,
南邊是順向坡,如地基遭破壞,易形成地層滑動。在度天宮旁曾住有幾戶
人家,後來,在一次地層滑下來時,打到房子,後來,住戶才遷走,本來此
處還是國宅的預定地,後來才取消,同時將山坡往內切成一層層的階狀平台


二.歷史篇

1.史前時期
八斗子的史前遺物
    從日治時期到今天,八斗子一直都沒有考古學者在此地發現過遺址的記
錄。
    然而,有些本地人卻知道在破鼎湖的墳墓區曾經發現過石棺,只是,不
知道這具石棺原來就在破鼎湖,還是被人遷移到該處去的。
    石棺的存在表示史前人類曾經在八斗子落腳,然而,有關史前人類更詳
細的資料就必須從考古學者的研究中探尋了。

考古學的研究
    有關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文化的研究,由於台灣地區史前時代(
指沒有文字的時代)結束的很晚,所以,其和我們目前所知在漢人移民來到
之前,分布於北部海岸的平埔族凱達格蘭系的巴賽人可能有相當大的關係,
甚且,可能是同一種文化的演化變遷。
    台灣地區史前時代的最晚期,為距今二千年前至一、兩百年前的時間。
    就劉益昌在「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與互動關係」
一文中,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其命名的主
要依據為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與台北市中山區西新庄子遺址的發掘資料

    劉益昌根據時間、分布區域及文化內涵,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
的類型。早期年代距今2000年至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
、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新港類型、舊社類
型與普洛灣類型。(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與互動關係
,劉益昌,P4)
    而這些文化類型中,晚期的舊社類型與八斗子的史前文化可能有密切的
關係。
    舊社類型分布的區域為台北縣三芝鄉以東的北部海岸地帶以迄蘭陽平原
,考古學者雖然沒有在八斗子發現過遺址,但是,位在八斗子東、西兩側的
基隆市大沙灣遺址和台北鯀瑞芳鎮深澳遺址,卻足以提供八斗子一個相關史
前文化的研究說明。
    這個系統的遺址通常出現在海岸沙丘或平原上,標高在二十公尺以內,
所留下來的遺物特徵是石製工具很少,只有石槌、凹石、砥石,而有刃工具
如刀、鋤等工具,以鐵、銅為之,煉銅及煉鐵的殘渣、原料都發現在遺址中
(林朝棨,1965,宜蘭縣史調查資料,1994)。陶器質地細緻堅硬,火候很
高,絕大多數為灰褐色夾細砂。器形大多為圜底鼓腹之侈口罐,器表及口緣
外佈滿拍印紋飾,紋飾變化以方格紋、斜方格紋和曲折紋為最多。在遺址表
層則出土不少安平壼及近代青花磁片。裝飾的器物常見瑪瑙珠、陶珠及玻璃
器。
    舊社類型向來被視為十三行文化晚期的一支,從遺址中出土的漢人製造
的陶磁、煙斗等方向來推測,依相伴的洪武通寶,安平壼等器物推測,可能
在明初,也就是距今600年前左右,結束的年代可能晚到漢人來到之時,也
就是十九世紀初葉才逐漸漢化消失。
    這個類型人們的生活方式,相當程度依賴水生資源,大部份遺址都發現
大量貝類或貝塚。
    至於聚落的型態,遺址通常選擇海岸背後稍高的沙丘緩坡,或舊海蝕平
台隆起後的階面,所顯示的是小型而密集居住的情形。沒有發現房舍的具體
證據,但從遺址中並未發現大型的石材來來看,可能是木、竹的結構。
    這個類型的人們無疑有頻繁的島內與海外交通,從遺址內出土的明代、
清初的漢人陶瓷、玻璃器、金屬器,可能是和漢人貿易而得來的。
    與八斗子相關的社寮島遺址有出土石棺,深澳遺址則在興建大廈時,破
壞二十多具墓葬,由這些研究可知,屈肢葬與隨葬器物是這類型的傳統習俗

東北部海岸下的大型骨頭
    據八斗子本地老一輩人的記憶,在這裡附近的海岸沙灘,只要往下挖三
尺,就很容易挖到人類的屍骨,由其腿骨看,可以看出比一般漢人高大,只
是,不知這些骨骸到底是什麼地方或族群的人的骨頭,而且,骨頭是分散開
來的,而不是集中掩埋的,如果是史前人類的族群,則應有石棺或聚集在一
地附近的現象,如果是某次戰爭事件所留下來的,照習慣也應該會將戰死者
的屍骨集中掩埋在一處,而不是零星散布在整條海岸線。
    因此,是否過去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自然災難事件,就變成一個待解的
謎題了。如一八六七年發生在北部海岸的海嘯,在今天老一輩的人當中,有
些還有聽過其長輩談過這件事,只是,沙灘下的骨骸發生的時間可能要更早
很多了。


2.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腳蹤
    台灣北部的整個平埔族群的分類,最早是在日治時期由伊能嘉矩提出,
依據其族人的自稱而命名為「凱達格蘭族」(Ketanganan);小川尚義則依
台灣北部平埔族中使用語言的差異,再分為凱達格蘭(Ketangalan)和雷朗
(Luilang),凱達格蘭分布在北部沿海,雷朗則分布在北部的西南邊;馬
淵東一則認為北部沿海各社自稱為馬賽(Basay),所以,凱達格蘭應叫馬
賽,雷朗才叫作凱達格蘭。
    一九九一年,土田滋則再分出一支Kulon,大約在南崁社、龜崙社一帶

    李壬癸的分類法則是把「凱達格蘭」作為平埔族北部族群的總稱,北部
沿海各社稱馬賽,台北盆地各社稱雷朗,桃園附近各社稱龜崙,宜蘭各社則
稱為哆囉美遠群(Trobiawan)。
    所以,對過去在台灣北部活動的平埔族原住民的了解,西、荷佔領時期
只有記載一些和他們有關係的社群而已;清朝時期也沒有對平埔族原住民作
特別分類,只統稱「熟番」,黃叔璥對北部平埔族的社群記錄則稱為「北路
諸羅番」;到了日治時期,伊能嘉矩等人才對北部的平埔族有更詳細的分類

八斗子的凱達格蘭人
    八斗子島的西南側,如今八斗子與七斗子的地方,原本可能有平埔族的
散村分布,儘管,我們如今尚無法從本地人口耳相傳的記憶中獲得有關平埔
族原住民在這裡生活過的點滴訊息,然而,我們仍可從一些細微的線索作一
些可能的推測,諸如:
1.據說,杜氏五兄弟從八斗子島的東南邊搬到西北邊的八斗仔時,七斗仔
   還住有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換番(今望海巷)則有一些凱達格蘭人居住
   ,杜氏兄弟還和他們換過東西,只是,住得這麼近的這些凱達格蘭人後
   來到底跑到哪裡去,竟然無人知曉。
2.「八斗」仔這地名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語言依漢語音譯而來。
3.本地人稱八斗仔接近九斗仔的地方叫作「社後」,靠近七斗子的地方則
   叫「社頭」,連土地公也稱為「社尾土地公」,通常,「社」是指平埔
   族人居住的地方,漢人通常是用庄,「社後、社頭」可能也是與平埔族
   原住民有關的用語。
4.根據陳正祥和孫得雄於一九五六年所作的「台灣八斗子漁村之人口與經
   濟」一文中提到,八斗仔島是一七七○年左右由福建遷來的杜氏五兄弟
   ,以三十六圓訂契約向平埔族原住民買的。
    由於歷經兩百多年的時間,許多口耳相傳的歷史也可能湮滅、變形甚至
衍生出許多附會的傳言,也有可能在大量漢人的湧入後,在強勢文化的覆蓋
下而被刻意遺忘,然而,從附近有記錄的大雞籠社、三貂社等平埔族凱達格
蘭人的分布,及八斗子島背風面適合人居的自然環境特色中不難想見,曾有
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駐足,而今,這些人的文化大部份都已漢化,有少部份
則融入形成漢人文化的一部份,然而,這些消失族群的血液卻都已經散布在
大多數早期移民的漢人身體中了。


3.西荷時期
福爾摩沙的出現
    歐洲從十三世紀開始,由於船艦製造技術的進步和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
,使歐洲一些國力較強的國家,逐漸可以從事遠洋的探險航行。當十五世紀
末期,葡萄牙人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可以直接到達東方的航路
後,歐洲的一些強權國家就競相到亞洲來探險、殖民。
    葡萄牙人在一五五七年時來到亞洲,占據澳門後繼續向日本方向探索,
在葡萄牙人的船艦行經台灣海峽時,看到台灣繁茂美麗的森林景觀時,不禁
喊出了:「IiIHAS FORMOSAS」,台灣的「福爾摩沙」之名也漸被傳揚開來

    西班牙人於一五七○年佔據馬尼拉,作為在東方進行貿易的根據地。一
五八六年時,西班牙人曾有佔領台灣的想法,尤其,在日本豐臣秀吉主政的
時代,一五九三年,有佔據台灣的音訊傳出時,西班牙人以為這是日本人要
攻打菲律賓的前兆,於是決議要先取得台灣,沒想到偵查船隻因風浪受阻,
後因豐臣秀吉死亡,日菲關係趨緩而作罷。

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
    直到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侵佔台灣南部後,西班牙人才於一六二六年五
月,馬尼拉的西班牙總督施爾瓦派提督卡黎尼奧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
艘載兵士三百名,經台灣東岸海上,到台灣東北方的一岬角時,將其命名為
「Sandiago」,後來經過諧音的轉化,就變成今日的三貂角,隔天進入雞籠
港,命名為「至聖三位一體」,後並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
,又於附近建四座砲台,又在大沙灣附附近設漢人街市,一六二八年,西班
牙人又到淡水去,建了聖多明哥城。
    在西班牙人佔據台灣北部時,除了發現平埔族原住民的聚落外,還有少
數漢人及日本人在這裡居住。
    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活動,主要為招徠中日的貿易、採掘硫磺販售及
傳教,在一六三四年及一六三五年間,雞籠港也一度成為中國華南與馬尼拉
之間的貿易中心。
    西班牙人在佔領台灣北部期間,實際統治的區域有北部沿海、淡水河及
基隆河下游及宜蘭而已。

西班牙人和凱達格蘭人的關係
    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時,以淡水和基隆為中心,發展和平埔族凱達格
蘭人之間的關係,在基隆附近有記載的社為Quimaurri(基毛里社或大基隆
社)、Taparri(大巴里社,即金包里社)及Caguinauran(三貂社),當時
,北部海岸流行使用的語言為巴賽語,海上貿易活絡,和東部的族群也時有
往來。

荷蘭人佔領台灣北部
    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活動,對佔領南台的荷蘭人而言,造成了很大的
威脅,於是,決定攻打佔領北台灣的西班牙人,一六四一年兩度攻打淡水和
雞籠,但都沒有成功,一六四二年八月,荷蘭人第三次北上攻打西班牙人,
剛好碰到西班牙人在呂宋用兵,駐港的兵力就減少,荷蘭人最後終於趕走了
西班牙人。
    荷蘭人對北台灣的經營,只注重探採硫磺、煤炭及尋找金礦脈,志在經
商及傳教,並不注重拓墾。
    直到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侵台,打敗荷蘭人而將其驅逐,但盤倨在雞籠
的荷蘭人卻一直到一六六八年才被完全逐出台灣,結束荷人的殖民時代。

荷蘭人和凱達格蘭人的關係
    荷蘭人佔領台灣北部時,花很多時間搜尋產金地點的資訊,尤其和與黃
金來源有關的基毛里社和三貂社保持良好的緊密關係。基毛里社的人和漢人
交換粗布、鐵鍋等日常用品後,再將這些東西帶到東部與當地的人交換黃金
;三貂社的人和漢人換得鐵鍋、粗布等物品後,到噶瑪蘭與當地人交換米糧

八斗子的想像
    八斗子位在台灣北部最重要港口之一的基隆港東邊,由於八斗子附近山
嶺直逼海岸,即便連八斗子島也是小山丘聳立,都沒有廣闊的腹地,可以想
見,當時平埔族原住民如有分布在八斗子附近地區,該是以散村的形態存在

    至於西班牙人及荷蘭人佔領台灣北部時,對這裡的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到
底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史料並無記載,甚至連凱達格蘭人的傳說都已經不
復存在了。


4.明鄭時期
鄭成功佔領台灣
    鄭成功會佔領台灣,和當時明、清在中國大陸的戰況消長有關。
    鄭成功受唐王殊遇,後來唐王和清軍作戰,在汀州敗死後,桂王代立,
後來,桂王建元永曆後,鄭成功奉其為正朔,永曆十二年,被冊封為延平郡
王,進軍金陵,打了一年多的戰爭之後,敗走到金門、廈門。一六六一年春
,永曆帝在緬甸,鄭成功無法和永曆帝聯繫,又考慮到金門和廈門兩島土地
狹小,不適合久留,於是就想攻取台灣,剛好有荷蘭通事何斌,負債逃到廈
門,就告訴鄭成功說:「公何不取台灣,台灣公家之故土也,有台灣則不患
無餉矣。蓋其地沃野千里,雞籠淡水有硝磺,足資根據。又橫絕大海,肆通
外國,耕種可以足食,興販銅銻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真霸王之
區也。」並呈上台灣地圖,詳述水陸布置。
    鄭成功於是從廈門出發,以二萬五千人的兵力先攻佔澎湖,再從鹿耳門
進入台灣,終於打敗荷蘭人而將他們趕出南台灣。荷蘭人在北台灣則和清廷
聯繫,想藉清朝的力量肅清鄭氏,而恢復荷蘭人在台灣的權利,可是,並沒
有成功,後來,鄭成功命黃安督水陸軍攻打北台灣,終於徹底的將荷蘭人趕
出台灣。

鄭氏的行政區劃
    鄭成功領台後,劃南路為萬年縣,北路為天興縣,行屯田之制,授田各
鎮士兵,事招來,勵耕作,興學校,化蕃人,又想攻取呂宋,以鞏固基業。
鄭成功來台一年後即病死,鄭經即位,一六六三年,清廷命鄭氏降將施琅攻
打金廈,一六六四年,鄭經敗走,棄廈門而固守台澎,八月,改東都為東寧
,二縣為二州,置南北路及澎湖安撫司,劃坊分里,始行鄉治之制,授田諸
鎮,重寓兵於農之策,勵精圖治,興民更始,一時稱盛。
    然而,這些作為都集中在西南部,台灣北部則大多沒有受到鄭氏勢力的
真正影響。
    一六七四年,三蕃作亂,閩耿精忠向鄭氏求援,鄭經趁機渡海北伐,但
終歸無功而回。一六八一年,鄭經病死後,由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一
六八三年,施琅率清軍攻澎湖、佔台灣,結束明鄭時代。
    鄭氏雖因國防上的需求而派兵駐守雞籠,然而,鄭氏並沒有花力氣經營
這裡,雞籠一帶不過是鄭氏流放犯人的地方,一六七五年時,鄭經就曾竄謫
洪士昌等百餘人在這裡。

八斗子的狀況
    鄭氏統治台灣的期間,由於以台灣南部為開發重心,對台灣北部的資料
很少,只有在統治末期有短期派兵駐守基隆而已,對這裡的平埔族群則完全
不清楚。
    八斗子地區在這個時期,以散村存在的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生活可能都
沒有太大的改變。


5.清領時期
清廷領台的原因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領清兵攻澎湖,佔台灣,鄭克塽投
降。清廷得到台灣之後,權臣多以為台灣是海外的孤立島嶼,很難保持長久
的安定,甚至有建議以澎湖為海上的防守重鎮而放棄台灣的說法。不過,都
察院左副都御史趙士麟、侍郎蘇拜及靖海侯將軍施琅等卻極力爭取,切論棄
之必釀成大禍,留之則永固邊陲。 康熙後來決定領台,於一六八四年四月*
]府。

八斗子的狀況
    清廷於一六八三年領有台灣,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後,割讓給日
本,其間,八斗子地區也經歷了漢人移民進駐及產業、生活、行政區劃改變
的種種變遷歷程。

漢人入墾八斗子的歷程
    在一七七○年(乾隆三十五年)時,來自福建泉州的杜氏族人扺雞籠港
後數日,覓得八斗子島東南側作為定居之所,自此而後,八斗子開始有漢人
居住。在往後的日子裡,八斗子的漢人移民曾經和隔著一個小灣對面換番的
凱達格蘭人交換過米糧,和八斗子島西側的凱達格蘭人有過什麼關係並不清
楚。至少,這個時期在台灣北部漢人和原住民間的交涉事件,已有清廷的「
北路理番同知」來管理了。

老地名的聯想
    我們如果從老地名去尋覓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在八斗子生活過的痕跡,則
八斗如果和八頭(北投的舊名)一樣,是平埔族原住民女巫之意的遺留,那
八斗子和過去平埔族原住民有女巫居住的聚落就直接有關了。
    再從漢人和平埔族人互動產生的地名看,如今叫作望海巷的換番則是過
去漢人和平埔族原住民交換貨物的地方。
    再從漢人以平埔族原住民產業而命名,如今為海洋大學校區的番仔田而
言,則直接點出過去平埔族原住民種小米的所在地,同時也替我們對八斗子
過去平埔族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布局多一分具體想像的空間。
    老地名為我們在八斗子地理空間的歷史縱深,有一更清晰的聯想和推斷

早期漢人移民
    基隆地區,同姓聚居一村的情況很少,在基隆郡有金、雞、貂、石四堡
的時代裡,曾流行著:「三貂吳、水尾許、八斗仔杜」這句話,說明了少數
同姓氏集居一村的特殊現象。
    根據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的公民名冊編製,八斗里的居民有七十個姓,共
一一四七人,杜姓則佔了四一六人,佔百分之三六.四,其餘,黃姓有八八
人,陳姓有六三人,吳姓六三人,郭姓五一人。
    可見,清朝時八斗子島上杜姓的人口比例,當高出後來日治時期及國府
時期甚多。
    茲將八斗仔杜家及七斗仔杜家的遷徙經歷作一說明:

八斗子杜家
    杜家的先人來自福建泉州馬鑾鄉十六都人,在清乾隆三十五年時,當時
,杜昭文有五個兒子,依長幼順序排為茲棟、茲麟、茲神、茲用、茲推五人
。當時,他們的家鄉靠海,平日,和父親以捕魚度日,然而,收穫卻時常不
夠養家活口,加上他們又時常聽到從台灣回來的漁民說,台灣的魚產豐富,
於是,五兄弟對台灣的漁產使他們動心想往台灣一探究竟,在他們和父親商
量過後,杜昭文也同意他們到台灣看看,幾天之後,等他們五兄弟準備妥當
後,就乘帆船出發,來到台灣的基隆,上岸住了幾天之後,決定要找一個落
腳的地方,於是他們就從基隆港出發,駛出八尺門後,沿著海岸,經過海洋
大學(番仔田)、碧砂漁港(林投溝)後,到達八斗子島,再從分隔八斗子
島和台灣本島的長潭溝向東行駛,出到長潭尾海灣,在探查過附近的環境之
後,五兄商量的結果決定在八斗子島的東南側定居,並蓋了幾間草屋,用從
中國大陸帶來的兩領手網開始在台灣捕魚為生,並以捕到的魚和斜對面住在
換番(望海巷)的原住民交換食物渡日,後來,又回中國大陸的老家,將家
人及親戚帶到台灣來共同生活。

七斗子杜家
    七斗子杜家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福建泉州同安縣馬蘭鄉,其祖先原本在
中國北方的洛陽京兆地方人,曾經作過宰相之類的大官,在宋末時因戰亂而
南遷,當時有四兄弟一起走,在往南方遷徙的過程中,兩個兄弟失散掉了,
剩下兩兄弟一直到了福建同安縣馬蘭鄉的海邊時,所騎的馬頸上的馬鈴掉落
在地上,杜姓兄弟下馬拾起馬鈴,要繼續前行時,發現馬兒立在原地不肯走
,怎麼趕也趕不動,杜氏兄弟認為,可能這裡是我們該落腳的地方,看看地
理環境,依山傍海,前方還有一個小島,風水不錯,兩兄弟於是就在那裡蓋
兩落大厝,定居下來。
    直到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杜家二房的子孫才從福建同安移民到
台灣來。初到台灣時,在哪裡落腳並不清楚,可能是深澳或其它地方,後來
才搬到八斗子島的七斗子定居,直到今天。

漳泉拼
    在盛行漳泉械鬥的時期(清咸豐、同治年間),八斗子島才只有十幾戶
人家,六艘人力船而已。

南邊的煤礦開採
    在一八七○年清廷開放煤禁之前,已經有人在八斗子島南邊山嶺上私採
煤礦,煤礦的開採也使原本渺無人煙或僅有一兩戶人家的山嶺,開始有更多
的人進駐。當時陸路交通不便,八斗子靠海的地理優勢,使這裡的煤藏在一
八六三年基隆開港後,增加許多行銷的機會,開放煤禁之後,八斗子的煤礦
就更為台灣和外國人知悉了。

西方探險家的到訪
    有文字記錄和八斗子有關的西方探險家,是布里基(Cyprian.A.G.
Bridge),發表於一八七六年英國的《雙週評論》(Fortnighty Revie
)中的一篇〈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An Excursion in Formosa)。
    布里基的旅行在一八七六年五月,從事這項旅行的目的並不清楚,旅行
的路線從基隆港到和平島,沿著海岸走到八斗子,再繞山路沿田寮港回到基
隆港。

第一口官煤設置和大陸煤工的進出
    清廷於一八七六年在八斗子設立第一口官煤,同時從大陸引進許多煤工
,使八斗子南邊山嶺形成臨時性的礦業聚落,直到一八九一年停辦官煤,同
時結束了臨時性的大礦業聚落。

清法戰爭
    一八八四年,清法戰爭發生,八斗子這裡雖距社寮島僅三公里,但卻沒
有受到清法戰爭太多直接的波及,然而,當時的八斗子老寮坑官煤礦廠,卻
因而破壞掉了。
    清法戰爭時,劉銘傳認為法軍將攻擊的主力放在基隆,目的即在攫取這
裡出產的煤炭,所以就下令毀壞八斗子煤礦的機器,將坑口浸水,並將存煤
約一萬五千噸全部燒掉,八斗子的煤礦產業也暫時停頓。

清軍安南勇的駐防
    在八斗子島西北側的九斗子,清朝光緒年間曾派駐過一營清軍安南勇駐
防,正司令部在砂仔園,這裡由一砲台官指揮,在一些地點布置防禦大砲。
這營清兵駐防的時間已不清楚,主要在八斗子耆老對清法戰爭普遍沒什麼印
象,猜測,可能是一八八五年清法戰爭結束之後,清廷鑑於北部海岸海防地
位的重要性,才派駐防守的。

外姓氏的進駐
    清朝時,非杜姓的姓氏進入八斗子,主要可能透過姻親關係而來,因為
,由於海島的阻隔性質及缺乏良好的耕地,使八斗子形成有強烈內聚力的同
姓村庄。後期可能有因來作海腳、船員而漸次留下的,也有些可能是採煤而
留下的。在長潭尾、砂仔園一帶,朱、簡、吳、李等可能是先進入聚居的姓
氏;砂子園、牛稠嶺腳這邊,許、陳等可能是先進入的姓氏。只是,進入的
時間並不清楚」所

□清領時期八斗子的行政區劃
諸羅縣轄時期(1684--1722)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設台灣府,隸福建省,以台廈兵備道,行
使府政,兼行按察使及學政職務,地方則置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北部為
諸羅縣轄。諸羅縣的範圍「東界大山,西抵大海,南界鳳山縣,西南界台灣
縣,北界大雞籠山。」縣屬轄四里九保九庄九十五社,里保庄皆為漢人所居
,社為原住民所居。(19)
    當時的八斗子地區,可能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散村分布的地方。

淡水廳轄時期(1723--1875)
    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朱一貴於岡山發動反清復明之革命運動,全
台響應,陷府城,遵明制,建元「永和」,不幸內部分裂,自相殘殺,未幾
即行瓦解。
    經過這次事件後,於雍正元年(1723)御史吳達禮奏請諸羅北路增設一
縣日彰化,並設淡水廳,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務,仍附彰化治。十一年,
設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二十名,輪防大小雞籠塘汎,兼顧雞籠港,金包
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剿撫生番後,總督蘇昌等奏准將淡水、彰化、
諸羅等廳縣所屬之番社,設立北路理番同知一員,駐彰化縣,凡有民番交涉
事件,悉歸管理。
    嘉慶十三年(1808)置水師游擊於艋舺,兼轄水陸兩路,大雞籠設把總
一員兵九十名,暖暖塘兵十名。
    在淡水廳轄時期,由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中的淡水廳分圖,我們已可以看
到「八斗仔」庄地名的出現了。

基隆廳轄時期(1875--1895)
    光緒元年(1875)設台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以為稽查管束,掌理煤務
。並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基隆。
    光緒十一年(1885)七月,欽差大巨左宗棠奏請台灣建省,九月劉銘傳
任巡撫,兼理學政,置布政使司、設支應局、機器局、營務處、電報總局、
頒行保甲制度。
    光緒十四年(1888)乃改基隆通判為同知,領金、基、貂、石四堡。並
設煤務局 於八堵。
    由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台北府基隆廳基隆堡下的轄區,八斗仔
庄已分成七斗仔庄、八斗仔庄及砂仔園庄了。

從清朝所繪的行政分區圖看八斗子
    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時,巡視台灣的御史黃叔璥所作的北路地方
番社圖中,只有雞籠社、八尺門、雞籠杙等八斗子附近的地名出現,八斗子
尚未進入官方認知的舞台。
    八斗子這地名直到清同治十年(1871)才出現在淡水廳志中的淡北地區
圖;清光緒五年(1879),余寵測繪的淡水縣分圖也有八斗子這個小地方的
名稱。


6.日治時期
日本侵台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還,國力大進,野心勃勃,樹立所謂「北進」「南進
」政策,急圖擴張,而首當其衝者,北為朝鮮,南為台灣。
    同治十年十月十五日(1871),有琉球人六十六名,因風漂至台灣南端
之八瑤灣,既登岸,其中五十四人為牡丹社「生番」殺害;餘十二人得居民
楊友旺之助,幸得逃生;後經鳳山縣護送府城,轉往福州,由閩省當局優予
撫恤,遺回琉球。
    日本想藉此事件謀取台灣,於同治十一年八月先冊封琉球王尚泰為藩主
,以確定日本與琉球之主屬關係。而後日軍在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至瑯
嶠,由射寮登陸,展開番地之征討。
    清廷以事態嚴重,乃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
臣之職,專責辦理。清廷佈兵備戰,形勢緊張。美、英各國恐危及商業利益
;更恐清廷一旦戰敗,而利益為日人所獨得,乃對日本頗多責難。
    在這種情勢下,日本不得已和清廷議和,才結束此次謀取台灣的牡丹社
事件。
    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日本藉口朝鮮東學黨之亂,向清朝挑釁,清
廷實施沿海戒備。台灣為東南屏藩,清廷遂命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南澳鎮
總兵劉永福率兵渡台,計劃防守。
    其時清軍疊敗,威海衛旅順次第失守,台灣益岌岌可危!
    光緒二十一年詔以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
文媾和於日本馬關春帆樓,至三月二十三日清日締結「馬關條約」,該約第
二條及第五條條文:
    第二條----清政府於左記土地之主權及該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官
              有物等,須永遠割讓與日本國。
              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
              澎湖列島東經一百九十度至一百二十二度,北緯二十三度至
              二十四度間之諸島嶼。
    第五條----清日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後,各派遣委員一人,赴台灣辦理
              接受事宜,批准後兩月內,須接受完畢。
    五月九日,清廷派遣李鴻章之子經芳為割地專使,與日本樺山資紀在澎
湖日艦上舉行台灣授受儀式。
    台灣人民在聽到割台消息後,就成立台灣民主國,改元永清,公舉巡撫
唐景崧為首任大總統,兵部主事丘逢甲為副總統。改撫署為總統府,電告自
主於清廷。
    煙台換約之後,清廷以李經芳為委員,而日本亦派樺山資紀為台督,來
台授受。突聞台灣民主國之成立,遂不敢登陸,乃會議於基隆舟次,立約二
條如左:
    一.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各通商口岸並在府廳縣之城壘軍庫及官業,概
        讓日本。
    二.台灣至福建之海底電線,它日兩國政府別行商議管理。(27)
    五月三十日,日本以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率兵由鼎底澳上陸,一路攻佔
基隆,而進駐台北,進而領有台灣。

日人統治台灣的階段性政策
    日人據台期間,其統治方針及策略頗多變化,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
一期自從一八九五年起至一九一八年由於各地抗日事件眾多,日人除了武力
鎮壓外,著手建立殖民地體制,並布署統治機構,鞏固開發基礎,並且設法
安撫居民等,此時期可稱為綏撫時期。第二期從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七年,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自由民主思想風瀰世界,民族自決主義也傳遍全球
,日人為其統治順利起見,轉而採取同化政策,高倡「內地延長主義」,故
此時期亦稱同化政策時期。第三期為從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在蘆溝橋
侵華戰爭之後,日本全國進入戰時體制,為使台人真誠的同心協力作戰,乃
大倡台人之全面日本化,這時期亦稱為皇民化時期。(28)

日治時期的台灣現代化建設
    日人治台後,雖然是以殖民統治及建設台灣為南進基地為目的,然而,
台灣的社會、經濟、教育、行政、交通等等現代化的建設,卻是從日人治台
開始才全面普及性的在台灣展開,使台灣成為現代化的殖民地體制。

八斗子的狀況
    日治時期,基隆五次築港及逐漸繁榮的港口貿易,吸引了來自各地討生
活的人們,基隆漁港也成為台灣北部的漁業資本與技術集中的捕魚重鎮,八
斗子在基隆市街的東邊,在日治時期也因為交通、經濟及社會條件的改善而
開始有較多的外來人口進入,如從雙溪、三貂、鼻頭、金包里、瑞芳等地來
的人,甚至,有遠從澎湖來的移民,還有從社寮來的福州人在八斗子開雜貨
店,也有從社寮來的琉球人居住在林投溝那裡。由於東北部沿海往內陸的丘
陵山地墾地有限,人口逐漸繁衍後,勢必要往外擴張,而漁業的發展剛好吸
納一些勞動力,當時八斗子的捕魚方式主要靠手划槳,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
力進入,因而,來自各地的勞動力在八斗子當海腳(船員)討生活後,有些
人就落地生根,在這裡成家立業,蓋房子、結婚生子,八斗子在各處的聚落
房屋和人口也慢慢的增多。
    因煤礦開採形成的臨時性礦工寮,在日治時期也持續存在,從林榮欽的
最早開採,到被基隆炭礦購併後的開採,使八斗子南邊山上的礦工寮仍持續
存在而時有變動。
    一九三七年,八斗子建北部火力發電廠後,同時在長潭溝南面的小山丘
上建宿舍區,引進了一批火力發電廠的員工(日人為主)到砂仔園。
    這個時期的聚落和人口以集中在八斗子和七斗子為主,砂子園、長潭尾
附近人口仍較少。

保甲制
    保甲制源於中國,歷史攸久,然歷代皆有變革,清朝康熙九年時增補聖
諭即有「聯保甲以弭盜賊」一項,雍正、乾隆年間厲行一時,乾隆末年後,
政綱鬆弛,保甲制也流於有名無實。
    台灣的保甲制源於明鄭,清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保甲
項下,台灣縣有七四一甲、鳳山縣有三○二甲、諸羅縣有二三九甲為地方行
政區劃及地方組織的最基本單位。但這只是志書上的記載而已,實際上可能
並沒有任何效果。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變後,民心惶惶。雍正五年,台灣鎮總兵的幕僚
藍鼎元上書閩浙總督建議,為鎮定計,亟須於台灣實行保甲制,到康熙十一
年才見施行,統括城市街庄,以十戶為牌,立牌頭,十牌為甲,立甲長,十
甲為保,立保正。
    嘉慶年間,因當牌甲。保長要緝拿人犯、催征錢糧,易得罪於民,所以
,沒有人願意當,故有建議,只管編查戶口及稽查匪類就夠了。
    清領時期的台灣保甲制,除了依循康熙、雍正年間頒布的聖諭中的規定
外,每個階段和主政者都會因應不同的需求而調整保甲制施行的方式,主要
以消除盜匪、弭平亂事、查戶口、解決羅漢腳的問題、維護治安及催征錢糧
等為主.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需求。
    日人據台初期,各地反抗勢力蜂起,使日警窮於應付,一八九六年(明
治二十九年)夏,日內務部長古莊嘉門在巡視中南部時,有嘉義耆老對他獻
策說:「於前清時代有所謂保甲制度存續於民間,為維持地方安寧、或對抗
土匪,運用自治警察團體,對維持治安頗有貢獻,加以恢復如何?」同年九
月,先於嘉義東堡完成保甲組織,十月,頒自治警察施實標準,將自衛組合
推及至全島各縣。一八九七年十一月,頒壯丁團編成標準,一八九八年八月
,以律令第二十一號公布保甲條例,完成立法手續,訂連座青任保甲規約。
    日治時期的七斗子及八斗子是整個基隆的最後一保,即三十四保,七斗
子為一、二甲,八斗子則是三、四甲,砂仔園為三十三保。保正及甲長都為
無給職,為保或甲內公舉出最有名望或能勝任的人士擔任,不過,由於是無
給職,又要負責任,願意當的人很少。
    日治未期時,七斗子、八斗子這裡第三十四保的的保正為杜福來,二十
幾歲就作保正,作到終戰,國民政府來台後,也作到省的參議員。


□日治時期八斗子的行政區劃
    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四日,日軍佔領基隆,設民政署,為
實行統治的開始。六月十七日,在台北舉行始政典禮,設總督府於舊巡撫衙
門,以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設置軍務局及民政局,所有行政都依軍政管
理,全島劃分為三縣一廳,基隆屬台北縣基隆支廳。九月,總督府改革軍政
組織,但為防止反抗,命令地方士紳組織保良局,作為統治的補助機構。
    一八九六年三月開始,確定各區域管轄位置,後陸續有變更。
    一八九六年(明治二十九年)三月,屬台北縣基隆支廳轄下的八斗仔庄
。「庄」是以街為中心而存在的村落。
    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六月,屬台北縣基隆辦務署基隆堡八斗仔庄

    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十一月,因反抗勢力蜂起,為管理方便,
台灣總督府下直接設廳,三級織織變二級組織,八斗仔屬基隆廳基隆堡八斗
仔庄,下面有七斗仔、八斗仔、長潭尾、換番、砂仔園、牛稠嶺(土名)。
    一九○九年,台灣的各地方的社會情勢日趨穩定,農、林、工、礦等各
種產業也日漸開發,原來劃分的行政區域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原本直
屬的基隆廳則變為台北廳基隆支廳,下有基隆堡八斗仔庄。
    一九二○年(大正九年),日本統治台灣後的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次郎採
行同化政策,標榜地方自治,強調提高地方官的權限和地位,要點為廢支廳
,設置郡市,將過去地方官吏以警察充任的狀況改為文官充任。這時,台北
廳基隆支廳變成台北州基隆郡基隆街八斗仔(大字),下面有七斗仔、八斗
仔、長潭尾、換番、砂仔園、牛稠嶺(小字)。
    一九二四年,基隆因港灣及街市快速發展,乃公布實施市制,變成台北
州基隆市八斗子。這次的變革,將八斗「仔」變成了八斗「子」。
    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實施市區地名改訂,基隆市區內內的地名都
變成「町」,有許多日式地名出現,八斗子因較偏遠而沒變。
    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町改為區,八斗子也變成了台北州基隆市
八斗子區。


7.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領台的原因
    日本於一九三七年發動侵略戰爭,一九四五年戰敗無條件投降。
    一九四三年,英、美、中三同盟國領袖在開羅舉行會議,宗旨為剝奪日
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
一九四五年七月,英、美、中三國復於波茨坦舉行會議,發表共同宣言,促
日無條件投降,但日本仍拒絕接受,盟軍乃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七日、九日,
以兩枚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降則亡國、戰則滅族」的言論四起,
鈴木首相召集御前緊急會議,經十四小時連續討論後,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
,並以照會分致瑞士、瑞典,託其轉致盟國。八月十五日正午,日皇裕仁向
日本及海外軍民廣播投降詔書。

八斗子的狀況
    一九四七年二月發生二二八事件,導火線是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市大稻
埕,因查緝私煙而引起全台灣連鎖性的反抗運動,主要原因則牽涉到經濟、
政治、文化及社會等各層面複雜的因素。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據說,八斗子這裡有一百多人被列為黑名單,後來
,經過八斗子頭人的奔走和化解,才沒有造成八斗子地區任何人在二二八事
件中的傷亡,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一九五○年代後,有少數外省人進入砂仔園居住,也帶入另一種小小的
文化互動。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戰敗,撤退到台灣來,後續也發生一
些海島的攻防戰。一九五五年時,一江山被滅,火燒村莊,大陳島的居民被
迫遷居台灣。
    一九五六年,撤退到台灣的大陳島民,分散到台灣各地,有大約三、四
十人移固八斗子。當時,大陳島民駕著小船,沿基隆附近的海岸找尋落腳的
地點,到達八斗半島的海岸要靠近時,據說,八斗子的很多人都去打,不讓
他們靠岸,後來,他們才在牛稠嶺腳那邊上岸落腳。
    當時,大陳仔來到八斗子時,據曾經接觸過的人說,他們住在八斗國小
,看起來像是逃難的人,有的男人還留著辨子,盤在頭上,也有女人纏小腳
的。當時,每人每天發四個麵包,還有香蕉和一些糖果,即為一天的糧食。
    後來,政府替他們在新豐街上去的左側山坡建高低兩列的簡陋房屋,成
為大陳新村,政府還替他們整船仔,每幾個人整一隻小船讓他們捕魚過活。
之後,他們大多也很努力適應台灣的社會,很多都去基隆跑大隻的漁船甚至
商船,有些後來也到美國賺錢,也有去冷凍廠從事水產加工或其它行業的。
他們賺到錢的人很多後來都搬到台北去了,現在,已經剩沒幾戶了。
    一九七○年代,台灣北部的漁業興盛,尤其以正濱漁港最為繁榮,來自
東部的阿美族原住民就來這裡就業當船員,大多集中住在八尺門一帶。當時
,基隆的煤礦業也吸引了一些來自東部的阿美族人投入當礦工,使基隆沿海
及田寮港至瑞芳一帶的煤礦坑,也有阿美族人的分布。當時,有少數阿美族
人在八斗子的林投溝附近山坡築簡陋的房屋生活。
    一九八○年代以後,大型集體住宅社區開始在八斗子的新豐街上及調和
街後面起建後,因房價便宜,就吸引了大批阿美族原住民的進駐,也使八斗
子融入了來自東部的原住民。
    一九九○年代,煤礦業全面關閉,漁業也走下坡之際,阿美族原住民多
數也分散在各方面討生活,有作建築模板工人,有在工廠上班……等,婦女
們也常在附近漁港打零工,以維持生活。
    與阿美族原住民逐產業而居,而後在八斗子落腳的情況不同的另一批人
,則是在基隆或大台北地區已有穩定的工作,但沒有房子,八斗子的新豐街
山坡上不斷建起大廈新社區後,因房價較便宜而搬入這裡的。當然也有海大
的員工或附近產業的員工,因地利之便而遷入的。
    在這個時期,除了有來自中國的大陳島民、東部阿美族原住民及尋求住
屋住民的進駐外,原本以漁業、礦業為主的八斗子傳統產業,在煤礦關閉、
漁業日漸萎縮,但商業卻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使原本以八斗子半島及草山調
和煤礦附近為主的聚落或臨時性礦業聚落發展,停滯或全面消失。取而代之
的是沿北寧路兩旁發展起來的商業活動及碧砂漁港的魚貨直銷中心,還有新
豐街住宅區不斷增加的人口和商機。
    未來,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成立,可能又會為八斗子地區的發展帶來另一
波新的契機。

□國府時期八斗子的行政區劃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將原基隆市的十六
區以數字一至十六為區名。
    一九四六年,合併十六區為五區,同樣以一至五的數字為區名。同年,
各區的路名確定後,改以該區主要路名為區名,基隆市當時的五個區為中正
、中山、信義、仁愛、安樂等五區。八斗子屬中正區下的八斗里、砂子里、
長潭里。原來的砂「仔」園小字變成了砂「子」里。
    一九四七年,將原本劃為台北縣的七堵鄉併入基隆市。
    一九四九年,七堵區劃分為七堵、暖暖二區。
    一九五六年,長潭里因位在北部火力發電廠所在地,所以劃分為長潭里
及光明里二里,八斗里及砂子里不變。此時,八斗仔增為四里。
    一九七九年,長潭里和光明里再合併為一里,八斗仔變成八斗里、長潭
里及砂子里三里。
    一九八七年,砂子里因牛稠嶺附近人口增加,而劃出碧砂里。此時,八
斗仔變成八斗里、砂子里、長潭里及碧砂里等四里。
    一九九八年,因牛稠嶺頂新豐街一帶的住宅社區快速發展,人口急速增
加,碧砂里又劃分為碧砂里及新豐里二里,八斗仔變成八斗里、砂子里、長
潭里、碧砂里及新豐里等五里。

基隆市行政區域的變革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政府於十一月一日起,
接管省屬各機關,十一月八日起,接管各地方機關。
    而後,本根據修正市組織法第四條之規定,設置台北、台中、台南、基
隆、高雄、新竹、嘉義、彰化、屏東九省轄市,其區域依其現有之區域。基
隆市於是從過去隸屬於州下之市,提升為與縣平行之省轄市。
    傳統的行政區域劃分,大多是以自然環境為其基本的考量因素,人口、
族群、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也都階段性地隨時代的變遷而成為分劃
的座標。
    就地理條件而言,基隆地區之形成,自三貂角至石門,各為一弧形之海
岸線,基隆山脈天然障蔽迆邐,包括自三貂角經草嶺與宜蘭分水為界,溪尾
寮至菁桐坑與文山分水為界,而至汐止、南港中間為界,又與大屯火山脈之
五指山竹子山分水為界,而至石門各一環,此地山環水繞,天然形成一完整
之區域。故清日相沿,皆以金、基、貂、石四堡劃為一行政區,其東鄰宜蘭
縣,以三貂角為界。西接淡水縣,以石門為界。南迄淡水縣大加蚋堡,以南
港為界。北面福州海。
    光復後以州為縣,以郡為區,下轄鄉鎮。使歷來脈絡一氣之基隆地區,
無形分裂區以。是以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市府成立後,地方人士柯文理、劉
根泉及各業代表顏軟等十餘人,曾聯名建議,將暖暖、八堵等地編入基隆市
管轄,以利將來市勢之擴展,且本區歷史相沿,以及經濟文化姻戚關係等,
皆不宜分治於台北縣,是為改劃之先聲。
    當時基隆市的主政者曾推出都市計劃研究,為謀求基隆市物質環境之發
展,以完成近代化都市為目的。以基隆市區因地域迫近山岳,面積狹隘,民
商密集,已無法再事拓展,惟有以舊市區部份,專作港埠及其附屬之商業地
區,至於住宅區及文化中心區,則遷至七堵、六堵附近。並以瑞芳、四腳亭
為工業中心。此項行政區域之擴張,曾經專家及地方人士之研討,其疆界除
原有市區外,復包括瑞芳、七堵及萬里鄉,後來,此項計劃未經全部核准,
僅在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將七堵劃入基隆市。(基隆市志沿革篇,P96、97)

 


三.地名篇

1.老地名的追尋
    老地名是大地的寶石,在漫漫時間長河的琢磨後,猶兀自發出閃閃的亮
光,像在娓娓訴說這片土地走過的歷史傳奇般的真摯和動人。
    許許多多人民在土地上生活過的點點滴滴經驗,在事過境遷之後,不斷
湮滅和被遺忘,老地名的留存則提醒我們先民在面對自然環境、族群、產業
和生活時,依其文化背景所發展出一套承載在地住民共同記憶的象徵符號,
藉著老地名的指引,我們也可從中勾勒過去八斗子自然環境的狀況和人文地
景的變遷歷程,以此來讓更多人有一認識自己所處土地的切入點。
    由於每個地名形成的時間和原因都不盡相同,在這裡,嘗試在時間的座
標中置入族群的互動、文化習慣對地景的命名、因應產業而發展出的地名及
隨著政治勢力、時代變遷等造成的地名變動,來看八斗子地名的前世今生。

2.老地名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淘洗,有些老地名被時代的浪花帶走了,有些老地名則屹立
在時間的洪流中,承載著地方歷史發展的脈動,邁向未來。
    從自然環境變遷的角度看,老地名可以透露出這個地方在先民入墾時,
呈現的地形地景或動植物生態的特色;從人文環境的角度看,老地名提醒我
們,過去人們對土地空間利用的諸多型態,包括文化習慣、產業、族群及聚
落的風貌等。
    當我們知道這些老地名之後,我們就可以嘗試去捕捉這塊土地在過往歷
史發展中所呈現的各種樣貌,也更能貼近這塊土地在承受自然演替與人文活
動後的強韌生命力,我們走在這裡時,就不只是如一陣風吹過般的了無牽掛
,許多土地的記憶,人與自然的各種相處方式,都會在老地名的背後不斷被
想像、發酵,無形中,我們也承載了整個歷史發展的經驗和感染了歷史無情
變遷的滄桑。


3.八斗子老地名消長變遷的歷程
與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有關的老地名
    八斗子的老地名當中,「八斗子」可能是直接由平埔族原住民留下的音
譯老地名,然而,歷經時代的變遷,各種對八斗子地名由來的傳說,也在漢
族挾其人口與文化的優勢下,衍生出來。
    而由移居的漢人和平埔族原住民交易或對其農墾地形成的老地名,則有
「換番」及「番仔田」兩地。
    在八斗子老聚落裡面,老一輩的人常用「社後」、「社尾土地公」等,
「社」基本上是原住民聚落的所在地,由此推斷,八斗子過去有平埔族原住
民的散村或小聚落的可能性甚高。


八斗子的漢人移民對地形景觀的命名
    傳統福佬人對山嶺、谷地、溪流或海溝、海岸等自然地景命名,在這裡
我們都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山和嶺部份有七斗山、八斗山、草山、雙膨山
、牛稠嶺、過嶺、崩山腳等,山嶺的命名方式以旁邊的聚落名稱或該地的指
標物(如五節芒、牛等)為稱號,崩過山的山腳則叫崩山腳,另有山形肖動
物者,如獅子頭即是;谷地則以湖、坑為主,如破鼎湖、大湖頂、坑仔內等
,都是指山間凹下去平坦的谷地;溪流或海溝則有大坑溝、溝仔墘、大窟頭
、港仔口、長潭溝等;海岸則有砂仔園、湧水角、鼻仔頭、白海砂埔、尖山
仔鼻、咾咕蒼、龜頭、林投溝等。

與產業有關的老地名
    漁業、礦業為八斗子的傳統產業,也因而留下了一些與漁業和礦業有關
的老地名。
    漁業的老地名大致上有三類:一為魚獲加工所產生的,如煙仔會社,即
為日治時期的鰹節加工廠;一為漁船上必需品的補給所或漁具放置地,如充
電所、網寮等;一為傳統划槳的漁業時代,在沿岸進行捕撈及採集活動時,
為分辨所在的精確位置、地形特徵及其所擁有的海洋資源狀況,而發展出一
套與在地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傳統漁業地名系統,主要在八斗子半島的東北
側,如鸚哥棚、大鼻尾、低鼻仔尾、紅魚仔窟、灶窟、鼻棚仔尾、咾咕蒼、
出螺仔溝、出螺仔溝尾、斜棚仔、石梯頂、七礁仔尾、跳過溝尾、弄孔嘴、
大棚口、摃破船、過流仔、白毛礁、粗礁仔、苦流窟、白杙仔、南流窟、咖
哩背礁仔、咖哩背船澳、吃飯礁仔、鳥礁仔、鳳尾毛窟、粗石孔、墓牌石、
鼎材塢、尖山仔、尖山仔鼻、雙膨山等。
    礦業的老地名分四個時期,最早的時期是一八四○、五○年至一八七○
年間私掘煤炭時期的老地名,如土地公坑、偏坑、竹篙厝等;再來為台灣第
一口官煤開採後所產生的地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台灣第一口官煤開採時
應該產生了許多當時在地的小地名,可是,如今卻完全問不到當時的地名分
布情形,也可見礦業聚落及挖煤產業的強烈臨時性格,倒是八斗子的在地人
有其對這口官煤的另一種命名方式,如清國井、風坑、番仔厝等;日治時期
的礦業則留下承襲清朝直井開採方式的炭井仔這老地名;國府時期的煤礦開
採主要為調和煤礦及華南煤礦,也留下坑口、頂寮、下寮、炭埕等地名。
    北部火力發電廠在一九三七年進入八斗子後,就產生了北火、會社、宿
舍區、炭埕(北火的)、中山堂等地名的留存。

與朝代變遷有關的老地名
    「清國井」是八斗子老一輩的人稱呼清朝時第一口官煤的名稱,可以想
見的是,活在清朝時候的八斗子人一定不會稱這口井稱「清國」井,就好像
生活在紐約的人不會跟他的鄰居講,他住的地方是「美國」紐約一樣。
    「清國井」提醒我們的,其實是一個改朝換代後對地名再詮釋的過程,
它代表台灣人變日本人後,對不同朝代國家所開直井煤礦的一種稱謂上的改
變,而且是有一種劃清界線的區隔感,這是一個有趣而值得探討的地名。

4.消失中的老地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自然環境資源的改變,許多在地的傳統產業不斷式微
,新一波的土地利用形態正在解組自然環境、聚落分布和傳統產業間的依存
關係,交通的便捷、山坡地大量開發成住宅區、大型公共設施(如漁港等)
的興建等,在在都影響到八斗子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的互動關係,而外來人
口暴增及傳統的產業、生活方式的變革,都使曾經在這塊土地存在過的老地
名迅速消失,如果住在八斗子這塊土地上的人與在地的關係僅止於住居時,
他們對在地地理空間與歷史脈動的認知勢必是模糊而斷裂的,在這種疏離在
地經驗的現有產業及土地發展利用型態下,老地名的消失是可以預見的現象

    從功能性的觀點來看,有些與現實的空間地景無法聯繫的老地名,在時
代波濤的沖刷下消失,本來就是它的命運,無可厚非,然而,有些具自然環
境和人文地景指標意涵的老地名,如果為大多數人遺忘,那麼,住在這塊土
地上的人原本可以藉由老地名認識八斗子的自然特色及人文變遷的歷史記憶
,勢必將日漸褪色。
    所以,當時代潮流促使人們急於割裂土地空間作各種符應經濟利益的功
能性目標時,我們也應該在可以著力的點去嘗試留住一些老地名,使如化石
般在地景中閃著晶瑩光茫的老地名,可以藉由多種管道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和
休憩空間,彌補現代人日漸疏離的在地歷史感的承載。


5.八斗子分區的老地名

□八斗里
●八斗仔
    八斗仔地名的由來,眾說紛云,這幾種說法中,又以平埔族人地名音譯
而來的可能性最高。茲將蒐集到的說法列舉如下:
(1)杜氏族人到此地時,用八斗米和當時的平埔族凱達格蘭原住民交換該
     地。
(2)杜氏族人移居至此地時,攜帶的米只剩下八斗,所以叫該地為八斗仔
     。
(3)杜氏族人來到此地時,已沒米可吃,用東西和在地原住民換了八斗米
     ,故稱此地為八斗仔。
(4)杜氏族人移居到此地時,共有八戶人家,故稱「八杜仔」,日久走音
     就變成「八斗仔」。
(5)根據洪連成的說法,可能是平埔族人地名的諧音轉化而來的,
     即Kipatauw,據專家考證,前面之Ki如歇後語,多無意義,與北投、
     八斗同音,台北縣萬里鄉國姓村的原名也叫八斗子。另外,在日人橫
     山壯次郎著的《本島最早的礦業調查報告》中,有一段「位於基隆港
     東方之一里餘八斗灣(或稱北斗灣),無論是「八斗」或「北斗」,
     和台北古稱「八頭」的北投音都極相似,而北投(八頭)則是原住民
     語「女巫」之意,照此推測,八斗子也有可能是過去平埔族原住民女
     巫的居地。

●九斗子、兵仔營
    九斗子的地名可能也是由八斗子衍生出來的,為更精細地分辨地理空間
的位置,或經常利用到而需要加以區別而發展出的連續性關係的地名。九斗
子位在八斗子的西北邊,清朝時,曾有安南勇的砲兵營在此地駐守,所以也
叫兵仔營,日治時期,變成八斗子的塚仔埔,八斗子築港後,才改為中油漁
船用油的儲油庫,中油建油庫時,所有墳墓就遷到破鼎湖那邊去了。

●湧水角
    即八斗子島西北側凸起的礁石,海浪來的時後,會在那裡捲起浪花,所
以稱該礁石處為湧水角。

●碎石仔
    在中油儲油庫的旁邊,最早時,在海灣中有一突起的小礁岩,上面有林投生
長,後來可能因海水侵蝕或其它因素而消失,後來,這裡就都是碎石子了,故叫
碎石仔。

●土地公瀨
    最早時,八斗子聚落的土地公為石頭的,福靈宮在巷中時,面對海灣兩
邊沙灘的海中間,看過去剛好有一列石頭,本地人稱為土地公瀨,瀨即石頭
之意。相傳,在清朝時,從中國來台灣貿易的船隻,來八斗子灣後,要回去
時,一定要來福靈宮燒金,不然船隻會走不出去,在海灣中打轉後再繞回來
。所以土地公瀨即土地公在看管的意思。

●五條厝
    杜氏家族當時移民到台灣時,是五兄弟一起過來的,在這裡有五房,故
其老宅稱為五條(柱)厝。

●大廳
    指杜家老宅供奉將軍爺的客廳,一般都稱大廳。

●灰窯仔
    灰窯仔在靠九斗子那邊,以前是新甫仔輩在經營的。早期沒有水泥,故
蓋房子時要將咾咕石用砂子黏結起來,要靠燒珊瑚礁或貝類產生的石灰質的
東西,灰窯仔即是製造黏著石灰的地方。

●充電所
    在八斗公萬善祠後面沒有屋頂的房子,以前是漁船VADELI(蓄電池)充
電的地方,因而叫充電所。

●鼻仔頭
    為一凸出海中、看起來像鼻子的岩石,為七斗子和八斗子的分界點,過
去,這裡的小孩常會跑到鼻仔頭上面,再跳下水中游泳,在築八斗子漁港時
被除去弄平,約在現在八斗公萬善祠戲台附近的位置。

●七斗子
    可能是先有八斗子聚落這地名,後來,七斗子聚落開始發展後,因區別
而延伸出的地名。另有一種說法,為當時杜氏族人移民到此地時,攜帶的米
不多,用八斗米換了八斗子之後,只能以七斗米交換七斗子的這塊土地,所
以這裡才叫七斗子。七斗子原為八斗街從八斗子過來,從八斗街東北邊靠山
邊的一處長而彎的聚落,以前,八斗街前不遠即是沙灘,這裡的居民出門不
到幾步路就可以下海,築港後,前面就多了漁港二街、三街及成排的住宅區
、碼頭,才能到海邊。

●坑仔內
    在往八斗子濱海公園途中東側的小山谷凹地,有小溪溝,冬季才常有水

●七斗山
    即七斗子東北方的小山丘,海拔最高一百○一公尺。

●八斗山
    即八斗子東邊的小山丘。

●陸軍路
    從七斗子往七斗山上日治時期的高射砲陣地的那條路,稱為陸軍路。

●大湖頂
    為七斗山、八斗山間較平坦的谷地,即忘憂谷所在地,漢人對山間較大
的谷地稱湖,因這谷地較大,故稱大湖,又從八斗子和七斗子的地方看,是
在山頂,故稱大湖頂。

●溝仔墘
    在大湖頂上有一條溪溝,有水的時候,八斗子的一些婦人常會到這裡來
洗衣服,溝仔墘即溪溝邊的意思。

●過嶺
    在七斗山北面,因越過山嶺即可到海邊,所以叫這裡為過嶺。

●跌死牛
    為在大湖頂東北邊很陡的海蝕崖壁,聽說早年有八斗子居民在此地養牛
,因發生過牛隻不慎跌落崁腳而死的事件,所以稱跌死牛。不過,也有人說
跌死牛只是形容該地很陡峭罷了,並沒有真正跌死過牛。

●白海砂埔(白沙埔)
    為八斗子島北邊海岸內凹的一處海岸,過去,這裡都是雪白美麗的貝殼
砂,然而,現在白砂已經消失殆盡了。據說,是在一次颱風時,全部被捲入
八斗子港中,從此以後,白海砂埔就空留地名了。白海砂埔東邊的海岸,據
說,曾有溫州人曾載運建築用的大石塊,在那邊翻覆,還留有一些石塊在那
邊。

□長潭里
●長潭
    在一九三七年北部火力發電所未建之前,八斗子原本是個海島,隔著一
條海溝和台灣本島相望,這條海溝即被稱為長潭,退潮水淺時,人還可以涉
水過去,前當時還搭有一座木橋,據老一輩的人回憶,長潭邊的沙灘有許多
招潮蟹,而在深澳那邊作業的船隻如遇天氣轉壞時,就可從長潭尾進來,直
接回到八斗子避風了。

●長潭尾、長潭頭
    長潭這條海溝東邊接海的位置稱長潭尾,意即以八斗子為中心而區分出
離八斗子較遠處叫長潭尾,而長潭西邊靠八斗子這邊則叫長潭頭。如以海流
的進出口而論,則頭尾的方向就要整個顛倒了,因海流是從長潭尾那邊進來
,從砂子園這邊出海。

●換番
    為現在望海巷的所在地,以前有平埔族原住民在此地居住,杜氏兄弟最
早移民到八斗子島東邊時,常用捕來的魚和他們換食物,所以,這個地方以
漢人的習慣性稱呼就叫作換番。

●換番大澳
    為換番這裡海岸過去內凹的一處大灣澳,所以叫換番大澳。

●蟾蜍覆蚊
    從平浪橋看望海巷漁港的海面上,有礁岩狀似蟾蜍撲向蚊子一般,因此
稱為蟾蜍覆蚊。

●炭井仔
    在望海巷再往東的榮隆煤礦,在日據之前的清領時期,八斗子官煤於一
八九一年結束後,礦主林榮欽曾於一八九四年在此地開深三十六尺的直井,
裝置八馬力的蒸氣鍋爐抽水,故本地人叫這裡為炭井仔。

●鸚哥石
    在平浪橋附近北寧路轉彎處,山壁有一塊石頭,看起來很像鸚哥,故取
名為鸚哥石。

●鸚哥棚
    在平浪橋東北方一處伸向海中的岩石側面海水中,因這裡的水流平穩,
岩壁有一些咾咕或刺膽的孔,鸚哥魚傍晚後時常會游到這裡棲息,在睡覺時
還會吐出一層保護膜,故稱之為鸚哥棚。以前,這裡海水非常清澈,常有人
潛到水中用魚槍刺鸚哥魚,現在則是海水混濁,魚也不見了。

●大鼻尾
    在突出海中的岩礁岬角,其靠岸處稱為大鼻尾。

●舊厝門口
    杜氏家族最早移民到台灣來時,即住在八斗子島東北邊靠山的地方,建
有幾間草屋,後來,因煮飯時火爐跳出一支柴火,把草屋都燒光了,杜氏族
人才搬到西邊的八斗子去,而這裡也留下了一個叫舊厝門口的老地名。

●低鼻仔尾
    另一處較低突出岩礁岬角,靠岸處稱低鼻仔尾。

●崩山腳
    因這裡的山壁岩石在地人稱其為「落屎石仔」,即砂頁岩互層的陡峭岩
壁,所以,時常會崩落,山腳因而就被稱為崩山腳。

●紅魚仔窟
    因為這個海岸邊的窟仔(坑洞),一到晚上時,就會有許多紅尾冬從較
深的地方游到這裡聚集棲息,漁民常會在這裡佈網抓紅尾冬,是很好的漁場
,所以,當地的漁民就稱此地為紅魚仔窟。

●灶窟
    此處有一很深的窟,但其入口很窄,就好像廚房的灶一樣,入口小而裡
面大,所以就叫作灶窟。

●鼻棚仔尾
    為一突出的小岬角因北邊較為平緩,所以叫鼻棚仔尾。

●咾咕蒼
    在尖山仔鼻西南側,原為一大片珊瑚礁層,因其地面凹凸不平,故稱為
咾咕蒼,現已全部為垃圾覆蓋住了。

●出螺仔溝
    這裡海溝的螺仔產量特別豐富,所以稱其為出螺仔溝。

●出螺仔溝尾
    在出螺仔溝旁突出的岬角,稱為出螺仔溝尾。

●斜棚仔
    有一片約三十度的斜棚,從陸地到潮間帶,故叫斜棚仔。外面有兩塊礁
石,附近海上也是紅尾冬經常出沒的好魚場。

●石梯頂
    這裡有一些較高高的岩石,西北邊較高,南邊則緩斜,岩石受風化作用
後,形成像樓梯般腳可踏的地方,故稱為石梯頂。

●七礁仔尾
    八斗子半島東北邊最突出的岬角,有兩塊礁岩,船可以從中間通過,以
前人力划船的時代,因附近海流較活,魚較多,船要通過時,就會從流較穩
定的礁岩中通過,較省時省力,不用再繞外面的水路。

●跳過溝尾
    在海岸和外面的礁岩間,有一條小海溝,以前的舢舨仔可以通過,過去
,長潭尾的人如果要去採集頭髮菜,必須踩著礁岩,跳過這條溝才能到外面
的礁岩去採,所以叫跳過溝尾。

●弄(撞)孔嘴
    這裡因地形的關係,海浪打來時,會激起很大的浪花,且發出「洪弄」
的巨大聲音,所以稱之為弄孔嘴。這個地方看起來很壯觀,但也很危險,為
頭髮菜的盛產處。

●大棚口
    為這裡附近一片大的平坦處的總稱。

●摃破船
    聽說以前曾經有船在這裡被海浪打到礁岩而破裂毀壞,聽說窟仔底還有
沉船落海而亡者的骨頭,所以,叫摃破船。

●過流仔
    在礁岩中吃水較淺的舢舨仔可以通過的一處地方,外面流急時,船就從
這裡通過,用竹子撐在兩邊岩壁上而讓船經過,可能是指避開外面海流而過
的意思,所以叫過流仔。

●白毛礁
    這裡過去常有許多白毛在礁岩洞中活動,故稱為白毛礁。

●粗礁仔
    這裡的礁岩看起來感覺很粗糙,凹凸不平的樣子,所以叫粗礁仔。

●苦流窟
    苦流即退潮、干潮之意,這裡有一個海窟仔,附近盛產頭髮菜、石花菜
等,可能是退潮時,這個窟仔較明顯,所以叫苦流窟。

●白杙仔
    在日治時代用水泥建的一枝白色的柱子,比一層樓還高,兩、三個人合
抱那麼粗,番仔澳和基隆嶼也都有相同的柱子,不知是測量的基準還是方向
的標識等,功能並不清楚,因為它是白色的,像在海岸繫船的杙仔一船,所
以叫白杙仔。現在上部斷掉,只剩下面一段。

●南流窟
    有一個向南邊凹進來的小灣,像一個天然的避難所一般,像四破或一些
小魚,當外面有大魚在追牠們時,牠們就會進來這裡躲避,所以叫南流窟。

●咖哩背礁仔
    為八斗子半島北邊海岸岩礁中最美麗的一個地方,也就是一九九七年秋
天時海堤崩掉的地方,有許多蕈狀岩或奇岩怪石,現已被覆蓋住了。以前的
漁民稱為咖哩背,已不知是什麼意思了。

●咖哩背船澳
    在咖哩背西邊一處內凹的灣澳,在過去漁船還沒有機械化的時代,透南
風及流強時,船無法繞過岬角划回到長潭尾,就會先將船划到這裡來避風,
因這裡的水較深,船可靠在那裡休息。

●吃飯礁仔
    在一九九七年垃圾場崩掉的那裡,以前用人力划槳的時代,因這裡東北
邊岬角尖端附近的海水,在苦流(退潮)時流很急,划手要從東南往西北划
過岬角到北岸時,因水深等差大時,海流強,每個人都要用盡力氣逆流而上
,等到達較平穩海流附近的岩礁時,才有喘息的機會,力氣用盡,肚子也餓
了,船就綁在旁邊凸起的石柱上,就會在這裡幾坪的岩礁上吃飯,因而,這
裡就被漁民命名為吃飯礁仔。

●鳥礁仔
    以前這裡附近的魚很多,很多海鳥到這裡來覓食,吃完魚之後,就在礁
岩上休息,上面也布滿了白色的島屎,所以就叫鳥礁仔。

●鳳尾毛窟
    這裡的窟仔因為很會長鳳尾毛,鳳尾為石花菜中品質最好的一種,所以
,這裡就叫鳳尾毛窟。

●粗石孔
    這裡的礁石非常粗糙,赤腳無法走路,上面還有蚵仔殼等海中貝類的化
石,所以就叫粗石孔。

●墓牌石
    這裡有一處很高的岩石,約一、兩層樓高,看起來很壯觀,因其形似墓
碑,所以往昔的在地漁民就稱其為墓牌石。

●鼎材塢
    這裡有兩三塊礁岩,其中有一塊礁岩較凸出,看起來很像鼎,中間有較
耐侵蝕的鈣質砂岩,就好像鼎中間的鼎材一般,所以叫鼎材塢。

●大狗孔、小狗孔
    為從海蝕崖崩落下來的大岩塊靠在一起形成的兩處岩縫,大的叫大狗孔
,小的叫小狗孔。以前漁民在附近採集時,如果太陽很大,中午休息時就會
跑到這裡來躲避。

●咖呤孔
    在跌死牛的山壁水泉經過處附近,因水份較多,有矮灌叢密生,這裡,
過去有一個咖呤的洞,每到近傍晚時,就會整群飛出來,非常好看,因而,
稱其為咖呤孔。

●尖山仔
    指八斗子半島東北邊整個大的岬角,後面西南邊的山嶺,稱尖山仔。

●尖山仔鼻
    尖山仔鼻位在八斗子半島的東北端,為七斗山往東北側下降,到近海邊
時,經一陡立凸起的小山峰後,再延伸到海中的岬角,像一個突出海中的鼻
子,因為後面的山叫尖山仔,所以,這大的岬角就叫作尖山仔鼻。為漁民在
海上辨識方位的重要指標。只是,這裡變成垃圾場之後,原本很漂亮的海岸
岩石,大多被覆蓋在垃圾底下了。

●雙膨山
    在尖山仔鼻以前有凸出來的一塊大岩石,上面為兩個波浪狀的造形,本
地人稱之為雙膨山,這裡築垃圾場時,被埋也深埋在很高的垃圾之中,只剩
下上面一點點露出來而已。


□砂子里
●砂仔園
    指過去長潭頭和調和溪出海口一帶的沙灘地帶,因調和溪從上帶來的砂
子在此處堆積,形成美麗的沙灘,故名之。從北部火力發電廠築成後,將長
潭填築起來,溪口附近也漸填成海埔地,而使沙仔園名存實亡了。

●海口
    在目前北寧路碧砂橋附近,因為這裡以前是調和溪的入海口,所以叫作
海口。

●北火、會社
    指一九三七年建的北部火力發電廠,其範圍跨越長潭兩側,本地人簡稱
為北火,也有人稱其為會社,為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稱呼,但也有人把宿舍區
稱作會社。

●宿舍區
    指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南邊高地,以前的員工宿舍區。

●灣仔內
    為北部火力發電廠宿舍區,因位在長潭尾海灣的內側,故名灣仔內。

●水度頭
    在北寧路舊派出所左後方,為自來水公司的輸水站,過去砂子園地區缺
水時,夜晚常在這裡定時供水。

●兵仔營
    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北寧路大門對面上坡小路的右邊山坡平台,也就是福
清宮的前身所在地附近,因國民政府來台後,曾有軍隊駐守,所以稱兵仔營

●籃球場
    在北寧路三九六巷後方附近,因設有籃球場而得名。

●流籠頭
    以前從瑞芳運煤炭來北部火力發電廠,在兵仔營附近設有一流籠頭,因
而成為指標地名。

●車路頂
    指北寧路在北火對面山坡上的舍宿區附近的地方,這是住在較下方人的
叫法,因在車輛走的馬路的上方,故稱車路頂。

●大坑溝
    指現在的調和溪,好像一條大水溝。

●海口
    調和溪入海處附近的地區,叫海口,即溪流出海口的意思。

●豬灶
    在調和溪旁萬安宮後面,有一處當地人殺豬的地方,即稱之。

●獅仔頭
    為今天山海觀所在地,原來靠近調和溪和北寧路交叉口上方的山頭形似
獅仔頭,故稱獅仔頭山。如今,形似獅頭的山嶺已被剷平了。

●獅仔尿
    在獅仔頭下方,原有一水窟,終年泉水不斷,當地人乃稱為獅仔尿,如
今,也因山海觀大社區的建築而被填埋掉了。

●草山
    草山泛指調和街以南的山區,可能因早期開採煤礦,森林被破壞殆盡,
而產生滿山遍野的五節芒,而稱草山。

●馬寮仔、馬寮仔頂
    馬寮仔的馬是誰養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八斗子煤礦的正式開採,始於
清朝光緒年間,當時用馬將挖出來的煤運送到海邊,因此,需要建一座馬寮
來讓馬休息,馬寮即是建在調和街口附近不遠處,過去華南煤礦的所在地;
一為清光緒年間,駐紮在這裡的軍隊因要靠馬作戰和交通,所以建馬寮。馬
寮仔頂則指馬寮的上方。

●頂厝
    在馬寮仔上方的房子中,最高的地方稱頂厝。

●大窟頭
    為調和溪和牛稠嶺上過來的小溪會合處的一處水潭,終年有水,為缺水
時八斗子在地的婦女飲用、洗衣服最主要的地方。

●破鼎湖
    在調和街上去左側,從深澳支線鐵路下方經過上去的路,因其山間谷地
中,有一座小山,看起來好像破鼎一般,故稱為破鼎湖。

●坑口
    指調和煤礦的礦坑口,在現在調和街草山土地公廟下方,資源回收處理
工廠的靠山那一邊,現仍可看到紅磚屋及較高的變電所,坑口聽說目前被富
蘭克林建設公司的廢土覆蓋住。

●頂寮、中寮、下寮
    在草山土地公廟前,即調和煤礦的炭埕上方,建有成排的礦工寮,依其
高低分頂寮、中寮及下寮等。

●磅硿口
    原來在草山土地公旁,後來炸掉了,另外,在北火宿舍區內,也有一個
磅硿口。

●清國井
    為清朝時採煤所開的直井,其中一個坑口因築路而被覆蓋住,還有一個
坑口在調和街還未到八斗山莊,在調和街和鐵路深澳支線之間,旁邊有小菜
園。

●風坑
    在調和五號橋上方旁邊的人家中,為早年清國井直井的通風坑口,後來
,風坑用水泥圓形建築覆蓋在上面,並裝設抽水機,變成北部火力發電廠及
其宿舍區的用水來源。

●番仔厝
    清庭於一八七六年台灣第一口官煤開採時,英國的礦業工程師所居住的
地方,因漢人通稱異族或外來者為番,所以,英國技師所住的二層樓洋房也
成為指標地名了。

●大井墘
    指清國井旁邊的地方,因直井的井口很大,停開後也被稱為大井,旁邊
就被稱為大井墘。

●反水嶺
    調和街往南的最高點在八斗山莊和中正堂附近的山嶺,因調和溪和深澳
坑溪在此分水,因而稱為反水嶺,即分水嶺之意。

●土地公坑
    為一山間的小坑谷地,可能因為有小土地公廟而得名,現在的確實位置
已問不出來了,大致上在清國井主井附近。從《淡水廳志》的記載可得知,
當時這裡的周圍五里,有私採礦坑二十二洞,距離海口八里,距雞籠街十八
里。

●竹篙厝
    可能是當地有竹篙作的厝,因而得名,大致上在山海觀稍上方之處。從
《淡水廳志》的記載可得知,當時這裡周圍五里,有私採礦坑十七洞,距海
口五里,距雞籠街十八里。

●偏坑仔
    名稱源由不詳,可能相對於當時先開採的礦坑而言較為偏僻,位置在砂
子園的東南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可知,當時周圍三里,私採礦坑一洞
,距海口五里,距雞籠街二十里。

●彎橋
    確實的地點和地名源由尚未問到。


□碧砂里
●牛稠嶺
    牛稠嶺為北寧路叉往新豐街上去的山嶺,過去為居民放養牛隻的地方,
故稱為牛稠嶺,上面曾經種種蕃薯及果樹,也曾有過水田。後來,建商將山
谷填土建許多住宅社區。

●對面
    八斗子這裡的居民稱呼隔著海灣的小聚落叫作對面,即牛稠嶺山腳的小
聚落,也稱為牛稠嶺腳。

●龜頭
    在現在的八斗子漁港修造船廠後面,還沒填海時的海岸,因其形似龜頭
而得名。日治時期七斗子和八斗子的龍船比賽即由此處出發,划回鼻仔頭。

●牛稠嶺腳
    在牛稠嶺的下面,故叫牛稠嶺腳,現北寧路過新豐街口後的兩側。

●大陳仔
    指北寧路叉上新豐街左側的山坡聚落,叫大陳新村,為一九五六年時來
到台灣的大陳義胞的小聚落,因而成為指標地名。

●煙仔會社
    在現在的海霸王冷凍食品加工廠附近,消防隊的後面,日治時期為西村
鰹節製造會社。最早時有兩間,後來只剩一間,將煙仔(鰹魚)製成柴魚的
加工廠,本地人稱為煙仔會社。

●林投溝
    在現在北寧路麥當勞附近,以前山坡上有一條小溝,日治時代這裡有五
、六戶人家,為了防風,在沙灘上種了許多林投,所以叫林投溝,但現在林
投已經都不見了。

●土地公澳
    在現今北寧路靠海的海洋大學河海工程館的地方,以前為一灣澳,附近
有一間土地公廟,行人走過時常會在此休息,因而形成土地公澳的地名,後
來變成垃圾掩埋場,現已將其填海造陸變成海埔地,並成為海大校區了。

●黑橋
    在現在北寧路麥當勞往海洋大學的中間,因地處陡峭的山壁,起風時時
常會有風化的沙子或碎石屑掉落,以前晚上經過的人常會有繪聲繪影的傳聞
;聽說,以前曾有一老人在那邊被刺死。所以,本地人就說「黑橋卡壞孔」

●番仔田
    海洋大學的所在地,直到四、五十年前,從山邊一直下到海邊仍然都是
田,最早時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耕種的地方。


 


四.產業篇

《漁業》
    八斗子原為一傳統的小漁村,依恃八斗子半島形成的良好避風灣澳,作
為漁船停泊的港灣,就目前的田野訪談所知,從清乾隆年間以來,歷經了清
領、日治及國民政府三個時期,由於位在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基隆港的附
近,而基隆漁港又是台灣北部漁業的重鎮,從日治時期日本捕漁技術的傳入
、資本的投入及日本漁業移民的進駐,都帶動基隆漁港(即正濱漁港)的快
速發展,位在基隆漁港東邊三公里的八斗子,在一九七九年第一期築港工程
完成之前,始終是個小漁村,所以,漁業發展的規模也受到相當的限制,然
而,也因為起步較晚,加上以基隆沿海附近較少見的同姓村落發展起來的漁
業聚落,使八斗子在漁業發展上,自有其獨特的風貌,值得我們來共同探討
八斗子從過往到現在的漁業發展歷程。
    在探討八斗子的漁業變遷之前,我們先對台灣的整體漁業環境及漁業發
展的條件作一簡單的背景說明。


1.漁業環境
台灣的海洋漁業環境
    海洋漁業發展主要的地理條件,為漁場及漁港的分布。而台灣海洋漁業環
境的自然因素,包括台灣四週海底的地形、地質、水深、海流的狀況、海岸的性
質及氣候等,這些條件就形塑出台灣附近海洋及海岸的漁場、漁港及人類捕魚行
為間互動的漁業活動基礎。
    台灣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及世界上最大的陸塊歐亞陸塊相接的邊緣
,北接琉球群島,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整個大的海洋環境為東海大陸棚
與太平洋海溝的接觸線上。
    台灣四週的海底地形非常複雜,大致上可分為台灣海峽和東部外海兩部份,
台灣海峽寬度介於一百三十公里至兩百公里,水深大部份淺於一百公尺,最深不
超過兩百公尺,主要為平坦的沙質海底,適合底棲性魚類繁衍,但仍有凹陷、淺
灘、河谷等地形,南邊東側的海底是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往下延伸的海槽及海脊
,南邊西側則是較深的斜坡,台灣海峽向北延伸成廣闊的東海大陸棚。東部外海
因緊緊鄰海溝,水深變化快速下降到數千公尺不等,為迴游性魚類必經之地。
    從海流的角度來看,北赤道洋流(黑潮)終年從赤道往北流,經過台灣南部
的鵝鑾鼻時,主流沿台灣東側的海域往北流,支流經台灣海峽向北。主流寬約一
百公里,深約七百公尺,為高溫高鹽的洋流,受到東部海底地形的影響,在花東
的海岸外及東北角北方形成湧升流,將三、四百公尺深的中層海水帶到表層來,
由於中層海水營養鹽較多,帶上來之後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吸引魚群,形成
良好的漁場。
    台灣海峽的海流受季節風的影響很大,夏季吹西南季風時,黑潮支流加上西
南風形成的海流成為往北的海流,北邊海域則有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沿岸流至此,
為低溫低鹽度的寒流;冬季東北季風盛行,使海流從北往南流,此時的中國沿岸
流較弱,大陸東岸一帶河口的烏魚,在冬至前後,成群於台灣海峽迴游,在台灣
西南海域一帶產卵。
    台灣四週的海岸性質也各不相同,北部為沉降海岸(對置海岸),以岬角與
灣澳交互出現的海岸線為主要的特徵;西部為隆起海岸,屬平直沙質的海岸線;
南部為海岸線有點曲折的珊瑚礁海岸;東部則為海岸線平直的斷層海岸。四種不
同的海岸線和海岸地質的特色,也構成了各不相同的魚類棲息的殊異環境。
    氣候對漁業的影響,冬季以東北季風造成的大風浪,對小船隻的威脅較大,
但過去卻是鏢旗魚業者的魚季;夏季則是各種魚船作業的旺季。而高溫更是對魚
貨的鮮度有不利的影響,尤其過去缺乏冷凍設備時代的漁業。豪雨造成的泥沙大
量注入海,則會對沿岸漁業造成威脅。
    在漁港建設的條件上,台灣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有較曲折的海岸之外,
其它大半都很平直,以致於缺乏天然良港,使漁港的發展需投注大量建設資
金,是較為不利的地方。

基隆的漁業環境
    由於台灣北部的海岸,因山脈的走向和海岸線垂直相交,使山脈逼近海
岸,又因地層在擠壓摺皺的過程中,使軟、硬岩層交互排列,受海水侵蝕後
,就形成了岬角與海灣交互出現的地形,曲折的海岸使基隆的海岸具有優良
的港灣條件,比台灣其它地方更具優勢。
    漁場主要為北部海域,最早時的沿岸漁業在大武崙、外木山、和平島、
八斗子附近海域,夏秋時盛產●魚及鱙魚類;近海漁業,自富貴角經彭佳嶼
至三貂角以東一帶海域,產鯛魚、鰹魚、旗魚及沙魚等;遠洋漁業,北部漁
場為東海,是底質優良的大陸棚漁場,有中國大陸長江、錢塘江等出海口,
浮游生物繁多,為魚類的食物,所以魚產特別豐富,以黑口、綢魚、帶魚、
鯧魚、鰻魚、鱧魚、鮸魚、肉魚等為主。台灣海峽也是優良的大陸棚漁場,
盛產鯛魚及白口為主。日治時期,東京灣及廣東沿海也是基隆底曳網漁輪的
作業海域。


2.台灣的漁業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
    無論是史前人類時期或原住民時期,台灣沿海各地都已有對魚類進行採
捕的行為,只是,其發展變遷的狀況已不可考。
    在中國移民方面,明朝時,泉漳漁民就因沉重的漁稅負擔而思逃到澎
湖或台灣來,而且,澎湖及台灣的漁業資源都比福建沿海要好很多,自然會
吸引大批的福建漁民渡海來台捕魚,不過,當時都是到台灣捕完魚後即回中
國,少有在台定居者。荷蘭人據有南台灣時,也曾引誘中國漁民來台捕烏魚
,藉以抽魚獲物輸出稅。明鄭仍沿習荷人抽漁稅。
    清朝時,開始有大量移民入台墾殖,農墾為主,以捕魚為正業者很少,
八斗子的早期杜氏移民即為專業漁民的一例,沿用中國古老的捕魚方法,用
簡單的手網和粗陋的小船在沿海近岸處捕魚,魚獲非常有限,所依恃的只是
八斗子沿海附近豐富的水產資源。
    後來,據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基隆市志水產篇中提到,●焚寄網是一百二
、三十年前(即距今一百六、七十年前),由福建漳州人傳入基隆,才使捕
漁技術獲得改進。
    基本上,由於清朝是大陸國家,對海洋資源的了解有限,非常不重視漁
業,這個時期,台灣漁業的發展並沒有受到朝廷任何的協助,完全靠漁民自
行摸索研究及努力增產。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四面環海,熟悉海洋,加上明治維新後的科技發展
,使日人重視漁業資源。日人領台之初,即發現台灣漁業資源豐富,即積極
從事台灣漁業的調查及開發,經派遣日本漁業專家前來調查籌劃後,即獎掖
其本國漁業經營者前來投資開發,引進漁業移民、機帆船、建漁港,傳入進
步的漁具及漁撈技術後,才使過去台灣由手工業式的漁業逐漸發展為現代化
的漁業。使台灣在五十年間奠定了良好的漁業發展基礎。
    在一九○九、一○年時,由日本傳入小型機動漁船到蘇澳及基隆,使捕
撈的漁場逐漸向外海擴張;一九一二年,輪船拖網漁業創立;一九一九年,
機船底曳網漁業傳入。經過適應改良後,使基隆的漁業日漸發展,成為日治
時期台灣的漁業重鎮。
    不過,這些重要的發展都集中在一些主要的漁港,如基隆漁港、高雄漁
港等,像八斗子這種未建漁港的小漁村,捕魚的方式改變不大,焚寄網使用
的燈火和網子的材料則不斷改良更新。
    日治時期在北部濱海修築的漁港有:
(1)基隆漁港。
(2)小型避風港───澳底、石門、野柳。
    基隆漁港屬基隆港的一部份,基隆港自從日治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四四年
的五次築港工程中,基隆漁港於一九三五年竣工後,將港區內所有漁船都集
中在此處,形成漁船專用港,而漁市場、製冰廠、水產加工廠、加油站、造
船廠、水產試驗所、無線電台等也都陸續成立。
    八斗子在日治時代已有西村鰹節會社(煙仔會社)及加工漁寮的出現。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領台初期,遠洋漁業為公營,近海及沿岸漁業為民營,後因大
陸漁船及漁業人員陸續來台,遠洋漁業也改為民營。
    從一九五○年代迄今,從政府的漁業或經濟政策及歷年遠洋、近海、沿
岸及養殖漁業的消長狀況,可以讓我們對台灣漁業近三、四十年來的發展,
有一梗概的了解。
    一九五三年,政府推行四年經濟計劃前二期,漁業方面的建設方向即為
大量修築小型漁港、船澳,鼓勵漁民建造漁船。即以小型漁業的發展來吸引
大量就業人口,以達到小資金的充份利用契機。
    八斗子的長潭里及望海巷這兩處早期的船澳,即是在這種政策下發展起的

    我們從一九五○年代到八○年代,台灣在遠洋、近海、沿岸及養殖這四
大漁業產值的消長,即可看出台灣漁業生產結構的變遷。
    一九五○年代早期,因動力漁船尚未發展,這時以沿岸漁業為主,近海
及養殖漁業其次,遠洋漁業最少;中期以後,勞力多但資本不足,漁船的動
力化及發展中小型勞力集約的漁船為主,並加強開發近海中、上層水域的魚
類資源,所以,近海漁業產量大增,超越沿岸漁業;五○年代後期,因資本
逐漸累積,漁業技術和經驗慢慢進步,經由國際及政府專案貸款協助增建大
型遠洋漁船,使遠洋漁業自此而後迅速增產,至一九七二年到達高峰,後來因
各國二百浬經濟域的實施,及油價的上漲,使遠洋漁業走下坡,但仍佔漁業
產值的首位;這時,養殖漁業的技術日臻成熟而發展迅速,產值也佔有達百
分之二十二;沿岸漁業卻因海岸污染、開發等因素而一蹶不振。
    在這波台灣漁業生產結構發展變遷的過程中,缺乏大型漁船停泊漁港及
養殖條件的八斗子,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直到一九七○年代,基隆漁港
的大型漁船數量激增,而可以拓展的空間卻非常有限,於是,政府於一九七
五年開始闢建八斗子漁港,以寬闊的停泊空間和週全的附屬設施,準備取代
基隆漁港。
    然而,當八斗子第一類專用漁港建好之後不久,基隆的漁業也漸漸到達
高峰而開始走下坡,八斗子漁港的發展也因而遇到很大的瓶頸,雖然客觀上
的條件一應俱足,然而,漁業的資本和根基仍維持在基隆漁港,使八斗子漁
港發展受限。
    基隆漁港為遠洋拖網漁業中心,主要魚獲為黃花魚、黑口、白口、沙魚
、狗母、鯛類、海鰻、白帶魚、蝦類等,過去,近海鏢旗魚及焚寄網捕捉的
●仔、鱙仔也很多。


3.八斗子的漁業發展歷程
傳統的漁季及漁場
    討小海的焚寄網舢舨和小海船,作業時期集中在夏季,傳統是以農曆五
月初五入寮,即在這個日子以前要將一艚三隻船的海腳(船員)及工作分配
確定;農曆十月初十水仙尊王的生日那天散海(結束出海),船主要辦桌請
所有海腳之後,結束這一年的漁季。漁場則以八斗子附近海岸沿岸三海浬內
為主。

三隻一艚的漁船
    八斗子傳統捕趨光性魚類的船,三隻小船為一艚,一隻為火船,一隻為罟母,一隻
為罟仔,每隻船都乘四人,火船則乘五人,船主都是乘火船,三隻船以火船為首
(指揮船)開出去尋找目標,作業的地點多在八斗子附近岩岸或海上,經常要看
漲退潮的時間和流水而定。每次作業的時間約二、三十分鐘,每晚作業平常約十
餘次,魚群多時,每晚甚至可作業二、三十次。漁獲量每夜約一百多斤。
    船隻的大小約五至八公尺之間,火船稍小,寬約兩公尺左右,用四隻槳在船
兩側划,最初都是使用人力划船,後來,漸有利用帆船或鏢旗魚的動力漁船拖曳
的狀況,一九五五年起,漁會開始配售動力引擎給三隻一艚的舢舨漁船,每艚只
配售一隻為原則。

焚寄網的發展
    一九一二年鰹釣漁業在基隆市創建後,因其需要大量●魚類的餌料,才
刺激焚寄網的漁業因需求而快速發展起來。但八斗子則是早就以此項漁法在
沿岸海域附近作業了。

火船
    火船的功能是在船尾以亮光來吸引漁類聚集;罟母則是攜帶漁網;罟仔
為載魚的船。三隻船出去作業時,等火船聚魚後,罟母和罟仔分據兩邊撒網
後,由火船將魚群帶入網中,拉網的兩船同時前行,如袋狀般的漁網就
圍住以火船的亮光聚集的魚群,捕撈上來後,將魚獲放到罟仔的船上。
    罟母都只帶一領漁網,如袋狀的漁網內窄外寬,網目則是內小外大,裡面小
是怕細小的魚獲從網目中逃脫,外面的網目漸大則是減輕重量較好拉網。

火船光源的演進
(1)竹片火把時期:最早的時候,將竹片綁成一梱一梱帶上船,出去時再燃燒竹
                   片當火源,一個人用手拿著,在船後點燃吸引魚群,一梱用
                   完前再點燃另一梱,拿竹片火把的人要很專心,不能打瞌睡
                   ,不然可能還會燒到船。
(2)石油燈時期:用竹片火把極不方便,且竹片的來源有時會有問題,後來,就
  (臭油)     用石油燃燒(煤油燈)作光源來吸引魚群,大約使用了約三十餘
               年。
(3)磺火時期:日治後期,由於石油燈在海上也不是很方便,磺火出現後,,又
             改用磺火(電石燈,即用乙炔作燃料),但處理較為不便,而且
             還有爆炸的可能性。
(4)電燈時期:日治未期,台灣進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防空,就提倡使用
             電燈,以蓄電池供電,且外加燈罩,可以放入水中,但在推廣使
             用電燈的初期,許多漁民拒絕使用電燈,因為他們認為電燈是冷
             火,不會散發光與熱吸引魚群,可是,後來因使用電燈者的魚獲
             量不錯,且隨著戰事的緊張,管制漸嚴,八斗子的漁民就全部都
             使用蓄電池電燈來集魚了。蓄電池的使用很方便,只是抬上船和
             抬下船充電較辛苦而已,八斗公萬善祠旁的破屋即是以前漁船蓄
             電池充電的充電所;有了發電機之後,漁船又改用吃柴油的發電
             機,用更大、更多的燈泡來吸引更多魚兒的聚集。

聚魚燈的使用
    以前常將聚漁燈放入水中聚魚,可是,後來發現,漁燈放在船身上可以照得
更遠,吸引更多的魚群前來聚集,所以,漁船上面的燈就變得更重要了。

網具的演進
    最早的網子是用茶仔(苧麻)作的,由於每次出海作業時,網子都會和船舷
不斷磨擦而損耗,作業回來後,網子浸水也易於腐爛,所以,漁網就需要染色來
延緩因磨損或浸水潮濕造成漁網使用時間的縮短。
    以前沒有化學染料,因此,染漁網都用薯榔,即長在山上薯蕷科的一種植物
的根,一節節的好似蓮藕狀,以前,有人挑到八斗子來賣。
    用薯榔染網子先要用一塊木板在上面釘密集的小釘子,約一、兩公分高,再
用薯榔在釘尖上磨擦,使其汁液流出,板子下面則用一盆子或桶子裝其汁液,再
用網子置入其中均勻浸濕後,提起等一下使多餘的汁液流入盆中後,拿到外面晾
乾,同樣的動作反覆三、四次後,才能將漁網染好。
    網子在作業時下水後,回到岸上後要立即攤開曬網子,每個船家都會在沙灘
上用竹或木棒在沙地上插成兩排的杙仔,上面再架竹竿,網子就披在上面曬。
    一件網子通常可以使用幾年,破損嚴重後就要換新網子。
    在捕魚作業的過程中,網子如果破了,就暫時將兩邊的網繩拉近而綁起來,
等到下船後再補網。
    棉紗作的網子也要染和曬,不過,棉紗的網子比苧麻的網子稍微好一點。後
來,尼龍的網子發明後,既不用染也不用曬,對以漁業為生的漁民而言,節省了很多
在處理漁網方面的負擔。

漁場的擴張
    以前的船都是用手划的,所以無法到太遠的海域作業,而且,過去的海岸尚
未受到破壞及污染.以三隻船為一組的漁船來說,漁場以和平島、八斗子一直到
深澳附近的岩岸作業,就可以捕到很多魚了。
    後來,普遍裝置漁會配售的動力引擎後,作業的範圍逐漸向兩邊延伸,到達
萬里和鼻頭角之間,天氣好的時候,有時甚至會到三貂角附近,往北邊海上的漁場
範圍也漸擴大到基隆嶼北邊的海域。
    鏢旗魚的船隻也大多在東北部外海及基隆嶼、北方三島(彭佳嶼、花瓶
嶼及棉花嶼)之間的海域進行,有時會遠及釣魚台(無人島)或宜蘭外海一
帶作業。
    現在普遍使用棒受網,也有拖網、延繩釣、巾著網……等,各依不同的漁
具和漁法在不同的海域作業,漁場也擴張到台灣海峽、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等各海域。
    過去,捕小管的船則多在海洋大學工學院一帶到基隆杙(嶼)附近的海
面為主。現在,捕小管的船隻多以東北及海南島為作業的漁場

動力演進
    在日治時期以前,八斗子的漁船都是用手划的,沒有動力,國民政府來台後
,在一九五五年時才從日本進口動力引擎,以配售的方式賣給三隻一組的船一個
引擎,後來,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漁村的富裕,船隻也都裝上了動力引擎,且
船隻的噸數也越來越大了。

小海船(抄網漁業)
    捕小卷或鱙仔的船型較窄長,為日本船仔,只有單獨一隻作業,用亮光
在船邊吸引小卷由水面下衝向有亮光的水面,再用直徑約七十公分左右的大
圓抄網,接長柄捕撈小卷上船;或將聚集在船邊的鱙仔,以抄網直接撈上船
。每晚魚獲通常為幾十斤。如有發現大魚群時,常與焚寄網合作,魚獲物焚
寄網分三分之二,小海船分三分之一。

捕龍蝦
    以前八斗子的岩岸海底盛產龍蝦,也有人專門在捕龍蝦。
    龍蝦的捕法有以潛入海底用鉤子將龍蝦從岩縫中鉤出來的,通常潛下去
一次可捕一、兩隻,熟練而有體力的最多可捕三、四隻;也有利用放置龍蝦
刺網捕捉的。

天候限制
    傳統八斗子的漁船,除了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造成的強烈波濤,使漁民無法出
海外,因為捕趨光性魚類,碰到每月農曆十五日左右月圓的時候,如果天氣晴朗
,也會因為月光太強,使魚群不會聚集而無法作業,通常,這種日子也是休息的時
候。
    現在,漁船動力化且大型化,使冬季出海作業不再危險,除了颱風或低
氣壓、東北季風很強等日子,一年到頭都可以在海上作業了。

漁汛及主要魚獲
    傳統八斗子的捕魚方式以捕趨光性的魚類為主。三艘一組的漁船魚獲以●仔
、鱙仔、臭肉、四破為主,四破的價格最好。捕小卷的船則是單艘船作業。
    目前,斗子漁港漁船出海作業的季節性漁獲為:
(1)一月至三月為白帶、紅魽、旗魚、嘉臘、石狗公、鰻、蝦等。
(2)四月至六月為鯖、紅目鰱、小卷、飛魚卵、白帶魚、鰻、蝦等。
(3)七月至九月為飛魚卵、小卷、鰻、蝦等。
(4)十月至十二月為小卷、嘉臘、、蝦等。

●仔
    ●魚大致上分為四種,即臭肉●、鱙仔、青鱗及●仔魚,以全台灣的魚獲量
來看,從一九五○年代產量就直線上升,一九六○年到達最高點,而後又慢慢下
滑。

海藻
    八斗子半島北岸和東邊長潭里的海蝕平台上,秋冬時節東北季風一起,
在雨水的滋潤下,許多海藻像石蓴、裂葉石蓴、綠海藻或絲藻等就紛紛長出
來了,呈現一片片綠色的岩面。以前漁村的婦女,也經常採摘海藻,有的自
己食用或賣到市場上,有的則可作飼料。
    採集的季節,冬天採紫菜、頭髮菜,春天到夏天之間則採石花菜。
    在八斗子北邊沿岸海水面下一、兩公尺間的礁岩,盛產石花菜,何時開
始採收石花菜並不清楚,日治時期有大量的採集及蒐購,並外銷到日本。
    現在,八斗子的海藻採集,受到海岸破壞污染及食物來源的多元化後,
已經全面沒落了。

紅目鰱
    紅目鰱在八斗子外海一帶,以四月至七月為盛產期,除了本地漁民以延
繩釣、底拖網或一支釣捕撈外,南方澳及南部的漁船也有很多趕到這裡競捕
紅目鰱,延繩釣或一支釣所用的魚餌多為花飛等較便宜的迴游性魚類,切片
後鉤在鉤上即可。

焚寄網到底是誰發明的?
    八斗子地區的傳統漁業主力,是三隻船一艚的焚寄網捕漁方式。
    據李明仁及江志宏所著的《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一書中,有關凱
達格蘭族的生活習俗,提到凱達格蘭族三貂社族裔潘耀璋的回憶,說明凱達
格蘭族人早期從事捕魚為生,東從卯澳的三貂角,西到鼻頭角的這個三貂灣
海域,都是族人的活動場所,捕魚的方式有定點置網捕魚,有在沙灘牽罟捕
魚,也有組成船隊夜間捕魚等多種方法。所謂船隊,是以三艘船一組叫一槽
每艘船有三個人,由火船(置燃料的船)、罟仔船(放置魚的優先船)、罟
母船(放置漁網的船)所組成的。通常是夜間出海捕魚的,火船燃火照亮海
面,利用魚的向光性(凱達格蘭族人稱之「食火」),當火船上的人發現有
魚群聚集「食火」時,立即通知其它兩艘友船張網以待,火船緩緩駛入網中
,魚群也隨火光入網,將網繩拉起,成群的魚兒就盡入網底了。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八斗子傳統三隻船一艚的捕魚方式及稱謂
,和三貂社傳統的捕魚方式及稱謂都是一樣的,然而,八斗子的泉州杜氏族
人則說焚寄網是他們先人發明的;而基隆市志水產篇則說是大約一百六、七
十年前,由福建的漳州人傳入的;但焚寄網又是三貂社凱達格蘭族人早期的
捕魚方式。而八斗子、基隆及三貂社在地理空間上也是鄰近的地區,到底焚
寄網是哪裡的人先發明而傳播出去的,倒是個傳統漁業和族群間的有趣課題

鏢船的興起
    鏢旗魚的捕漁方法於一九一四年,由日本大分縣漁民傳入台灣,初以高雄為
基地,使用帆船經營,一九一六年則以蘇澳為基地,使用動力漁船作業,一九三
○年代才傳到基隆,從一九四五年到五○年初期為鼎盛時期,而後就慢慢走下坡

    一九三○年代,台灣北部開始有重油的動力漁船出現。
    台灣鏢船的萌芽,起於傳統漁業受制於每年冬天東北季風一起時,即無法出
海作業,使漁民只能以在海上工作半年的收獲,卻要吃上一年,後來,有了動力
漁船之後,琉球人冬天仍然在海上活動的訊息逐漸為台灣北部的漁業界了解,於
是,利用冬季鏢旗魚的鏢船作業就因緣際會的傳入台灣北部的漁港。
    台灣北部的鏢船,以南方澳和基隆和平島八尺門最盛,八斗子也有一黃姓人
家經營鏢船。

鏢旗魚的季節
    鏢旗魚一定要在秋天東北季風一起,風浪較大的時候,旗魚或鯊魚等才
會浮上海面,有時露胸、有時露尾,鏢船才有機會在海面上追著旗魚跑,鏢
旗魚即是針對旗魚季節性特性而進行的一種漁業,直到次年三、四月東北季
風轉弱時,才結束一季的鏢旗魚作業。

漁場
    鏢旗魚業的漁場,從富貴角至蘇澳一帶,沿岸二十至四十海浬內外之海
域。魚獲物以旗魚為主,也有沙魚和海豚。作業時間通常早出晚歸,也有出
去好幾天的。

鏢船
    早期的鏢船為使用YAKITAMMA重油的動力漁船,需要有一個人專門看守
引擎,因重油需要使接頭溫熱後才能夠發動,所以,需要由專人看守,鏢船
的前方有一鏢台,通常都是全船的頭手欸站在前方,雙腳伸入類似拖鞋的套
子中,休息時,兩手抓住鐵欄杆,在前方守候看旗魚。
    鏢旗魚的漁船,必須要有一些特異功能,才能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捕到游速很
快的旗魚、鯊魚等。這些功能大致上為:船要堅固耐大波浪,又易於操縱可迅速
轉換方向,要有良好的視野及方便擲鏢的配置,且船要快速及具追魚的續航力等
。鏢船的發展,從十餘噸增加到二、三十噸,馬力多為三十至六十馬力較多。
後來,因魚獲不理想及節約成本起見,船隻又多回復到十餘噸的大小。
    從外觀上看,可從船頭分辨是否為鏢旗魚的船,因其船頭有一座往前延伸的
鏢台,也很容易識別。

鏢魚槍
    鏢魚槍的長度約十六尺,由鏢桿、鐵叉、矢頭及矢網等四部組成。鏢桿
用赤皮的木材作的,很硬;前面接鐵叉,即一支鐵作的三叉架;矢頭在最前
端套上鐵叉;矢頭頭後矢網有綁鋼絲,三條連成一條後附在鏢桿上的活動勾
子,射到魚時,鏢頭刺入魚身後,魚掙扎游走,鏢桿則會脫離魚身,由另一
條連接的繩子拉回,而繫住鏢頭的鋼絲後面連接的繩子就一直放。

繕魚
    繕魚是指鏢魚槍射中旗魚後,鏢頭留在魚體中,旗魚帶著鏢頭和其後的繩索
在海中逃竄游走,船上的繩子也跟著被拖走,繩長有幾百公尺,繩子不夠長時,
船也要往魚的方向慢慢開過去,等旗魚游到沒有體力
,疲倦的時候,停頓下來時,船上的人才慢慢將繩子拉回,如果旗魚這時再跑的
話,繩子則再放,等牠體力用盡後,再慢慢拉到船上來,台語繕即是疲倦之意,
繕魚即等旗魚疲倦後再拉上來的意思,等拉近船邊後,再用勾子拉上來,用木槌敲
擊旗魚的頭部使其死亡,以方便拖上來處理。

旗魚的種類和身價
    旗魚的種類很多,有黑皮、白皮、紅肉、雨傘旗魚及劍旗魚等,以黑皮旗魚的產
量最豐,而白皮旗魚的體形最大。主要魚期為十月至三月。
    由於旗魚是作沙西米(生魚片)的上品,所以,身價非凡,在魚市場上的價
格都居高不下。從一九六○年代後,產量就上升到一萬公噸左右,主要以遠洋鮪
釣船的魚獲最多,其次為近海鮪延繩釣,再次為鏢旗魚船,剩下的為流刺網、近
海延繩釣及沿海定置網等。

八斗子漁船數量的演進
    根據杜披雲的《風雨海上人》一書所敘述,八斗子在漳泉拼時期,八斗
子島上只有十多戶人家及兩艚六隻(龍骨十四尺長)的人力船。推估時間,
可能在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
    清末一直到日治初期,人口不斷湧入八斗子和七斗子,當時,已有一百
多戶,八斗子已發展成六艚十八隻(龍骨十九尺長)的焚寄網人力船,另外
還有一些小船;七斗子發展更快,有七艚二十一隻人力船及一些小船。
    根據陳正祥於一九五六年調查《八斗子漁村之人口與經濟》的資料,當
時,八斗子有舢舨漁船三十一組,共九十三隻,裝設動力的有二十八隻,其
中,裝四馬力者十一隻,六馬力者十六隻,八馬力者一隻,只剩三組沒有動
力。
    動力機裝在罟仔(裝漁獲的船)上,出海時由罟仔拖著其它二隻船前往
目的地,每小時時速八至十公里。
    一九八○年,八斗子築港完成後,原本三隻一組的傳統焚寄網漁船,差不
多在築港後就全部淘汰掉了,船隻逐漸大型化,但仍以十噸到二十噸級的居
多,五十噸以上的仍較少,一百噸以上的只有一艘。
    這時期八斗子的漁船,以棒受網較多,也有拖網、延繩釣、流刺網、一
支釣、曳繩釣等,漁船的配備及功能走向多元化經營,夏天可捉小管、●仔,冬天
又可鏢旗魚、捕白帶、烏魚、釣赤宗等,使漁船的功能充份發揮。

棒受網
    據八斗子的老漁民說,受網為八斗子的漁民杜仁平發明的,當時政府也
曾有獎勵。棒受網將過去三艘一組的捕魚方式,改成一艘船就可以捕了,即
用燈光集魚後,再用兩支大竹竿往船的左右兩邊將網子撐開,將在船上的集
魚燈熄滅後,再用綁在竹竿上點亮的聚魚燈帶魚群進入網中,再用絞網機收
網上船。

泅水漁業
    在八斗子地區,以前有相當數量的人靠泅水捕九孔、龍蝦、刺魚、摘海
菜維生,也有發展出橡皮筋製的刺魚槍及相關的配備,過去八斗子沿海的水
產資源豐富,大多數人以此為副業,也有以此為專業人,但以少年人較多。
工作季節為春天到秋天之間,海水溫度較暖和及風浪平穩的時期。

銼軟絲仔
    八斗子以前也有人用小船,槳裝在後面,叫作「櫓仔」,一隻手划,一
隻手拿釣竿銼軟絲仔。要用朴仔木自己刻蝦子的假餌,在海面上拉動假餌,
使其看起來好像活的蝦子,引誘其上勾,除了軟絲仔,透抽、花技、章魚、
大的小管等也都會上勾。釣場從八斗子往西可到和平島甚至大武崙,西可到
鼻頭。作業時間要配合潮水才能有收穫。

出入港
    在清朝及日治時期,八斗子漁民捕魚時船隻的出入,非常自由,除了在日治末
期,台灣進入戰爭狀態且美軍轟炸頻繁的時期,因怕漁船在海上因燈光而引起注
意,成為目標,當時,每組舢舨的火船都要配置一名日本兵在船上外,其它的時
期,八斗子漁船捕魚作業的進出,都沒有管制。
    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為了國防上的安全,出入港要報關,當時,每天晚
上出海都要換不同顏色的旗號密碼,然而,因每個地方的密碼都不相同,常
會發生漁船開到別處海域作業時,遭到駐守的海防部隊誤擊的狀況,曾有八
斗子及長潭里的漁民,在作業中因被誤擊而死的事件。
    現在,為防走私、偷渡等不法情事,漁船出入港仍要報關。

颱風時的船隻處置
    早期的船隻較小,颱風來時,就抬上岸放置,以防風浪對船隻的破壞;
後來有的船隻裝置動力引擎後,颱風來時,都到和平島復興館那裡的窟仔停放
,後來,船隻擁擠停不下也有停到基隆內港及田寮港的。


4.基隆地區主要的漁法及魚獲
    基隆附近地區的漁業,分為沿岸、近海及遠洋漁業。
(1)沿岸漁業:過去多使用無動力的舢舨或竹筏,在春季至秋季間海浪平穩之時
             ,在沿岸以定置網、焚寄網或一支釣的漁法作業,現在的作業船
             隻則都已是動力小漁船,然而,由於港灣的興築、填海造陸、沿
             海環境的污染及過魚等因素,使沿岸漁業大受影響。
(2)近海漁業:近海漁業的種類很多,包括延繩釣、巾著網、棒受網、一支釣、
             曳繩釣、小型單拖繩、鰹竿釣、鏢旗魚、流刺網等漁法作業。過
             去還有珊瑚礁漁業,現在,除了珊瑚礁漁業外,連鰹竿釣及流刺
             網都已經被淘汰了。
(3)遠洋漁業:基隆的遠洋漁船,以單船拖網漁業及雙船拖網漁業為主,單船拖
             網以一百噸以上的漁船為主,作業漁場以台灣北部東海、黃海及
             台灣海峽為主。


5.魚獲加工
煙仔會社
    日治時期,八斗子的煙仔會社有兩間,都在牛稠嶺腳附近。
    煙仔會社主要是製作柴魚。煙仔是台灣的俗名,本名為圓花鰹,外省人則多
稱其為炸彈魚,因其看起來很像從空中投下來的炸彈。煙仔的體長約三十公分,
終年都有,五月至九月為盛魚期,另有一種正鰹,產於東部及東南部。
    以前八斗子長潭里的尖山仔鼻沿海附近,有設置捕煙仔的定置網,也有在漁
船上用釣的,產量不少,是製作柴魚的原料。
    由於日本人和琉球人喜歡在湯羹中加柴魚片作為調味料,所以,日治時期在
台灣發展鰹節(柴魚)製造的工廠,以符應日本飲食文化的需求,一九四五年終
戰後,由於大批日本及琉球人遺返的同時,在消費人口及製造技術喪失後,使
鰹魚的魚獲量不斷驟降,直到一九六○、七○年代才漸增加。
    會社在收購大量煙仔後,再將煙仔洗淨、煮熟後,剝半再烘乾,製成柴魚。
    當時,八斗子的許多婦女和小孩,很多都到會社去當女工或童工。

鰹釣漁業
    一九○九年,日本宮崎縣漁夫●本某在琉球出漁,漂至台灣北部,回港
時順便作鰹釣漁業的初試驗,認為很有希望,翌年,有二艘琉球籍的漁船從
八重山群島來基隆經營鰹釣漁業。基隆市的漁業從業者也組織基澎興產合資
會社,在台灣總督府補助下,建造二十五馬力石油發動機漁輪一艘,從事作
業且成績不錯。後來,漁船噸位及馬力也日漸加大,海場包含台灣的東、北
、南面海域都有產鰹魚,漁期為四月至十一月。
    鰹釣需要以●魚為餌料,所以,●魚業者及鰹釣業者間多訂有協約,一
九二六年時,基隆的●焚寄網業者和鰹釣業者曾訂立交易合同。也有鰹釣業
者為求自給而經營●焚寄網漁業的。魚獲多製成鰹節,銷售日本。

柴魚的源起
    柴魚原為日本人獨特的水產乾製品,稱之為「節」(Bushi),其種類
以原料分為鰹節、鯖節、鮪節及●節等,其中以鰹節最為普遍,而鰹節又以
體型大小、切開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四開體、二開體及整體鰹柴魚三類。
四開體為體型較大的真鰹除頭去尾後切成四片;二開體多以中型的真鰹或花
鰹為原料,除去頭尾後切成二等分;整體鰹係以小型鰹魚為原料。

日治時期的柴魚加工廠
    台灣的鰹魚加工,始自一八九○年時,日本宮崎縣及鹿兒島縣人來台,
以花鰹試製開始,一九一○年時,日人吉井治藤太氏才在基隆創製真鰹柴魚
,此後隨捕鰹業的發展,柴魚加工業也隨之興起,台灣的柴魚加工,因原料
鰹魚脂肪較少,日本所產鰹魚則因脂肪多,乾燥困難而無法製造上等產品。
但技術人員多由日本本地人招聘擔任。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年為最盛的
時期,工廠遍布基隆、花連、台東、高雄等地,最多時有六十九家,從業人
員二千多人。
    一九二五年時,基隆市的鰹節加工場有十二所,當時台北州的鰹節加工
場除此之外,只有蘇澳一所而已。可見當年鰹節加工在基隆的盛況。

漁寮的變遷
    早期八斗子對外的交通,主要以沿海邊小路到達和平島為主要的道路,因此
,都要靠人的兩隻腳步行往返。
    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八斗子的漁民捕魚之後,都先將魚貨透過煮熟、
鹽醃或曬乾的方式處理成鹹魚或魚乾,等一定的數量和時期再送到基隆市區
崁仔頂的魚行販售。
    早期的漁寮,大多在船主家旁邊搭蓋小屋,作為漁船作業返航後處理魚
獲的地方,處理魚貨的人也以船主及海腳的家屬為主。
    據說,日治後期八斗子已有專門為人處理魚貨的漁寮出現。
    國民政府時期,已有人在沙灘邊搭蓋漁寮,以方便看漁船回來及爭取魚
貨保鮮的時間,但多數漁寮仍分散在聚落中,一九六○年代後,專門處理魚
貨的漁寮漸增,到一九七○、八○年代時,處理的魚貨已不僅限於八斗子漁船的魚
獲了,當時,冷凍公司出資本,本地人出工,才使漁寮盛起來
    原本,八斗子的漁寮只是處理討小海的船隻的魚獲,但現在都是處理外
來魚貨,現在漁寮中的原料魚貨,除了東北的小管及飛魚卵之外,都是外來
的魚獲了。
    今天,漁寮已經成為八斗子一種特有的、在北台灣罕見的小型魚獲加工
廠聚集之處,走過八斗子聚落時,隨處可聞到陣陣魚香味,也代表八斗子人
吃苦耐勞,所以還能夠維繫漁寮這種辛苦行業的存在。
    魚寮的公休日期在每月的初二、初九、十六、二十四日;市場公休日則為
初三及十七日。

漁寮的副產品──魚露
    以前,八斗子的漁寮煮魚時,都沒有換水,一批批的魚一直煮,結果,
湯汁就變得很濃濁,看起來紅紅的,而且很甜,這種湯汁在加鹽醃之後,用甕仔
裝好,再用橡皮筋束起來,等冬天沒魚時,煮菜加魚露,就不用加味精了。

魚貨處理的種類舉例
    八斗子的漁寮中,以處理四破魚、●仔魚或鱙仔魚及飛魚卵為主,茲將魚獲
季節、處理方式及銷售管道分述如下:

四破魚:主要盛產季節為七月到十月,有東北和海南島兩漁場的魚獲,捕獲時立
        即冷凍起來,漁寮買進魚貨後,依市場的需求而作適量的處理,將四破
        魚解凍後,放進大鍋中煮熟後,排在答仔上面,再賣給魚販仔。
        四破魚小的比較好,價格較貴,像所謂的白腹仔四破較扁,價格較好,
        大的較便宜。以賣時的排列方式而言,散置的較貴,整笞排好的較便宜
        ,因為下面的魚好壞看不出來。
        目前,八斗子的魚寮是北台灣唯一還有在煮四破魚的地方,因魚寮工作辛
        苦,所以,很多地方的魚寮都收起來了,八斗子漁港本身的四破魚產量
        很少,漁寮業者多向宜蘭收購四破魚。
白骨鱙:看起來好像丁香魚,卻不是丁香魚,因為台灣沒有丁香,市面上賣的都
        是國外進口的,一次進口一年的量。白骨鱙和丁香不同,白骨鱙的內臟
        有點苦苦的,而且頭較圓,批發價一斤約一百元;丁香吃起來不會苦,
        而且頭較尖。在捕捉白骨鱙時,如果魚吃飽後才被捉起,在煮的時候容易
        肚子太漲而破裂,在魚未進食時捕捉較好,煮起來魚身較完整,所以,起
        網的時機也很重要,因為起網太慢就會造成魚已經吃飽的情況。可是,如
        果魚太新鮮,皮也容易破裂。
小管:抓起來十五分鐘以內就要處理完畢,否則,皮會變爛掉,要用鍋子和大火
      在旁邊隨時侍候。或是捉上來之後,急速冷凍,可以保持較高的鮮度。
煙仔(花鰹、炸彈魚):較小的(如三尾一斤的)可當遠洋漁船放梱仔(延繩釣)的魚
                餌。較大的可以作柴魚。

飛魚卵加工
    在一九六○年代,有一味全公司的陳先生到日本去,發現日本人很喜歡吃飛
魚卵,除了用鹽醃之外,日本人還喜歡將飛魚卵染成各種顏色,洒在壽司上。
針對這種日本人的需求去了解之後,發現從台灣一直往南到印尼,都是飛
魚卵的產地,後來經過調查後,發現台灣的飛魚卵品質最好,後來,就到八斗子
問有否飛魚卵可以收,有了這條銷售管道後,八斗子的漁民就開始設法捕飛魚卵
,開始時發現飛魚卵都產在海草或漂浮海上的垃圾底下,後來,漁民就發明用稻
草編織的草蓆舖放在海面上,飛魚就會鑽到這些草蓆下產卵,產卵時,飛魚的身
體用力扭動掙扎後,才將一團團飛魚卵產下,漁民收起草蓆的時間也要適當,如
果太晚收,很多飛魚卵可能已經變紅或孵化成小飛魚了。
    漁民將飛魚卵從草蓆上取下後,再賣給漁寮作飛魚卵加工的業者。
    由於飛魚卵在海面草蓆下產卵,自然會附著一些小草,且其本身附在像絲一
般的網狀物中,所以,先要將一團團的飛魚卵在網子上磨,使一粒粒的飛魚
卵和聯結的絲狀物分離,再經過清理、泡鹽水等過程後,才將處理好的飛魚
卵用塑膠袋包好,裝入鐵箱中,外銷到日本。
    早期的飛魚卵,由北都冷凍廠加工處理後外銷日本,後來,因有一陣子
虧本後,就不作了,然而,捕飛魚卵的漁船仍需要有一銷售的管道,後來,
由過去漁寮中長期替北都購買飛魚卵的業者學習加工處理後,成為八斗子唯
一經營飛魚卵加工的漁寮。

銷售的途徑
    早期的魚獲物當中,以四破魚最具價值,在日治時期九份山城正值採金的黃
金時期時,這裡的四破魚主要的銷售地即是九份和台北。
    不過,八斗子主要的魚獲銷售地仍為基隆市區內崁仔頂的魚行。有些漁
船半夜回來,迅速處理魚獲後,即趕到崁仔頂的早市去拍賣魚獲。
    目前,八斗子漁寮的銷售路線有基隆、台北、三重等地,因運輸業的發
達和冷凍、冷藏車的配置,現在的魚貨已經可以寄到台灣的許多地方販售了。

冷凍廠
    八斗子附近的冷凍廠,在一九六○年代後,就陸續出現,如北都、大隆
等。因為當時八斗子的漁寮還沒有冷凍設備,當漁寮向漁船買像四破魚等魚
貨時,就可以一箱箱的送到冷凍廠去冰,等冬天沒有魚貨時,再拿出來煮,
處理後再拿到市場上去賣。以前冷凍廠本身作的產品都是走外銷路線,和漁
寮有所區隔,如北都冷凍廠曾作過饅魚、魚漿製品、花枝排外銷等,當時的
工人很多,規模不小。


6.八斗子的漁業問題
築港後
    八斗子在一九七五年築港,一九七九年竣工,一九八○年開始啟用
後,八斗子傳統使用的小漁船就逐漸遭到淘汰,漁民們就需要去貸款或標會
才能建更大的船隻,跑到更遠的地方去抓更多的魚,才能夠維持生計。
    然而,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基隆地區的漁業就開始走下坡,使八斗
子這十幾年來的漁業發展,受到許多客觀環境條件因素的影響而受限。
    加上築港前的八斗子海灣沿岸,魚產豐富,築港後,這些漁業資源也完
全消失了,換來週全的漁港設備和漁船躲避風浪的停泊空間,外加一批在防
波堤上釣魚的釣客。

海岸污染
    海岸污染對水中生物的生態破壞至鉅,對漁業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回顧
八斗子地區的海岸污染,布拉哥油輪的漏油最令人囑目,而長潭里垃圾場的
污染則最令八斗子人詬病。至於較遠的核電廠和火力發電廠的溫排水,有人
也認為會造成在附近產卵的卵或稚魚死亡的狀況,也會影響大範圍的海洋生
態環境。

布拉哥油輪的污染事件
    一九七七年二月七日,科威特籍油輪「布拉哥號」,在台灣北部基隆和野柳
間外海的新瀨礁擱淺,兩個油艙破裂,漏出大量原油。
    政府處置的方法是先防堵油污進入基隆港及海上航道,以維持港口及進出港
船隻的安全。之後,又陸續請來救難及除油污專家,幫助解決問題。
    事發兩天後,傳說中油公司願收購原油,引起一陣漁民下海撈油的熱潮。
    水產試驗所及各方專家預測,若不迅速除去油污,沿海漁業在二至三年內將
面臨捕不到漁的慘重損失。
    當時的仙人掌雜誌第二號,有一篇「布拉哥號」油輪油污後對北部海岸漁民
的訪談,題為「二月七日以後的北部沿海──布拉哥油災下的漁民生活」
    其中,三月八日有一小篇八斗子漁港的採訪:
    八斗子的漁船大都是在近海作業,以捕龍蝦和墨魚為主。藍姓漁民雙手戴著
塑膠手套一邊洗魚一邊說:「個把月來,我那艘小舢舨出海都捕不到龍蝦,我們
一家現在除了撈油之外只好改行去批遠洋魚來加工,再賣給小販,賺點錢糊口。
」他說:「這一帶的漁民大多改行去批購遠洋魚,或到市場當漁販,有的人到外
地找頭路打臨時工賺錢養家。」
    隔壁一家漁民,一個中年婦人跟她的兩個十七、八歲左右的女兒坐在小凳子
上洗墨魚,幾百條十公分長的墨魚在漁箱裡結凍成一塊,她們用力一條條的剝下
來,泡到水盆裡,這是昨天早上一艘遠洋漁船從琉球附近捕回來的,她們和村裡
的漁民一大早就到漁會搶著買回來,加工。
    一位剛從岸邊洗完舢舨油污的杜姓漁民走過來說:「政府應該趕快阻止浮油
再漂過來,油污使我們出海都打不到魚,漁民生活都成問題啦。」他又說:「漁
會建議政府貸款給漁民改善設備,但是這種日子我們又沒有收入,拿什麼來還呢
?」
    嬌陽下的八斗子,建築海港的起重機成列排在海濱,鄰近火力發電廠的煤煙
,在高空中散發著。成列的礁石黑黑地閃著油光,儘管空氣中飄送著魚腥味,這股
漁腥,幾日來在北海聞到的第一股魚腥味,竟然不是來自那黑沉沉的海面下,而
是遠洋漁船從韓國和琉球沿海帶來的,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聞到自己沿海的魚腥
味呢?

垃圾場污染
    一九七七年.基隆市政府選定長潭里的東北邊為垃圾場、水肥處理場,
使這裡的咾咕石及礁岩海岸消失,垃圾被捲入海中或排放的污水流入海中,
使這裡的魚類資源快速減少,以前,這裡是八斗子沿岸魚產最豐富的地方,曾
有地曳網的活動和定置網的放置,然而,垃圾場卻使這裡的海洋生態為之改
觀。
    直到一九九二年,垃圾場才關閉,然而,北邊的海堤卻被颱風引起強勁
的海浪衝破兩個大洞,垃圾也接著被大量捲入海中,造成另一次的污染。
    一九九七年十月,海堤斷裂造成許多釣魚的人掉落水中,一人死亡。破
洞再加大,一九九八年才陸續進行修補。

過魚
    近年來漁船不斷增加,而且趨向大型化,捕撈的漁具及技術又不斷進步
,然而,海洋的資源是有限的,漁船不斷增加,且在海洋中不分季節的捕撈
,自然會造成魚類資源的快速減少。而像烏魚季節時,漁民的炸魚行為,也
造成該海域海洋生物資源的滅絕。如何建立捕撈倫理,或也是漁業發展過程
中大家應該關心的事情。

●仔
    捕捉●仔或鱙仔時,中間混有一些其它較大型魚類的稚魚也混在其間,再加
上原本這些小魚就有在海洋食物鍊上較上層的魚在吃牠們,過渡的捕捉這些小魚時,
自然會使食物鍊的循環斷裂,造成整體魚類生態系的失衡,影響到魚類資源的
永續利用。

小管危機
    八斗子築港後,漁民使用的漁船逐漸大型化,捕撈小管的棒受網船隻上
所裝的燈泡也日益加大,一個四、五千燭光的大燈泡,一艘船安裝幾十個燈
泡的話,在每年四月至八月台灣北部沿海及近海的小管盛產期,對小管的捕獲
量有一定的幫助,也因為如此,導致漁船競相較量誰的燈泡大、光度強,到
後來,增加燈泡數量或強度所花下的成本和所能得到增加的魚獲量,經常不
是有一定比例的效果,而且,在魚源有限的情況下,惡性競爭除了捕獲量有
限外,更嚴重的是強光造成幼小的●仔、小管及卵遭受強光灼熱致死的狀況,而且
,強光對漁民的眼睛也有一定的傷害,因此,節制漁船聚光燈的數量和強度
,一方面可使海中小管資源的永續繁衍,一方面也可以保護漁民的眼晴。

螃蟹產量增加
    據漁業專家的研究,近年來因海底垃圾過多,尤其是塑膠袋,沉在海底
飄動,形成有利於螃蟹、不利於其它魚貝類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螃蟹產量增
加,但其它魚貝類卻銳減的現象。

赤宗警訊
    以前,捕到的赤宗,都是較大隻才會有卵,可是,近年來,一些漁船捕
到較小隻的赤宗也會有卵,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如果大膽的假設
,可能是過渡捕撈,使赤宗族群有了滅種的危機意識.所以,還來不及長大
就要為繁衍後代作準備。或許,這也是海洋給我們的一個警訊。

勞動力短缺
    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遷,社會上工作機會增加,而且,薪
水較多、工作較輕鬆及假日又可以休息,自然少有人願意去作船員了,在這
種狀況下,大陸漁工就應運而生,進入台灣漁業,形成漁船基層勞動力的一
環,但過渡依賴大陸魚工,雖然有工資便宜的優點,但以長期眼光來看,卻
易影響台灣漁業技術及經驗的傳承。

大陸漁船的侵擾
    和一些八斗子的漁民談起海上的事時,總是會聽到大陸漁船侵擾我國漁
船,而保七總隊又不處理或無能為力的狀況,漁民們總是會罵,交稅養一些
無法保護我們安全和漁業資源的單位到底有什麼用,而大陸漁船的侵擾、搶
劫,卻是漁民在海上可能都有機會遇到的夢靨。


7.保護措施
基隆市漁業資源保護區
    基隆市於一九七八年起,將行政區內由沿岸退潮線向外延伸三海浬之海域,
設為漁業資源保護區,並劃分為大武崙、外木山、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等五
個保護區。八斗子地區即擁有八斗子、長潭里及望海巷三個保護區。
    在保護區內保護的項目有:
(一)下列水產動植物在規定規格以下或期間,禁止採捕或買賣:
   (1)龍蝦:體長未滿二十公分者。
   (2)九孔:殼長未滿五公分者。
   (3)蠑螺:殼長未滿六公分者。
   (4)石花菜:自十月一日起至次年四月十五日止。
   (5)紫菜:自十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5)雞冠菜:自十月一日起至次年一月三十一日止
(二)不准底拖網漁船、巾著網漁船、●仔魚拖網進入保護區內作業,以免保護
      區的魚類被一網打盡。
(三)禁止使用空氣壓縮機或帶氧氣瓶之潛水漁業的作業,防止幼魚被捕。
    基隆市政府為加強保護工作,海上配有「靖海」號巡護船一艘,陸上配有巡
邏車一輛,從事海上與陸上的巡邏取締工作。

漁類環境的復育
    望海巷從一九七七年開始,陸續有大型水泥人工漁礁的施放,配合中央計劃
辦理,於一九七七、七八、七九、八○、八三、八五年,分別投放九十五、一百
、六十、九十一、二百一十六、七百四十八個,總計放了一千三百一十個水泥人
工漁礁。
    人工漁礁的功能是利用人為的力量,在海底製造適合魚類棲息、繁殖的環境
,使海洋的魚類資源可以逐漸復育,促使漁業永續發展。


8.漁業團體的沿革
日治時期的漁業團體
    一九○七年(明治四十年),台灣北部海岸屬於基隆廳轄的基隆、金包里、
鼻頭、三貂四個區域各自成立漁業組合,同時接受日本當局補助辦理漁具改良計
劃。一九○九年,這四個漁業組合合併同時改稱為「基隆水產組合」。
    一九一○年二月,基隆延繩釣業者成立「基隆鯛延繩釣漁業組合」,經營者
全為日本人。
    一九二二年以後,各地漁民依據產業組合法規、組設販賣、購買、信用組合
。原來的漁業組合,多以鄉鎮為單位,屬民間團體,不收會費,參加與否也聽任
自由。
    一九二四年,台灣總督府頒定「漁業法」、「台灣漁業組合規則」及「水產
會法」以後,漁業組合變成有法律根據的法團,目的雖在謀求團體組合員的共同
利益,但實際上著眼於管制魚價與魚貨的分配、運銷,成立以莊為組織區域的漁
業組合。
    一九二五年,台北州水產會在基隆設置分會,收取漁業漁船證照,經營魚市
場,協助推行漁業施政。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設立「社寮島漁業組合」,以漁業增產及資金貸放為宗旨
,組合員三十五人都是日本人。一九三一年,成立基隆漁業組合,地區以基隆市
義重町、日新町、入船町為範圍,組合員六十七人,一九三五年,又依規定將各
漁業組合合併改組為基隆漁業協同組合。
    一九四四年,因戰事上的要,將「基隆漁業協同組合」及「台北州口產
會基隆分會」合併為「基隆市漁業會」。

國府時期的漁業團體
    一九四五年以後,依據漁業法及合作社法,將基隆市漁業會改組為基隆
市漁會及基隆市漁業生產合作社,為漁業指導及漁業經濟的任務。一九五○
年,再合併改組為基隆市漁會。一九七五年,漁會法修正公布後,改名為基
隆區漁會至今。

漁會所在地的變遷
    一九三五年,台北州水產會籌措預算四十三萬日幣(日本國庫補助三分
之一,向銀行貸款三分之一),在基隆市濱町五十三號興建水產館、魚市場
、魚箱廠及漁業無線電局等,水產館位在八尺門標燈之對岸,建坪二千餘平
方公尺,為二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一樓設辦公室、魚貨配銷人辦事處、標
本室、浴室、理髮室,二樓有禮堂、會議室、海事局辦事處及宿舍等,天台
上有氣象觀測所及信號台。水產館由台北州水產會委託基隆支會負責管理。
    一九四四年,日本戰事失利,水產館由日本陸軍徵用。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由海軍、水試所及市民許文泉等數十戶分別
使用。
    一九五一年,台灣省政府定,台北州水產會所屬房屋,屬基隆、台北、
宜蘭縣市漁會所有。基隆市漁會乃與台北縣漁會協議,水產會館建築物屬基
隆市漁會所有。一九五四年,基隆市漁會取得水產館以後,將會址遷入中正
路三九四號之水產館。
    八斗子漁港完工後,一九八七年,基隆區漁會投資新台幣一億二千八百
○二萬元(中央及省漁業局補助款三千萬元),在八斗子漁港區內環港街五
號興建漁業大樓,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完工驗收,漁業局為協助漁會妥為使用
,於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間補助一千九百萬元,辦理地坪整建及附屬設
備,基隆區漁會於一九九二年三月正式遷到八斗子辦公。

基隆區漁會的組織
    基隆區漁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為會員代表大會,下面有理事會及監事會,
下設總幹事,常設組織為祕書室、推廣課(漁業電台)、會務課、會計課,
信用部、漁市場、加水站、船舶修造廠等,基隆市各地還有地區委員會及漁
民小組。
    由於近年來漁業環境的變遷,使基隆的漁船及魚獲量減少,基隆區魚會
的漁市場交易量萎縮,其它經濟事業也不理想。

《礦業》

1.八斗子的煤礦及其成因
八斗子與煤礦的淵源
    八斗子的南邊為逼近海岸的小山丘,在地質上屬台灣北部的老地層石底
層,中間夾有煤層,在一些較陡的坡面上出現煤層的露頭,在清嘉慶、道光
年間以前,這裡當未被開發,可能已有短暫的樟腦採集和煉製而已。
    一八二五年,傳說顏斗猛在庚仔寮(即今海濱、瑞濱及九份一帶)採煤
,為民營煤礦中最早開採的記錄。一八三五年,淡水廳禁止私採煤礦,一八
四七年,淡水同知曹桂立碑禁止私採煤炭,可見,當時台灣北部沿海一帶私
採煤炭的行為猖獗。
    當時台灣北部本身並不需要用煤,人民煮飯用木頭就夠了,所以,會造
成北部煤礦開採的興起,主要是外來者的需求。一八四七年,英國的輪船公
司訂購台煤七百噸,同年,英國軍艦皇家號勘查雞籠煤礦之後,一八四八年
由艦長戈登少校在英國倫敦發表「台灣豐富煤層的發現」一文,同年,美國
海軍也來台採取煤樣,送回華盛頓的海軍部鑑定品質,一八四九年,美國軍
艦海豚號由奧登上校率領,詳細勘查雞籠煤礦品質,認為非常良好。美國大
使因而建議開採台灣的煤礦。其後探勘台煤的動作仍然不斷,一八五七年時
,美國商人甚至建議由美國在台建立政府,以開發煤礦。
    八斗子山間的煤礦,由於地理位置靠海,擁有優越的海路運輸條件,推
測最晚應在一八四○至五○年之間,已有私採煤炭的活動了。外國軍艦的探
煤地點,也包括八斗子的煤礦。
    在台灣開港前十年間,台煤由於價格非常便宜,故對在東北亞海域活動
的外國船艦而言,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一八六○年,台灣開港後,一八六三年,雞籠成為淡水的副港,一八六
四年,全台紳民公約再禁止私採煤礦,然而,同年的煤炭輪出量已有四三一
五噸了。一八六五年,美商在雞籠經營煤炭、樟腦等生意。當時整個台灣北
部沿海一帶,因外國商船或艦隊對煤炭的需求,導致私採煤炭有利可圖的外
在情勢,已使煤禁完全失去效用。
    一八六七年,福州船政局建議設官煤廠,沈葆禎派員駐台購煤,翌年,
福州船政局就開始派員調查台灣北部煤礦,同時請英國礦師調查雞籠煤田,
一八六九年,福州船政局提出調查煤務的報告。
    一八七○年,清廷調查雞籠煤礦,定開採章程,准人民採煤,但以已經
開採的煤礦且當在經營的七十洞為限。
    一八七二年,李鴻章上奏購買機器開發台煤,同年,福州船政局也訂購
台煤五萬噸,一八七五年,清廷准沈葆禎開採台煤,於是,聘英國礦師來台
勘查北部煤田,同年,「雞籠」改名為「基隆」,意喻「基地晶隆」之意,
設基隆廳通判,專司煤務。
    於是,在一八七六年,八斗子的官煤開採便開始鑽探,附近的民營煤礦
也被禁止開採,八斗子的煤礦同時也步入了台灣的歷史。

煤礦的成因
    台灣在第三紀中新世以迄上新世時,原為一地槽,歷經來自華南古陸塊上河
流攜帶沖刷下來的泥沙,而逐漸沉積成台灣的老地層,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北部
的地層沉積歷經了海相及濱海相反覆出現的地質構造,在濱海相時期,有森林的
發展,然而,森林不斷輪替時,因地觳的變動而死亡後,當泥沙覆蓋在其上時,
經過長時間壓力和溫度的影響,就產生了變質作用,最初為泥炭,而後就因應各
種不同的條件而逐漸變成褐炭、亞煙煤或無煙煤,溫度和壓力的來源,除了覆蓋在
上面的地層壓力外,火山噴發或地底深成岩對附近地層煤層性質的影響也很大,
有加速其形成亞煙煤或無煙煤的效果。

台灣地層中的含煤層
    台灣北部的老地層,依從古到新的序位,依次為五指山層、木山層、大寮層
、石底層、南港層、南莊層、桂竹林層等,含煤層則有木山層、石底層和南莊層
,尤以石底層的含煤量最多。木山層含可採煤層二至三層,石底層含六層可採煤
層,南莊層含煤二至五層,但可開採者為一至二層。

八斗子煤層的礦脈性質
    八斗子附近的煤層,屬於中新世第三紀石底層,石底層有六至七層可採的煤
層,在八斗子地區開採的煤層為本層煤、下層煤及最下層煤,主要為本層煤及下
層煤,本層煤厚約三尺,為塊煤的性質,下層煤厚約一尺二三,最下層煤厚約一
尺二至一尺五六之間,煤質較差。本層煤上方九公尺有一薄層的三寸炭,常作為
本層煤的指示層,本層煤和下層煤距離三十六公尺,下層和最下層煤則距離九十
一公尺。

2.清領時期的煤礦業
清領之前史料中的台灣北部煤礦
    西班牙人於一六二六年佔領台灣北部的雞籠之後,曾經有採煤的行為。
    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於一六四四年北上趕走西班牙人後,發現西班牙人
在使用煤炭,於是,獎勵當時的平埔族原住民採煤,供其運至巴達維亞(印尼的
雅加達)使用。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佔領台灣後,對台灣北部並無經營,也沒有使用煤炭。

清領時期的煤禁
    台灣北部的煤礦發現甚早,清領以後,仍有人從事開採,乾隆中葉,移民增
多,有些人就採煤運銷到中國內地,尤其在基隆山附近一帶的山嶺有許多煤礦的
露頭出現,不過,由於當時的官吏及地方頭人都認為基隆山是台灣的龍脈所在,
挖煤礦深入地底就會傷及龍脈而破壞風水,為子孫帶來厄運,所以,從清乾隆年
間開始,就屢有禁止採煤的禁令。
    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上有說:「雞籠山以肖形名。同治六年,地震崩缺,改名
奎臨。向有仙洞,實煤窯也。土人鑿售內地,為壅田用。開挖既甚,死傷龍脈,
乾隆間已立碑示禁,淹沒失考。道光十五年,同知婁雲復據紳民稟,通詳禁止。
二十七年,同知曹謹詳奉重禁。三十年英國公使請挖取未行。」
    一八三五年(道光十五年)立的煤禁碑為:私掘煤炭者立斃。

外來的壓力和內在的需求
    然而,風水觀念造成的採煤禁令,畢竟擋不住外國船艦的需求及稅務司
能從販煤中獲得的利益壓力,人民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自然就趨之若騖了

    從一九四七年英國戈登少校來雞籠勘煤後,一九五○年,公使請准英人
開採,不准,一八五四年,美國遠東艦隊司令伯里也來台勘查煤礦,打算據
地建軍港,作為遠東的供煤基地,一八六○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台
調查地質礦產,回去後寫有「台灣北海岸之山嶽構造」一文,認為台灣煤礦
大有可為,引起世人的注意。
    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福州稅務司上書陳採煤之利,並請准由英商
租地開辦,,滬尾稅務司亦赴省呈請入山開煤,福建巡撫徐宗幹奏言不可。
時值全台紳民立禁採公約:「雞籠一帶,為合境來龍,靈秀所鍾,風脈攸關
。近有沿海奸民,訛言山根生有煤炭,難保無人偷掘,一經損傷,全台不利
;如遇倫挖,即行圍捕送官;倘敢抗拒,格殺勿論;有不尊者,公議懲罰。
」然其後私挖者多,勢不能禁。
    清廷在一連串外國的軍事脅迫下,終於感到船堅砲利的重要,而於一八
六七年,在福州開辦船政廠,計劃建立海軍,同時需要台灣的煤炭供應。
    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船政大臣沈葆禎派船廠的法籍工程師都逢,
到雞籠勘查煤廠,於是,雞籠煤業乃在公開默許之下,盛行私採。

台煤開禁
    一八七○年(同治九年)正月,閩浙總英桂命署台灣道黎兆棠派員查勘
雞籠煤礦,打算開採,就通知淡水同知陳培桂、海關委員劉青藜及江蘇候補
同知胡斌,到雞籠會勘。之後的回覆為:以雞籠港東邊的深澳堵、八斗仔、
土地公坑、竹篙厝、偏坑、田寮港、后山、石硬港、暖暖、四腳亭、大水窟
等地,皆屬旁山,無礙正脈,去民居遠,於田園蘆墓,亦無妨礙,於是,就
開煤禁,讓人民挖掘,並集合山主紳戶人等,商定採煤章程。

台煤開禁之始
    同治九年正月,總督英桂札飭台道,就台灣的地方民情尋求解決的辦法,署
台灣道黎兆棠概令淡水廳會同海關委員劉青黎,並專委江蘇後補知府胡斌,駛往
雞籠查勘,共有九十二洞,閉歇者二十三洞,暫停者二十一洞,現開者四十八洞
,於是就集合山主紳戶人等,商定章程,為台灣煤礦開禁的開始。
    當時各煤礦的產量,少的約十餘萬擔,多的有三、四十萬擔,照當時的新修
稅則,土煤百觔徵收洋稅銀五釐,但福建船政採運公用,則免除釐稅。
    當時的每個礦區,都要樹立界碑,在界外仍然禁採,同時不得租給外人及私
下買賣,煤戶應本籍人,身家蘆墓在此,雇工也只限於淡水廳轄下,距離礦坑五
十八里內的人,且每洞不得超過二十人,
    當時的煤礦除了閉歇的礦坑外,共有六十九洞,煤礦的等級分三等:
1.角煤:四、五寸大的煤塊,供輪船用,每擔百觔(斤)值銀一角四五六尖。
2.中煤:長約一寸半至二、三寸的煤塊,每擔百觔值銀約一角二三尖。
3.煤粉:即碎屑的煤粒,每擔百觔值銀約三、四尖。

最早八斗子民礦開採的過程
    清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在《淡水廳志》卷四〈賦役志.關榷節〉煤場
條中,有陳述台灣北部在清同治年間的礦場分布及開採的情形,與八斗子有關的
部份為:
    八斗仔土地公坑,周圍五里,距雞籠街十八里,海口八里,凡二十二洞,現
開二,暫停十三,閉歇六。
    八斗仔竹篙厝,周圍五里,距雞籠街十八里,海口五里,凡十七洞,現開九
,閉歇八。
    八斗仔偏坑,周圍三里,距雞籠街二十里,海口五里,凡一洞,現開。
    當時,清朝官方許可六十九坑已在採的煤礦,許可的標示分兩種,小炭坑頒
給高約一尺的石碑;大炭坑則頒給高約三尺的石碑。石碑要立在坑口以資證明採
煤的合法性。(台灣礦業會報第八十二號,大正十年一月出版)

3.台灣第一口官煤的開採
八斗子官煤開採的歷史背景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巡防台灣,奏請設礦官營
,並提倡改用西法,以機器採煤。
    在《台灣通史》卷十八〈榷賣志〉中有提到,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時,
欽差大臣沈葆禎曾上奏說,台灣的問題在於地廣人稀,要吸引中國大陸的人力過
去,開墾田地的利益小而且速度慢,而開採煤礦的利益大且速度快,且台灣的民
生並不需要用煤來煮飯和禦寒,只要出口暢旺,煤價必會高漲,所以,要求減稅
惠商,每噸減為稅銀一錢,而南北洋各港口則不得引用台灣的特例。
    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何思綺親自來勘查,由總稅務司赫德介紹,僱
請英人翟薩(David Tyzach)為煤師,勘查開礦地點。光緒二年,煤師翟薩在英
國購買的開煤機器運到台灣,僱用的兩名洋人鑽工也扺達台灣,其時的福建巡撫
丁日昌即責由台灣道夏獻綸設局主持煤務。
    因而,清廷於一八七六年在八斗子設立的官礦,開啟了清朝新式煤礦的首頁

第一口官煤的設置
    清朝第一口官煤設置的狀況如下:
    一八七六年四月,首批外籍工作人員到台灣,在八斗子地方開始鈷探,
同時設長有二三四六碼的輕便鐵路,接著,安裝機器,設廠興工,八月,開
始鑿直井,開十二英尺半的坑路,坑內置有義巴式風扇。
    直井深達八十九.九二公尺,煤層厚一公尺,每日可產煤三、四十噸。後來
,全部機器裝好之後,可日產一百多噸。
    煤坑距海岸約三華里,中間敷設有輕便鐵路,煤炭出坑後,即由煤車裝載,
由微斜的鐵軌,自動滑下到煤港碼頭,再由小工挑裝駁船,運往基隆碼頭,再卸
入煤棧儲存。

官礦的營運狀況
    一八七七年三月開始著煤,深二六九.五○呎,煤厚三.五五呎,日產
煤約三十至四十噸,因勞力較為不足,且生熱症。當時的工人人數,約一千
人。
    一八七八年,設備裝設完成,正式生產,工人的流動性大,有季節性的
增減,年產一六○七○噸。
    一八七九年,產煤增至每日二百噸,年產三○四○六噸。
    一八八○年,因駁船運輸困難,計劃修築運煤鐵路,但沒有成功,年產
四一二三六噸。
    一八八一年,有颱風、地震影響,年產量為五三六○六噸,由於煤價過
高,以致造成滯銷嚴重。
    才隔沒幾年,這一官營煤礦卻因經理不善,漸漸成貪污腐化的場所。
    據黃嘉謨著〈光緒初年的台灣官營煤礦〉一文中,提到了四項積弊:
(1)開支浪費,假造報銷,冗員過多,以致成本加重。
(2)儲運管理失當。八斗子以總炭一萬九千八百五十石起解,基隆只收到一萬
     六千五百五十餘石,十餘里間,消失三千餘石。
(3)器用不足,採運不能盡用西法,如洋礦師建議利用煤粉,請購置煤磚機器
     ,運煤小鐵道及拖煤小輪,均未能辦理。
(4)信譽未定,招徠乏術,銷路不廣。如發售之煤炭,摻夾劣品,從中刁難或
     勒索規費,及層層向上峰請示失去時宜。
    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鄭膺杰接任台北煤務局委員,想要改革,卻因為
積重難返,而沒有什麼作為。岑毓英接任閩府,囑新任台灣道劉璈認真整頓。劉
璈研討後增派補用同知呂悠棠,後補通判李嘉棠二人為台北煤務局委員,查究弊
端,並於一八八二年擬定整頓煤務條略八則,經過實施後,舊弊皆除,年產達一
百四、五十萬石,盈利年達十六、七萬元。
    且在上海設台灣煤務分局經銷,並在香港、汕頭、廈門等地託商代售。當時
出口的煤炭達四萬六千噸,煤務大盛。
    劉璈後又辭退外籍人士,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張金生、林慶昇等接任洋師
事務。
    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楊崇銓繼任煤務局委員,不幸將官煤價格提高,以
致於形成生產過剩。這一年原原有計劃採購機器製枯煤。

清法戰爭和官礦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四月十三日,法樓打號(Lalta)自行進入雞籠
港,強煤炭一千擔(約六十噸),於第三日離去。
    法水師提督利士比(Lespes)遂即建議法國政府佔領台灣。
    五月二十四日,巡撫劉銘傳赴任扺基隆,當時,法國軍艦已在基隆港外縱橫
了。六月十五日,法軍進攻基隆敗退,七月六日,清朝對法宣戰,八月十三日法軍
再攻基隆與滬尾,因滬尾重要,乃放棄基隆。劉銘傳派擢勝營官楊洪彪將八斗煤礦機
器遷移山後,放水浸入坑口,將存煤約一萬五千噸注以洋油燒毀,免資敵用。
    九月五日,法艦封鎖台灣。九月十日,法艦擬租管基隆淡水礦產稅收經營之
議。二十九日,劉璈主張將煤礦租與德國,使德法交惡。清廷均拒之。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清法議和,法再要求台灣硫磺業及基隆煤之領
有權,清廷拒絕法國的要求。
    據劉壯肅公奏議所載,那時所有官輪對煤炭的取用,都收買民煤。

官礦的後續開採
    官辦的八斗煤礦,由商人張學熙以人工續辦。未籌機器,而礦中積水又過深
排水困難,開辦數月,虧折本銀數千兩,力不能支,稟請退辦。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元月,劉銘傳認為煤炭很重要,是船廠、兵輪及
機局的必須品,不能放棄。乃商同兩江總督曾國荃,署船政大臣斐蔭森到台灣,
各湊本銀二萬兩,知府張士瑜招集商股六萬兩,合成本銀十二萬兩,開局由官商
合辦,並成立官商合辦的台灣煤務局,聘洋師馬體遜(H. C. MATHESON)購買機
器。
    抽去礦中積水後,每日出煤百噸,出售的價值,僅可勉強支付局用,毫無利
潤。
    當時,張士瑜上言:「基隆浪險,難用駁船;陸道逾山,運資益鉅。非鐵道
不為功。」然而,本銀十二萬兩用來購置機器工程,都已經很拮据了,哪能再辦
鐵道?張士瑜乃退出民股,稟請官收,另行籌辦。
    在這段官商合辦的期間,開始時無利可圖,後來則漸有虧損,終以收回官營
收場。
    一八八七年底,由台灣將官商的本銀由上年捐輸存餘項下籌撥歸還後,全由
官辦。劉銘傳派洋師英人馬體遜監督工程,仿照商辦章程,力除夙弊,並築有由
八斗煤礦至基隆不完整之運煤鐵道,即在八斗子設立煤務局,直隸台灣巡撫,任張
士瑜為總辦。
    一八八八年,八斗子鐵路支線開工又停工,年產一千七百噸。
    但煤質已窮,開採日絀,月有虧損。洋技師說,非要集資百萬,另開新窯,
不能獲利。而台灣經費支絀,官既無本,商股豈可再招?官辦煤礦,再遇到挫折
。洋技師馬體遜於一八八八年底奉命至鐵路局工作,煤務交由不諳煤務的人接辦
,官煤自然就每況逾下了。
    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在官辦月虧損三、四千兩的時期中,有英商范
嘉士願集本銀百餘萬來台承辦,並兼採苗栗牛頭山煤油,由英國駐台北領事官班
德瑞介紹與劉銘傳洽妥。然而,當劉銘傳決定由英商承辦而上奏時,卻遭總理各
國事務衙門駁回,乃委派候補知縣黨鳳岡接辦,在劉銘傳要求破除情面、極力撐
持下,在一八九○年(光緒十六年)初,又漸有起色。
    煤礦收回官營後,劉銘傳飭藩司沈應奎,台灣道唐景崧,會籌辦法。
    沈唐二氏的意思是:八斗老井煤炭,已於光緒十六年六月間告竭,僅存一井
,煤出無多。而官方並無資本再開新礦,若任其虧損,也很難持續經營,若停採
,則台灣機器局、輪船、車路,只靠民煤恐怕不太穩定,且現有礦工千餘人,若
停採,將會使他們流為盜賊,歷年購辦機器礦的本銀十餘萬兩也無法追回,所以
,當前較好的方法是維持舊礦,認真經營,如果出煤越來越少,虧損日多,也只
好停採。
    劉銘傳於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三月請辭獲准。

官礦的結束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九月,邵友濂繼任台灣巡撫,以官辦煤務,難有
起色,十二月,將官煤局外籍水師芮德(Rsid)解僱後,即將煤礦封閉,停止官
辦。
    從一八七六年到一八九一年,官辦煤礦共經營了十五年之久。官營煤礦停止
後,民營煤礦就開始興盛起來了。
    台灣的煤務,創辦於沈葆禎,經營於丁日昌、岑毓英,開展於劉銘傳,終結
於邵友濂。

官煤失敗的原因
    官煤失敗的原因很多,缺少專業的管理人才是重要的因素,以致於劉敖才會
指責浮費過多,成本過重,隨處龔耗,任意報銷。如八斗子這裡以總炭一萬九千
八百五十餘石運送到基隆,基隆方面卻僅收到一萬六千五百五十餘石,不知道三
千三百石的煤炭跑到哪裡去了?難道全掉到路旁或海中嗎?還有缺乏資金也是官
礦設備壞掉無法有效更新及增設運煤輕便路的原因,使官礦一直處於拮据經營的
狀態。
    在後期的開採中,可能有遇到斷層,由於當時缺乏地質知識,也可能因而誤
判煤層已經採盡,而無法越過斷層而繼續找到原有的煤層開採,這可能也是導致
後來放棄經營的原因。

八斗子官煤的設備
    八斗子官煤於1876年8月開坑,1877年3月著煤,1879年坑外設備完成,煤層
厚1.06公尺。
(1)主要直井:深269.50呎(82.26公尺),全深89.92公尺,直徑3.81公尺,圓
             形,石塊砧壁。
(2)坑口設備:動力用多管式蒸氣鍋爐,40HP,70磅/平方吋,機器有捲揚機、
             水泵等。
(3)排風直井:1877年完成,直徑2.59公尺,深26.82公尺。
(4)掘進採煤:使用炸藥、十字鎬、煤鎬等。
(5)採煤方式:利用殘柱式採煤法,煤柱待退回時回採。
(6)坑內照明:利用菜仔油燈。
(7)直井運搬:用索、釣籠(SKIP)。
(8)平巷運搬:用煤車、拖籠,鐵係早期之門型狀者。
(9)降煤軌道:用煤車,距離2346碼(約2145公尺)。

開採的位置、範圍及礦脈變化情形
    八斗子官礦的位置,在現在調和街和深澳鐵路支線之間,八斗山莊的斜對面
。當年開採的範圍,因沒有留下舊坑資料,只能從國府來台後調和煤礦及榮隆煤
礦開採的情形加以推測而已。
    關於八斗子官礦的開採範圍、礦脈狀況及過去開採時所遇到的困難,依據礦
業耆老林再生於1991年間,曾邀集官礦近鄰礦場,座談開採坑道進入官礦舊坑經
驗,內容為:
(1)官礦開採區域,部份在調和煤礦與榮興煤礦之間,依座談與調查資料證實,
     兩礦場在開採過程中,曾進入官礦舊坑道,採掘坑道內留下來的煤柱,或斷
     層前方未採掘區域的煤層。
(2)依榮興煤礦所敘述,舊基隆六坑中層坑道,曾延伸到圖上A斷層處,剪過斷層
     即係本層,即開斜坑延伸至14平巷,並開採完12平巷,過B斷層則係至三半平
     巷,但因遇採掘跡故未再進行,可見官礦並未越過斷層開採東側之煤層,而
     以礦苗告竭而收坑。
(3)調和煤礦曾開採到官礦所留下來的煤柱,有的很大,但採掘跡落石多,炭柱
     尋覓困難,據查官礦運搬平巷與平巷間距100尺,用殘柱式採煤法,以四至五尺
     坑道隔開,煤柱配置棋盤式,也曾到舊斜坑,在坑道中隔開作通風之用,而
     以手動捲揚機吊煤。因落石太多,未再取開。而在L地點東側未開採殘留區域
     開採約十萬噸,可見當時官礦無技術人員,未能作有效合理之開採。
(4)官礦直井壁,井底與平巷交會等重要部份均施石材砌壁,但井壁未設階梯,
     僅以粗鋼條插進壁中,作由直井上下時的腳踏鐵條,榮興煤礦坑內主任及監督
     曾由此梯自井底走上地表回礦場。

4.外國人眼中的八斗子煤礦
八斗子煤礦最早被外國人提及的情形
    一八五四年六月,美國遠征日本艦隊回航香港前,其中一艘砲艦與運輸艦駛
往台灣基隆港,執行勘查煤礦任務。砲艦船長曾提出一分報告,裡面提到八斗子
如下:「離雞籠約三里的地方,有一個很好的小港灣,與附近海岸上的一個礦區
距離不遠,而且幾乎完全為陸地所環抱,絕對受不到東北風的吹襲,普賴布少校
(Lieutenent Preble)曾經匆促地予以測量……只要花一筆很少的費用,即可
敷設一條從煤礦區直達上述港灣的鐵道。」

布里基所看到的八斗子煤礦
    一八七六年五月,英人布里基作了一次從基隆港經和島到八斗子,再從田寮
港回到基隆的旅行,之後,以「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一文發表於同年英
國的《雙週評論》中,他眼中看到的八斗子煤礦坑的狀況如下:

  *******************************
    我隨即看見煤坑在附近的徵兆。堆積的煤與大量殘渣組成村子房舍與附近山
區的背景。搬夫排成無止盡的上下隊伍,他們用棍棒肩挑著裝黑煤的籃子。明的
翠綠、繁茂的熱帶灌叢,光滑的沙灘都被堆積在山腳下黑煤的灰塵弄髒了。
    我們走上小徑,它非常陡峭,我們幾乎用爬的。搬夫卻視為平常事,儘管背
著重擔,仍然毫無懼怕地踏著穩健的步伐走下來。上到頂點後,我們看見小徑往
下進入一處山谷,那兒有水稻田滿覆,接著又登上另一邊的山嶺。當我們繼續向
前,一再如此重覆。某些地區由於太險峻了,山邊的軟沙石往往挖有石階,以便
利登山。我們仍遇見另一列挑煤的搬夫,從路徑可看出他們來自不同的礦區。
    …………………………………………………………………………………
    煤炭搬夫所走的路有點長而麻煩。他們挑著重擔至少要走四里路。從正在開
採的礦坑,沿陡峭的山上上下下,在如此的氣候與環境下,想必是極端辛勞的。
許多人帶著開叉的木棍在休息站停下來──棍子是用來挑煤籃子。
    在一些四處都可找到的幽靜角落、陰暗的山谷,都有人休息。但他們很少休
息,一名有事業心的漢人在此建立了一間小茶店,有一群人正在飲食。其他地方
,也有搭在草蓬下的攤販,販賣著甜果實或者許多甘蔗。
    開採礦坑的方式非常原始。一個人勉強進得去的洞口,與地平線平行,挖進
險峭山壁裏去。礦夫進去時帶著一個淺而富有彈性的籃子,當他挖滿後,用繩子
拉出,再分裝入兩個路上所見的煤籃裏。
    煤可分二種敘述:一種是有光澤、烏黑、瀝青的煙煤;一種是易脆、灰暗帶
黃的,出來時常呈一小堆,多半蘊藏於硫磺與黃鐵礦裏,鬆散的殘渣丟在洞口之
外,到處橫陳。使用這種原始方法,倒也挖出可觀的數量運到市場。相信至少每
年有一萬噸。如果以此區蘊藏量,每天固定出產一百噸,而這些若都品質良好,
換算擔數約一千擔左右。
    基隆煤礦最大的買主,是福州附近的中國海軍船械製造局。另外有相當數量
也是用戎克船運送,送到中國的各港口。北福爾摩沙存藏有如此重要的資源,政
府終於變得精神抖擻。就在我訪問此島之前,四名英國礦工才來教導過礦工。而
一名技師也檢視過礦坑,他曾為中國政府在英格蘭購買開礦所需的機器裝置。此
地官員曾立公告,希望住民對待外國人要有禮貌;這道命令,對一個意外的訪客
──從我的經驗來看──顯然十分多餘。同樣的公告也指出,政府正計劃以新方
式開發新礦坑,不會干擾到先前已有的開採。
    …………………………………………………………………………
    在一處高山腳下,山側遠處有一個黑色的礦坑口,一群螞蟻潮似的礦工與搬
夫們,熙攘地進出;那兒也座落著一間小茶店,農家茅屋與一間鐵匠店。
(後山探險,P248─253,劉克襄)
  *******************************


5.日治時期的八斗子煤礦
日人最早鐮業調查報告中的八斗子坑區
    一八九六年(明治二十九年)三月,由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出版的〈台
灣產業調查錄〉中,日人橫山壯次郎調查1895年11月以前領台前後的主要鐮山之
沿革、習慣與活動情況。
    八斗子坑區的情況如下:
    位於基隆港東方一里餘八斗灣(或稱北斗灣)之略北方地域,為從前官坑之
所在地,而官坑之煤層於距今五年前既已採掘殆盡,現在只有官坑附屬之屋舍、
器械、鐵路等之頹破腐朽散亂而已。現今採掘為其上部之一層炭層,其坑區則位
於大井墘與竹篙厝之二處所。
    大井墘坑由八斗灣沿舊鐵路往南方行約五至六丁(五、六百公尺),舊直井
之西方丘陵開有二個坑口,一坑道延長七、八百尺,另一為五、六百尺。煤厚一
尺,層位走東西,傾向南方,二坑產量日約1000斤云。竹篙厝炭坑,距離前者西
南方約三丁餘(三百餘公尺),有一溪流河岸及其丘腹有五、六處坑口,煤厚亦
為一尺,似為大井墘炭層之上層者。各坑延長達五、六百尺至八百尺,日後採炭
量1500斤至2000斤(900至1200公斤)。本地生產煤炭,炭質頗為良好,概將其
燒成骸炭(熟炭)經海路運到基隆港。

運搬
    由產地到煤場或泊船處的煤炭運搬,通例都將煤裝入麻袋,一麻袋約五十斤
裝,每次挑二袋,運搬費一擔自各炭山到基隆煤炭:
    由八斗至八斗灣為3.4錢;
    由八斗灣至基隆港海路1.6錢。
    當時,基隆港的炭埕在牛稠港,所以,由八斗子海灣運出的煤也都運到牛稠
港後,再裝船運往福州。

當時煤炭的種類
塊炭:大角炭或大炭。民眾家用較多,供於日用一切之炊事。一萬斤33圓。
官炭:塊炭中混有粉炭者。輸送於福州供船政局之需用。一萬斤26圓。
三七官炭:塊炭三分混粉炭七分者。
總炭:粉炭中混有塊炭者。輸出於上海、香港,大多供用於各國輪船之需。
      一萬斤14圓。
粉炭:則為粉炭。由商船載往福建各地,供作燒灰之用。
骸炭:每萬斤40圓。

日治時期八斗子煤礦的開採
    八斗子的官礦於一八九二年收坑正式停辦之後,一八九三年曾有官民合辦之
議,但後來並未成功。一八九四年,清朝與日本發生甲午之戰,清廷為籌用煤,
特別由官方貸款給五煤行,鼓勵產煤,並禁止出口,由五煤行負責供應福建船政
局。當時,林榮欽為五煤行行主(林振盛行),且與八斗子直井洋礦師熟悉,故
繼續在深澳山、八斗子附近採煤。

炭井仔的開採
    日本據台之後,林榮欽因緣際會依法領得日治時期最早的採礦區,而且,林
榮欽還是在清朝官礦後開挖直井使用蒸氣機排水的第一人。
    從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出版的日治早期礦區一覽表中,五個許可的
礦區分布在田寮港庄、石硬港庄、深澳堵庄及八斗子庄,八斗子的礦區許可在一八
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四月,礦業人為林榮欽,號碼是二三○,礦區的面積為
四三,○六一坪,所在地是基隆.八斗子庄后山坑。
    從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出版的部份看,林榮欽於一九○三年四月取得的
四二四號礦權,礦區面積有一○八,七七八坪,所在地為基隆.深澳坑庄八斗子
砂子園。
    林榮欽當時開的直井不深,約只有七、八十尺,用人力轆轤搬運,但因靠近
海邊,坑內湧水量大,且機械知識淺薄,未能有效運用設備,導致經營困難而被
債權者黃東茂承接經營,改名為復振炭礦一坑、二坑,黃東茂為海運代理商,具
雄厚資金,因而增設一百馬力新型鍋爐捲揚機,並改善降炭設備而使產量大增。
    後來,日本三井集團介入台灣的煤礦業後,成立基隆炭礦會社時,就購併了
八斗子及深澳山附近的煤礦,改為四腳亭十二坑、十三坑,再改為基隆六坑。
    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於一九○三年在八斗子開挖第一口煤礦。
    一九三○年代(昭和年間),有德記合名會社、西村小次郎等私人的開採。
    運輸方式為用流籠裝載煤炭,從流籠頭用索道降至山下的炭埕,早期用船載
,一九三六年,因八尺門港的礦砂裝船場設置完成,日本鐮業株式會社增設由庚
仔寮到八尺門間的輕便鐵路,以方便從金瓜石鐮山運鐮砂出口,八斗子的煤礦也
因此而利用輕便車鐵硌,將煤炭運至八尺門儲煤場裝船。


6.日治時期的台煤發展
    日本統治台灣後,於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在台北設置總督府,民政局內設有殖
產部,下設礦務課,主管礦業行政。
    一八九五年八月,頒布日令第九號礦業規則,限定以前從事礦業者及已經開
採之區域始准開採。這時,有准許四個礦區,但還有一些私採者。
    一八九六年,總督府以律令第六號正式制定礦業規則准許一般之礦業,同年
申請者有四十一件,由於當時正值台灣人可以自由選擇清朝或日本國籍的期間內
,尚未獲得日本國籍,故四十一件申請者只有一件通過。
    一八九七年,日人開始調查台灣北部煤田,作為開發煤田的參考。同年,受
日本內地煤價暴漲的影響,台灣的煤價也大漲,申請煤炭礦區者達一百○二件,
私採者漸漸絕跡。
    一八九九年,總督府刊行北部煤田的煤炭調查結果,包括調查報文與附圖,
同時發給主要礦業家及有關公私機關,因而促進煤礦申請案件及許可礦區之增加

    一九○一年,有人在基隆田寮港試用小規模之鍋爐等機器採煤,但並未成功

    一九○三年,日人秋山義一開始利用小型船用鍋爐,蒸氣機、捲揚機等,並
在風坑裝設鐵管加熱通風,獲得成功而產量大增,這是日本人在台灣機械化開採
煤礦的開始。
    一九○六年,台灣縱貫鐵路開通,農工產業日漸發達,新型糖廠更是驟增,
船隻進出頻仍,煤炭的需要量大增。但台煤成本仍高,以致中南部市場被日本及
撫順奪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香港、華南、日本及南洋的煤炭供應不
足,台灣煤礦突然蓬勃起來,許多礦坑均由土法開採改為機械開採,使產量大增
,年產量為五十一萬七千餘公噸。除內銷充裕外,還外銷到香港,這是台煤在日
治時代外銷的開端。自此而後,台煤產量逐年增加十至三十萬公噸不等。
    一九一九年,煤產突破百萬噸。宜蘭線鐵路開通,直接促成頂雙溪、石底及
武丹坑等煤田之開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煤炭生產過剩,煤價下滑,也有不能維持而倒閉者,
但產量仍持續上升。
    一九二七年,中國境內發生反英運動,香港、廣東向台灣購煤者眾,台灣煤
礦業再次繁榮起來。
    一九二八年,中國境內發生濟南慘案,反日運動瀰漫全中國,台煤外銷中國
受阻,煤價暴落。
    一九三○年,世界煤礦界進入不景氣年代,煤價低落。台陽公司的平溪線私
人鐵硌賣給日本政府。
    一九三一年,中國發生九一八事變,台煤銷路更成問題。面對這種衝擊,煤
礦業者以工作面集中、坑內工作機械化、運搬法與其它之改善等,由採煤之科學
化、經營之合理化,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一九三一年後,日本因九一八事變刺激重工業發展,台灣的農工業也漸增加
,海運興盛,船舶用煤也大增,使台煤價格與產量均轉為順暢。
    一九三三年,日本成立「昭和石炭株式會社」,調節日煤之生產,恢復煤價
至正常狀態。
    一九三五年,台灣亦成立「台灣炭業組合」。
    之後,受戰爭刺激,台灣興起工業化運動,日本一部份工業也移轉台灣。需
求增加,價格上揚,產量亦漸增加。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始後,日本為加速礦業生產,特別頒布「重要礦業
增產令」,台灣嚮應該令而訂立煤炭增產計劃。
    一九四○年,台灣成立「台灣石炭株式會社」,一手收購台灣所產的煤礦,
輔導並鼓勵其增產,決定適當而合理之煤價,從事合理之配售及供應各煤礦重要
資材等工作。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政府將金礦業的器材、動力、員工等轉向
煤、鐵、輕金屬及石油等方面的開發,各大礦雖受盟軍飛機的轟炸,但年產量仍維持
在二百萬公噸。
    一九四四年以後,由於資材與勞力極度缺乏,產銷都驟減,直到終戰。


7.國民政府時期的煤礦發展
    一九四五年十月,國民政府派員接收礦山時,幾乎全在停採狀態。煤礦屬日本
資本者加以接收監理;屬台灣資本者,鼓勵其復原。十一月,一部份漸漸恢復生
產。輔導工作由當時的台灣省煤業監理委員會掌理,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亦將「台灣
石炭統制株式會社」改組為「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統籌收購所產煤礦,貸
款給煤礦業者,助其恢復生產,並對一般消費單位,合理配售煤炭。
    從一九四六年起,煤礦產量持續攀升,並可輸出上海、廣州、香港等地。
    一九四七年,成立「台灣省煤礦工業同業公會」,一九四八年又改稱為「
台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逐漸擴大組織與業務。
    一九四九年,南京淪陷,中央政府遷台。
    一九五○年,中國淪陷,台煤失去最重要的外銷市場。當時由於物價飆漲,
收購煤炭價格不能隨物價上漲而及時調整,使煤礦業者因售價不敷生產成本而停
產者很多。當時的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卻限制收購煤量,以致於煤礦的堆積存
量為二十五萬公噸,導致煤礦業者資金週轉失靈,無法維持生產,石炭調整委員
會更進一步對生產四級以下的劣級煤炭之煤礦,拒絕貸款,且拒收其產煤,這種
狀況下倒閉的煤礦超過一百家。
    一九五○年七月,增加鍊製熟煤為家庭燃料之用,而漸漸打開銷路,另外,
軍方用煤因撤退單位增加及大陸遷過來的工廠也使用煤增加,生產過剩現漸漸解
除。
    一九五一年時,甚至求過於供而出現煤荒。
    一九五二年,行政院組織煤業考察團,至各主要煤礦場考察,並確立煤炭之
增產計劃方案,省府亦頒布「台灣省煤炭增產管理辦法」,積極督導增產。
    一九五三年,煤產量增加,但外銷不暢,石碳調整委員會又限制收購,煤產
過剩更形嚴重。煤礦業乃組織外銷委員會,大力拓展外銷。一九五四年得到機會
,銷韓國十萬公噸,稍微疏解滯銷的局面。
    後來,政府依從美籍煤業專家蘇羅門之建議,決定依據自由經濟原則,撤銷
台煤管制,一九五四年,公布「解除燃料煤管制辦法」,同時將石炭調節委員會
改組,稱為「台灣省煤業調節委員會,除公營事業所需燃料煤仍由該會收購外,
其餘產煤,由業者自由銷售。

8.國府時期的八斗子煤礦
八斗子清朝官礦與附近煤礦的關係
    國民政府來台後,清朝官礦附近的煤礦有調和街附近的調和煤礦和濱海公路
二號省道望海巷旁的榮隆煤礦(後由榮興煤礦接辦)。
  官煤開採的區域,有一部份在調和煤礦和榮興煤礦之間,兩礦場在開採過程
中都曾進入官礦的舊採掘跡,回收當時官礦留下來作支柱的未採煤柱,及官礦遇
斷層前方未採掘區域的煤層。榮興煤礦在這一區域未開採的部份採了約十萬噸的
煤,調和煤礦回收煤柱和未開採的部份可能達二、三十萬噸。

八斗子人與煤礦
    由於早期八斗子的居民多以人力手划槳的方式捕魚,冬天都不能出海,
煤礦的開採使一些人冬天可以到礦坑來打工,多少賺一些補貼家用的錢,由
於大部份是臨時的性質,故男的以推大路車仔(煤車),女的以作笞仔腳(
篩選煤塊大小的)為主。也有進坑去掘進、採煤的,但很少。冬天到草山的
礦坑打零工也是過去手工漁業時代,冬天時一個暫時性替代的工作。

八斗子附近曾開採礦坑的資料
四腳亭十三坑
位置:台北州基隆市八斗子砂子園,開坑在十二坑西方,距八尺門約二里餘。
經營者: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沿革:在清朝時由五煤行行主之一的林榮欽經營,大正三年一月,黃東茂自林榮
      欽以償債流當方式取得礦業權,命名為復振炭礦,整理增加設備,大正六
      年底,二坑開掘成,在景氣時月產3,000─4,000噸,在十、十一年中,每
      月有2,000噸以上產煤,以深澳炭名義經三井公司銷售,作為四腳亭炭代
      用,以供應基隆燃料為主,但該礦區已入老境,殘餘煤量無多,且一、二
      坑均因排水不如意而將瀕臨收坑,故以大正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為限,將礦
      區及一切設備移轉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基隆炭礦會社即用原設坑道及設備
      ,採掘該礦區殘炭及自己所有的深澳礦區。
地質炭層:炭層柱狀圖與四腳亭五坑相同。
產煤量:月約二,七○○噸。
採煤法:以長壁法為主。
通風排水:利用扇風機(西洛可50,000cf),至本卸三百尺處利用排水坑與十二
          坑相通,三百尺以下的湧水利用捲揚機搬出坑外。
運搬方法:由礦場至礦場貯煤場間,有四百五十尺的流籠,從礦場貯煤場到八尺
          尺門貯煤場二.六哩設有手推台車軌道。
各項設備:捲揚機   10吋            1台
          鍋爐     哥尼西          1台
                   掘內直立式      1台
          軌道     本卸        3,000尺
                   坑口至八尺門2 哩7 分(內流籠一分)


調和煤礦
    調和煤礦於一九三四年六月開坑,十月著煤開始產煤。一九五八年開本層斜
坑,一九六二年五月開下層及最下層水平坑,全年十二月著煤。
    所採煤層為中部含煤層(即石底層),煤層厚度稍有變化,本層厚0.8公尺
,下層厚0.3公尺,最下層厚0.3公尺。煤種為普通燃料煤。
    礦區面積有一百二十八公頃餘。
    在一九六○年代時,有主斜坑三坑,又斜坑二坑。年產量約二至四萬噸。
    降煤情形為使用卡車,將礦坑採出堆在煤埕的煤炭,用卡車運至基隆炭場,
約七公里的路程。
    礦權人及經營人為杜伯英,為合夥經營的組織形態。

榮隆煤礦(望海巷旁)
    在一九一八年二月時,屬於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稱六坑分坑,一九三八年設定
礦權,採下層斜坑,厔一九六○年停採;一九五三年採中層斜坑,至一九五九年
底停採;一九六○年由中層斜坑開採本層斜坑。
    這個地方的煤層為中部系統(即石底層),本層厚0.9公尺,最下層厚0.3公
尺。

華南煤礦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呈請礦權,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設立礦場,採石底層最下層
,煤層厚0.35公尺,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自轉昇一坑。
    運輸方式為自礦場用台車一公里,再用卡車至基隆煤場9.1公里,至北部火
力發電廠0.6公里。

永源煤礦
    礦權及經營人為黃奕學,原為政府保留礦區,一九五三年五月領取設礦權,
一九五六年八月,政府倡導煤炭增產政策,用開新斜坑採下層及最下層煤,最下
層煤0.3公尺,比較有變化。礦場至基隆煤場8.5公里,使用卡車。

隆山煤礦
    於一九六六年停採,原因為煤層變化,月產量約四百噸
負責人為盧新興。

八斗煤礦
    於一九六六年停採,月產約五百噸,原因為煤層久佳,負責人為丘乃平。

 

五.宗教篇

1.八斗子的宗教信仰變遷
    八斗子現有的寺廟,以漢人系統的道教寺廟為主,土地公廟最多,每一
個小聚落都有其奉祀的土地公;萬善祠(或大眾爺廟)也不少,主要和沿海
地底埋著的大量屍骨,和開清朝開第一口官煤時因水土不服而死的煤工有關
。也有一間傳說和鄭成功的死亡部將屍骨有關。
    八斗子最早的漢人移民,由於是同姓氏族的聚落,所以,其氏族信仰的
「將軍爺」曾經是八斗子杜氏家族的信仰中心。
    清光緒年間及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外來的人口不斷移入八斗子,
除了各自發展小聚落,並有其聚落奉祀的小土地公廟外,也傳入了媽祖的信
仰,由於八斗子靠海,居民多以討海捕漁維生,故媽祖信仰在本地具有重要
的地位。
    從清朝第一口官煤附近留傳下來的土地公廟──「福清宮」,經過兩度
遷徙後,已從小小的土地公廟搖身而為屹立在八斗子中心區的堂皇大廟,戴
宰相帽的土地公也是北台灣少有的土地公廟,可惜,聖旨已遭竊遺失了。
    八斗子的許多萬善祠或大眾爺廟也是信仰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八斗公萬
善祠、萬安堂及大眾爺廟等,這種陰廟信仰除了本地人的奉祀外,也吸引了
許多外地來的信眾,尤以八斗公萬善祠和大眾爺廟為然,甚至其擴建的緣起
與財源的籌集,都是以來自外地的信眾為主。位在八斗子邊緣調和街尾的大
眾爺廟,長期以來都以外來的信眾為主,在八斗子的廟宇中也是很特殊的一
種現象。
    佛寺在二十餘年前才進入八斗子,規模和信眾都較有限,且在地性不強

    西方宗教勢力的進入,早期在砂仔園有從正濱教會來的基督教,禮拜天
借民家聚會作禮拜,以卡片、小禮物或麵粉等誘因吸引信眾,所以,在那個
物質貧乏的年代曾被戲稱為「吃教」,卻也沒有在這裡留下教堂。另外,在
已劃為台北縣瑞芳鎮的榮興煤礦處,往昔屬於八斗子的邊緣地帶,卻有基督
教長老教會的設置。
    近二十年來,自從南邊的山坡地開發成住宅區後,過去在和平島附近從
事漁業及在基隆或瑞芳附近從事礦業的阿美族原住民,就大量購買這些住宅
,尤其在八斗山莊、太平洋社區特別多。源起於正濱教會的基隆地區原住民
教會──「山美教會」,因緣際會,於一九八七年十月遷入八斗子邊緣的八
斗山莊。也算是基督教進入八斗子的一個新起點,雖然是原住民的教會。
    八斗子的特殊宗教現象還有兩個,一為蔣經國曾幫助過大陳仔,所以過
逝後被立像崇拜;一為有人寄附蔣介石的像而成的中正堂。都在八斗子的邊
緣地區,算是因威權體制下,時代背景造成少數人或偶發原因而形成的當代
造神現象。
    大致上,八斗子的傳統宗教信仰以祭祀圈為主,這裡的寺廟並沒有形成
有力的信仰圈,除了萬善祠和大眾爺廟在階段性的時期因外力的挹注而興起
,在大家樂或六合彩盛行時也吸引了許多求明牌的香客外,這裡的寺廟基本
上都以在地信仰的祭祀圈為主,也是八斗子從一個小漁村及歷史上階段性臨
時礦業聚落發展過來的宗教信仰變遷的經驗。


2.八斗子的氏族信仰
將軍爺
    將軍爺供奉在八斗子杜家的五條厝老宅大廳中,高約三十公分。
    在一七七○年(乾隆三十五年)間,杜氏五兄弟自福建泉州馬鑾鄉移民
台灣,一七七一年才又返鄉將家族神明將軍爺帶到台灣來。最初,杜氏五兄
弟在八斗子島東側舊厝門口建了四、五間草厝,將軍爺也供奉在其中,後來
火災時,杜氏族人先將將軍爺救出,以致於沒受到損害,後來移居八斗子,
建五條厝後,就供奉在大廳,成為杜氏族人的信仰中心。
    將軍爺的本名為杜伯,東周列國時期的京兆人,當時的皇帝封為右將軍
,京兆在長安的東邊,叫京兆軍,管一、二十縣,長安城的東南則有一杜伯
家廟。
    在百餘年前全台灣的漳泉械鬥正烈時,社寮的漳人要攻打八斗子的泉人
之時,據杜氏的先人說,眾人在大廳燒金紙祈求將軍爺保祐,將軍爺當時則
頭部流汗,在二百餘漳人扺達牛稠嶺腳時,將軍爺又顯靈,讓七斗山上的旗
幡飛舞,使漳人誤以為山中有埋伏而全面撤退。這些都是在杜氏族人中流傳
的將軍爺的傳奇故事。


3.八斗子的土地公
福清宮
    福清宮位於八斗街一號,即八斗街和北寧路交叉口附近。
    福清宮最早的廟名叫福德宮,位在清國井附近的磅硿口旁,當時,有一
小土地公廟及小有應公廟,後來遷到北部火力發電廠門口對面右側山坡上,
一九五九年時,才遷到現在的廟址。所以,福清宮前後總共經過三次遷徙的
過程。
    當年,福清宮在此地建廟時,這裡還是海沙埔,用強填的方式建起來,在整
地時,從廟下方掘出許多大型的屍骨,本地人說是荷蘭人的骨頭,後來,不太平
安,發生了一些事情後,又再次掘出許多大型的骨頭,後來,將這些屍骨集中,
置放在調和市場旁的萬安堂。
    福清宮當初建起來時,具有多種用途和功能,除了本身是土地公廟之外,也
是八斗子砂仔園的里民大會堂、老人俱樂部、投票所及門診所在地。後來,因屋
舍老舊漏水,經過地方人士捐獻後,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興工改建,一九八九年
二月完工,同年八月舉行安座大典。
    福清宮主祀福德正神,同祀有三官大帝、王母娘娘、天上聖母、關聖帝君、
孚佑帝君、三山國王、水仙尊王等,眾多的同祭神明為的是擴大福清宮的信仰圈
,八斗子這裡並沒有大量客家人的聚居,同祠客家人奉祀的三山國王,則是因為
廟務負責人並不懂這些,而問神明店的人才弄的,形成今天眾神同祀的熱鬧現象

    位在清朝第一口官煤附近的福清宮,早期,傳說清朝宣統皇帝的媽媽來台灣
的第一口官煤視察時,因運煤炭的輕便車從上面下來時,發生翻覆事件,造成幾
個人的傷亡,另一說則是當時在直井下的挖煤工作時常發生狀況,不太安全,所
以,當時的福德宮就舉行一次大醮,以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作法事,之後,皇帝
馬上下達聖旨,賜福德宮新名為「福清宮」,意即這個土地公廟會庇佑官煤的採
礦人員,使官煤產量大增,造福清朝之意。
    不過,宣統的媽媽到此地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官煤開採的時候,採煤工人平
均每日都要因風土病而死掉兩人,官員都不敢到這裡來上班了,更何況是皇太后
了。猜想,可能是欽差大人奉聖旨到此地而誤傳的。
    有了御賜聖旨之後的福清宮,等於是晉升了一級,廟中的福德正神也和其他
戴員外帽的土地公不同,而成為戴宰相帽的土地公了。
    福清宮的聖旨,在三十幾年前被人偷走了,據本地看過的人說,橫置中間的
字為福清宮,上面從中間散往兩側則有兩條龍,下面有一些小字,這些小字寫什
麼並未問到,聖旨所用的布據說是稻草布。
    清朝時,有一到八斗子遊歷的文人雅士,曾在福清宮留下一幅詩句對聯,可
惜,已問不出內容了。
    福清宮內的土地公神像有很多尊,最早的一尊石雕土地公神像則是在中間大
土地公神像左側第一尊,這尊神像曾經在十幾年前被一信徒酒後摔斷頭,後來再
接起來。
    福清宮的祭典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有一連
串的祭祀活動,同時會作戲酬神,也會出巡遊境,為福清宮一年中最熱鬧的
日子。福清宮慶典時請的神明,以前有干豆(關渡)的周倉爺、三官大帝等
,還有大竿林仙公、三芝小基隆仔的媽祖、基隆忠一路的城隍爺、干豆媽、
七斗仔媽祖等來作客,一起來看戲遊境。
    福清宮以前曾經有一個傳說,原本正月十五日福清宮是沒有作戲的,但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突然來了一班戲班,以前的交通非常不方便,陸路都
要用走路的,當這個戲班到福清宮後,廟裡面的人就說沒有請戲班,可是,
戲班的人卻說有一個長鬍鬚的老人去請的,說正月十五日八斗仔砂仔園的福
清宮要作戲。在爭議之後就去卜爻,結果原來是土地公喜歡看戲,所以就自
己去請戲班來作戲,從此以後,福清宮正月十五日才有作戲。這是一個關於
土地公自己去請戲班的傳奇故事。

福靈宮
    福靈宮為八斗子的社尾土地公,原來為石頭的,很靈感,原來是面對八
斗子港灣,後來,因在巷內不明顯,所以遷到大路旁,重建成二層樓的土地
公廟。一樓為八斗子社區兒童圖書室,前面有廣場及戲台,經常是放映電影
的地方。
    福靈宮在八斗子還沒築港時,廟前直接面對海灣,海中間有一條土地公
瀨,即海中的一道石頭,取名土地公瀨就是土地公在看顧的意思。清朝時期
,有唐山船要進來貿易作生意,土地公就放船進來,回去時,一定要到福靈
宮前燒金,才能順利揚帆航行出去,不然,就會在八斗子海灣中打轉,帆又
繞回來而出不去,這時八斗子先人前輩流傳下來的故事。由於有顯力,所以
從前八斗子庄內就一直拜。
    後來,庄內漁民捕魚的收入千分之五捐給福靈宮,但因經常請陣頭、作
戲、辦桌等,也花得很快,直到近幾年來才較穩定。因福靈宮很靈驗,所以
,本地人就說這土地公會「吃糕仔」,「靈 」字就是靈驗、靈感之意。

福惠宮
    福惠宮位在八斗街八斗公萬善祠的旁邊,為傳統七斗子聚落的社尾土地公
,原本也是一個小土地公廟,在建八斗公萬善祠時,同時被建起來,廟內有
彩繪的磁磚,外面則有一金黃色的香爐,廟的方向朝向八斗子漁港的內港。

福舊宮
    福舊宮為位在長潭尾水肥處理廠旁山坡上的一座土地公廟,原本在長潭
里通往垃圾場的路上,後因開路才遷建到山坡上。福舊宮的造形簡單而樸實
,為洗石子的屋身,宮內牆壁為大的白色磁磚,屋頂像日治時期的造形,天
公爐也是洗石子的材質,簡單優雅,很符合「舊」味。一九八六年農曆九月
時增建。福舊宮為八斗子半島東側聚落的奉祀土地公,也就是舊厝門口附近
聚落居民的土地公廟。

福長宮
    福長宮位在長潭里平浪橋再進去一點的山邊,原本為較靠海邊的小土地
公廟,颱風來時,浪還會打到這座土地公廟。於一九七三年翻修重建時,才
移到稍高一點的地方,為蓋瓦的土地公廟,柱子用杉木。後來漸漸老壞漏水
後,才在一九九六年時重新翻修為較大間的土地公廟。原本要建更大間的廟
,後因考慮到海洋科技博物館設立時,馬路拓寬會影響到廟身,不過,還是
重建為稍大間的廟。
    福長宮前有龍柱,黃色的牆頂顯得特別鮮艷。福長宮為長潭里漁港北邊
沿線聚落的奉祀土地公廟。

福安宮
    福安宮位於北寧路進入望海巷轉彎處的小山坡上,於一九七七年二月重
建,內牆有彩繪的磁磚,門兩邊的牆有縷空的人物裝飾,屋簷還有剪黏等。
廟前的門聯具有地方的特色:「福惠漁民千代逯;德施望海萬年存。」福安
宮為望海巷聚落的奉祀土地公。

福林宮
    福林宮位在牛稠嶺腳,現在基隆區漁會的對面紅色建築的三樓。
    福林宮原為一小土地公廟,建於道光年間(1821─1850),最早是在一
顆約兩層樓的石山上,上面有一棵大榕樹,樹冠覆滿石頂,小土地公廟就建
在樹下。
    八斗子築港時,與政府交換條件而炸掉小石山後,於民國乙卯年九月再
配合政府興建八斗子漁港,在原地建設一樓為長壽會,二樓為碧砂里民活動
中心(碧砂里民會堂)及基隆市山胞活動中心,三樓為福林宮。
    福林宮的名稱由來,據廟旁石碑記載,當下神威顯赫,韜光釋出,白髮
老人手持蘆杖,定坐廟方森林之上,經委員會決議,再配合五行八字又是大
吉。福林宮的規模,在土地公廟中算相當大了,廟身及一些裝飾都是逐步建
成,牆堵為永勝吉漁業損獻的。

草山福德宮
    草山福德宮位在調和街中段,原本調和煤礦坑口稍上方處的位置。旁邊
為草山萬善祠。
    草山福德宮為草山附近聚落奉祀的土地公廟,的主祀福德正神,左右則
各有媽祖及五府王爺,上方還有一塊寫著「神威顯赫」的牌扁匾,較特殊的
是,廟中左側有許多小神像,不知是從何而來的小神像。草山福德宮外觀造
形較為奇特,有中國北方建築的感覺,廟內的磁磚彩繪、壁面的雕飾和龍柱
等,都顯示出草山福德宮從礦業輝煌的時代一路走來所承載出的現在規模。
    草山土地公過去有一個特色,也就是土地公沒有裝金身,即便後來聚落
經濟狀況改善很多,想給這土地公裝金身,但卜爻土地公都不肯,這也是草
山土地公的特色。

4.八斗子的萬善祠
八斗公萬善祠
    八斗公萬善祠原本是一個石頭砌的小廟,以前,颱風或暴風雨過後,海浪常
會把附近林投樹下的沙淘去,這時,常會發現林投樹根下抓著一具具大型屍骨,
本地人就把這些屍骨丟進小石廟中,從外面就可以看得到裡面的骨頭,有時,漁
民捕魚時撈到骨頭,也將骨頭送到這裡來,以求安心,甚至也有撈到大型魚骨也
送到這裡來的。
    有一年農曆的五月二十一日,台北青葉餐廳的一些股東到八子來玩,後來下
起雨來,他們無處躲雨,就到八斗公萬善祠附近躲雨,其中有人就發願,如果青
葉賺錢,就回來幫助建廟和作戲,回去之後,青葉餐廳生意興隆而很賺錢,於是
,股東們就到八斗子來建八斗公萬善祠,同時,也將旁邊七斗子的社尾土地公也
一起建起來,本地人也共同出錢,由青葉餐廳包尾(即負責所有建廟不足的錢)
,就建起了現在看到的兩間小廟。
    八斗公萬善祠落成後,青葉的股東們每人都準備一副成禮來拜,而且,每年
農曆五月二十一日開始,青葉餐廳都會在廟前作戲作好幾天,楊麗花也是青葉的
股東,以前當紅時,還曾經連續三年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一日來這裡作戲作三年,
甚至吸引了許多從基隆趕看楊麗花歌仔戲的人,作完三年的歌仔戲之後,第四年
沒來,聽說後來還肚子痛,而且,那一年青葉餐廳的廚房還失火燒掉了,後來青
葉就建了新的廚房,第二年趕來作戲之後,聽說生意又越燒越旺了。
    青葉來作戲的種類有歌仔戲、布袋戲及放電影等,有一年甚至作戲作超過半
年之久。現在,多半作兩三天的歌仔戲後就放電影,布袋戲沒人看了。
    到八斗公萬善祠來拜拜的人很多,晚上尤其熱鬧,也有一些賣笑的女子來拜
,大家樂、六合彩很流行的時候,許多樂迷、彩迷也常來問明牌,有一次,有一
個婦人贏了錢,就打了五、六面的金牌(一面幾分重)送八斗公萬善祠。

萬安堂
    萬安堂位在調和街調和一號橋東側,原為在調和溪旁一個裝骨骸的水泥座,
裡面存放的骨頭有來自對面附近及福清宮附近的地下。早期,曾有罐頭工廠在對
面右邊整地建廠時,曾挖出一批骨頭,後來,華南煤礦在該處整地作炭埕時,也
挖出了一批骨頭,後來,明治家園挖地基時,又挖出一批骨頭。福清宮過去在海
沙埔整地建廟時挖起來的屍骨,頭骨超過八十顆,原名為萬善祠,一九八五年時
,在溪畔墊高地基,建較大的廟時,改名為萬安堂。
    原來陡立的塊狀砂岩山壁上有清朝的文人雅士留下的「海國容才」石刻,則
被廟旁加蓋的倉庫關在裡面。
    萬安堂每年固定的重要日子有兩天,一是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為萬安堂建廟
的紀念日,有在廟埕作戲酬神;一是農曆七月二十七日,為八斗子地區在基隆中
元普渡沒有輪到的字姓,集合起來在這一天殺豬公,在萬安堂辦八斗子的中元普
渡。

草山萬善祠
    草山萬善祠在調和街草山土地公廟旁邊,再下去一點靠山邊則為過去調
和煤礦的坑口,往上則有清國井的風坑和主井,過去,在清朝、日治及國府
時期許多在採煤礦過程中死亡而又沒有家屬處理的煤工屍骨,就放到萬善祠
中安置,因此,草山萬善祠主要為煤礦聚落的陰廟。

萬善祠
    這小萬善祠有兩個牌位,一個是草山靈姑之法座,一個較小的是靈犬之
法座。廟前的對聯為「慈維車騎兼程穩,善佑林莊合境安。」為近幾年才建
的小萬善祠。

大眾爺廟
    大眾爺廟在調和街過八斗山莊後的山嶺高處。
    最早是一間石頭砌的小廟,叫山水有應公,相傳曾有鄭成功的兵將在這
裡死去,屍骨被人集中在這裡,蓋了這間小廟,保甲路就從旁邊經過。以前
從八斗子挑魚到瑞芳去賣的人或一些往來的商旅,也常會在這廟燒香拜拜。
    一九八○年,開發八斗山莊時,同時開調和街,挖土機控到這裡原本要
直接越過,卻挖不下去,後來繞道而過。當時開這條路的開發公司老板有一
個住海大那邊蓋房子的朋友,因房子賣不出去而來許願,結果從九月到年底
,三十幾間都賣光了,所以就出錢蓋大廟。
    一九八三年二月蓋大眾爺廟,落成時很熱鬧,請來了大眾爺祖及大眾爺
姑娘等,然而,因原本在這裡的山水有應公的地理被大眾爺佔去了,所以不
高興,事情都不順利,後來,請地理仙仔來排解溝通,才講好將山水有應公
安坐在大眾爺的右邊,左邊為土地公。
    蓋好廟之後,香火不斷,又剩一些錢,廟公郭漢榮歐吉尚就建議,將旁
邊一塊空地建起來,廟公可以住,往來的人也可以在這裡休息喝茶,所以就
蓋了中正堂那間。
    十幾年前大家樂盛行時,大眾爺廟特別興旺,來問明牌的人一群又一群
,盛況空前。

中正堂
    中正堂位於調和街最高點附近,八斗山莊的斜對面。
    樓下為蔣介石的像,有一國民黨的黨徽,樓上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
、濟公、佛祖、五府千歲等。
    一九八三年,旁邊的大眾爺廟建好之後,隔年因有餘錢才建這間廟。這
裡的所有神像都是人家寄附的,樓下的蔣介石(中正)是深澳坑一個瓦斯公
斯的人,以五萬元寄附總統而設的;樓上的佛祖殿內所有的神明也都是人家
寄附的。

福寧堂
    福寧宮位在北寧路從海大過來要到麥當勞的右邊,供奉「百年千魂公」
的牌位。最早是一個由三片石板榙成,由面有幾隻骨頭,後來因為在討,於
五、六年前建較大的福寧堂安放。「百年」意即人死後的意思。


5.八斗子的媽祖廟
度天宮
    以前,有一個姓屋的人,到八斗子來討海捕魚,隨身帶有干豆(關渡)
宮媽祖的香火,後來有作一尊媽祖的金身,放在黃水土的家中供奉,附近的
人家發生一些事情時,再請去拜,以求媽祖可以幫他們解決問暊。
    據黃家的人表示,這媽祖大約有八、九十年了。以前,這尊媽祖和干豆
宮常會發生一種現象,就是這邊的媽祖在觀的時候,干豆宮那邊的媽祖就觀
不起來,干豆宮的媽祖在觀時,這裡的媽祖就觀不起來。後來,媽祖一直討
要起廟,在決定建廟時,要找廟地,原由生童(生手的童乩)在抬轎,後來
神明附身後,就抬轎衝到度天宮現址的建廟中心點一直用腳頓那個中心點,
後來建廟時,因路還沒開通,庄裡面的人就一起去作公工,堆石頭、搬水泥
等,當時水泥缺貨,原本一包四十塊的,黑市的價格漲到一包一百八十塊。
後來路開通了以後才較方便。在建好廟請媽祖到山頂點眼時,貢寮慈雲宮的
媽祖來附身,從這次以後,才沒有說這裡觀,干豆宮那邊就不能觀,干豆宮
觀,這裡就不能觀的狀況了。
    關於度天宮媽祖的由來,有另一種講法是漁民從海中撿來的,放在草猴
龍仔的家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軍在中國各地連戰皆捷,在洪姓軍人組織
軍政府時,日人在八斗子地區徵調二十人當軍伕,赴中國大陸,這二十人向
八斗子的干豆媽求香火,結果,只下來十四個香火袋,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明明求二十個,可以讓每個即將離鄉背景的人都可以有一寄託和保祐,為什
麼媽祖卻只給十四個呢?後來,二十個人去身體檢查,結果六個人體檢不合
格,不用去了,所以正好合媽祖給十四個香火袋的旨意。
    在八斗國小從七斗子北火發電廠內遷到現址時,因現址原為墓地,造成
很多人的恐慌,度天宮還特別辦法會來穩定大家心中的不安,很多人也來度
天宮刈香火,以確保平安。
    民國四十八年,度天宮開始起建,於民國五十年建成,原只有正殿,後
來又購買旁邊的土地,擴大加蓋,又建地下室,具有集會、活動等功能。
    度天宮的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同祀的神祇有水仙尊王和關聖帝君
。水仙尊王也是水神,農曆十月十日誕辰,是傳統焚寄網漁業漁季結束的日
子。度天宮內有扶鑾的服務。
    度天宮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慶典,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辰。
三月二十、二十一日,這裡的媽祖就要先回關度宮作客再回來。三月二十三
日則有出巡遊境等一連串熱鬧的活動,遊境時,八斗子的居民都會從巷弄中
拿香出來拜媽祖。
    拜媽祖是八斗子漁村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6.八斗子的彿寺
福泉寺
    福泉寺在新豐街附近,以前上去大陳新村的路邊。建於一、二十年前,
主持為一個外地來的女信徒,到這裡建廟的。奉祀觀世音菩薩,有一些固定
的信眾。在主祀的旁邊有一蔣經國雕像,為附近居住的大<=>J,在蔣經國死
後設立崇拜的,因蔣經國曾經幫助過他們,所以,大陳仔感念其恩德而設像
奉祀。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忘憂谷中,從八斗子有一條山路可以直接上去,建於約二十
幾年前,為八斗子人蓋的。由於位在山間,規模又很小,所以較少人知道。


7.八斗子的教堂
山美教會
    目前位在八斗子調和街八斗山莊入口處的山美教會禮拜堂,建於一九八
七年十月,為一基督長老教會。
    山美教會為基隆地區唯一的原住民教會,有六區,二十個小組。
    山美教會的源起為一九五五年時,來自台東成功及長濱的一些原住民,
到基隆從事漁撈工作,每逢星期日即到正濱教會聽證道。後來,從花蓮、台
東到基隆來從事漁業的住民日漸增多,到一九六四年時,已有五十幾個信徒
了,但是,由於正濱教會屬於台語教會,需要透過翻譯來溝通。到一九六八
年時,經過協商,將禮拜時間分開聚會。到一九七二年時,遴聘徐天丁為基
隆原住民教會第一任駐會教師,後來,在牧師、長執及信徒的團結下,計劃
籌備建立教會,於一九七七年五月購買五層公寓的五樓為教會。後來,由於
人數不斷增長,無法容納一百五十人聚會,一九九八五年十月,高雄的楊勝
賢長老奉獻八斗山莊的土地二一○坪及建堂基金給山美教會,一九八七年建
成。
    目前,山美教會在八斗山莊有四十幾戶信眾,還有來自基隆及瑞芳地區
的許多原住民信眾。

 


六.公共設施篇

1.交通發展
    八斗子在近代的交通發展狀況,和不同的政權、產業、人口分布及土地
利用方式的變遷都有關係。清朝光緒年間第一口官煤的開採和之前的私採,
開闢出一些從南邊山嶺到八斗子海灣的山路;日治時期,金瓜石鐮山運鐮輕
便鐵路的經過、南邊煤礦場輕便車道往砂仔園間的運輸及北部火力發電廠設
置後造成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的連結、到八尺門道路的拓寬,都是階段性重
要的交通發展;國民政府時期,煤礦的發展及八斗子築港使產業及人口的分
布發生變化,尤其一九八○年代以後集體住宅社區的興起,同時帶動交通更
細而多元的串接發展。
    因而,我們可以從八斗子的交通發展中讀到許多自然、產業及聚落變遷
的歷史脈絡,也可以從八斗子的歷史發展中看到許多交通發展的必然。

□清領時期
    清朝時的道路,大多由民間修築,多沿海繞山,遇溪河則設渡船。清朝
有修築的都是軍用道路,也就是徵兵用的保甲路。
    當時,八斗子還是一個海島,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八斗子島內,因此
,交通狀況可分為八斗子內聯繫的交通網絡和聯外道路兩方面來探討。
    八斗子內的交通,在漢人移民到達八斗子島的東南邊舊厝門口時,應已
有和隔著長潭溝的換番及七斗子的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往來的小路了。後來,
杜氏族人搬到島西北側的八斗子時,八斗子和七斗子、舊厝門口、換番等也
應往來的小路存在。當時的交通,以現在的中、後段的八斗街為主要的道路
,是一條靠海邊由人踩出來的小石子路,颱風時,巨浪還會衝到岸上將小路
打壞,往七斗山和八斗山山上也有幾條小路。要到換番,則要等退潮時長潭
溝有一個地方的海水只到膝部時,涉水過去,或在滿潮時駕船可經過長潭溝
。清朝後期的煤礦開採,使八斗子的範圍延伸到南邊的山嶺,山路也隨著煤
礦業而發展,往南邊的山嶺,在一八四○年代以後,最初有私採煤礦的人走
出的小路,一八七六年,台灣第一口官煤開採後,從山上到砂仔園這裡的路
就摲次擴張,修築成一條保甲路(小山路),後來還有運煤輕便鐵道的舖設

    八斗子這時期的聯外道路,早期以靠海邊的小路往西聯接八尺門,再到
基隆街,往東也是以海邊的小路聯接深澳、鼻頭或三貂角等地。晚期則發展
出越過南邊山嶺,接田寮河到基隆街的道路。
    至於水路交通的狀況,八斗子的居民到底有否在這段時期依賴漁船作為
交通工具,曾經常態性的到八尺門、基隆港等地作魚貨銷售或日常用品的採
購,並不清楚。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八斗子交通變革,北部火力發電廠的興建影響最大,煤礦的
發展也持續帶動交通的進步,日治末期,已有公共汽車的出現,可視為現代
化交通發展的重要指標。
    日治時期八斗子的對內交通,在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間,已有一板木橋
的出現,作為八斗子、七斗子及長潭尾和砂仔園間的聯絡孔道,不必再看潮
汐涉水或以船為工具了。在八斗子島內的道路改變很小,除日治後期在七斗
山上因有高射砲部隊,而築了一條路上去外,在島兩邊聚落間的小山路日漸
增多。往南邊的山路,除了通煤礦場的路外,從北寧路山海觀往牛稠嶺的路
崁仔,是否在清朝時就已經存在,並不清楚,至少在日治時期已經存在,牛
稠嶺腳下面的人可以上去放牛、種蕃薯、稻米及蔬菜等了。
    對外面的交通,當時則靠現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內舊學校(八斗國小舊址
)旁的一板木橋通到台灣本島,這裡,有小路通西邊的八尺門及東邊的深澳
、鼻頭等地。北部火力發電廠興建後,才因為運發電設施的需求,擴建從八
斗子到八尺門間的道路。
    日人經營台灣,初期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為發展策略,後期將台
灣當成日本南進的基地後,就陸續將一些輕工業轉移到台灣來,雖然日人對
台灣的經濟資源也盡量搜括,但隨著台灣人民生活水準提升後,公共設施也
陸續進行,公共運輸的發展即是一例。

一九一六年
    黃東茂接手深澳山腳的煤礦坑後,於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八月,敷設深
澳山靠海邊到八尺門間的降炭用複線輕便鐵路,長約三哩。

一九三五年
    日人以日本鐮業株式會社經營金瓜石鐮山,最早從金瓜石架設架空索道到庚
仔寮灣,再用挑夫挑上船,運到基隆港的礦砂裝船場,由貨輪運往日本。
    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日人廢架空索道,改舖設水湳洞到庚仔寮灣七六
二公厘的輕便車鐵道,長3.6公里。一九三六年,因八尺門港邊的礦砂裝船場設
置完成,日本鐮業株式會社即增設庚仔寮灣到濱町長8.44公里的輕便車道。由水湳
洞到庚仔寮灣的輕便車鐵道,就沿著海岸經過深澳、八斗子而延伸到八尺門了。
    八斗子自從一九三六年開始,就有一條從水湳洞到八尺門的輕便車鐵道通過
。只是,這是日本鐮業株式會社私設的專用鐵道。
    當時八斗子島對面隔著長潭溝的砂仔園,有一條從深澳來的輕便車,一直通
到八尺門,這條路俗稱作車仔路,後來發展成有小火車頭的五分仔車,在砂仔園
設有一個八斗子驛。
    往現在調和街上山的方向,則有一條山路,在調和煤礦開坑後,也作了一條
輕便車路沿山路下到砂仔園。

一九三七年
    日人在八斗子興建北部火力發電所時,為了要運送發電所內大型的機械設備
,才擴寬原本八斗子到八尺門之間的小路為大卡車可以通行的道路。
    當時這條路叫「八斗子道」,平均寬度從8.171公尺到15公尺,起點為濱町
(今正濱里),終點為八斗子電力會社前,道路長有2932公尺。
    北部火力發電所建成之後,長潭溝就被填築起來,原本沿著海岸邊的一條小
路,就可以直接通到砂仔園的大車路上了。

北火宿舍區
    北部火力發電廠進駐八斗子後,同時在南邊山丘谷地上建宿社區,同時
也發展出屬於北火宿舍區的道路系統。

日治時期的公共運輸
    基隆最早的公共運輸業,始於一九二五年,日人流水伊之助經營火車站至真
砂町(中正路公車管理處址)的馬車一輛,並自任駕駛。
    一九二七年,流水伊之助購買汽車兩輛,開始經營汽車客運,路線仍舊由火
車站至真砂町。
    一九三一年才增闢為三條路線,另增加了由火車站到東町(東明路東橋頭)
及仙洞的兩條路線。當時的票價為日幣八分。
    一九三四年,由火車站到濱町的路線延長到八斗子。
    一九三七年五月,基隆市役所收購流水伊之助的車輛,改為公營。為基隆市
公共汽車市營的開始。當時的票價成人十錢,半票五錢;從濱町到八斗子線則是
成人五錢,半票三錢。
    一九四三年為終戰前公車最盛的時期,有十輛車,四條營運路線


□國民政府時期
    這個時期的交通發展可分為兩個部份,一為現有道路的擴充和修築;一
為新道路系統的發展。
    相對於公路系統的拓展,日治時期才發展起來的聯外輕便鐵路及後來從
瑞芳運煤到北部火力發發電廠儲煤倉庫的的流籠(空中索道纜車),也隨著
煤礦業的沒落而逐漸被淘汰,完成輕便路的階段性任務,只剩下從瑞芳到深
澳的深澳鐵路支線,每天仍有早上一班、下午一班的運煤火車往來於瑞芳和
深澳間,從八斗子的東側山邊經過。

礦業運輸系統
    在八斗子主要的煤礦調和煤礦及華南煤礦,在一九七○年代以前還沒有
收坑時,主要運煤方式為:調和煤礦用輕便車將煤炭從草山的坑口運到調和
溪接近北寧路西邊的炭埕貯存,再用大卡車運到基隆煤場;華南煤礦用輕便
車將牛稠嶺坑口的煤炭用輕便車運到調和溪接近北寧路右側,今明治家園處
的炭埕,再用卡車運到基隆炭場。
    一九五○年代時,也曾有從草山煤礦坑口直接用架空索道(流籠),將
挖出來的煤炭或煤粉運送到北部火力發電廠的貯煤倉庫裡,但後來廢棄了。

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場設置後
    往八斗子半島東側的道路,原為從北火旁邊的碧水巷進入,後因垃圾車
進入需與民家隔離的需要,就築了一座平浪橋,使垃圾車從平浪橋出入,但
也因此,限制了長潭里漁港漁船的高度,因太高會撞到平浪橋,使漁船上的
聚漁燈要作成伸縮的,出港時下降,出去後再升高,以吸引較遠的魚群,回
港後再下降,以順利通過平浪橋。往八斗子半島東北邊的道路也同時擴建。

築港後增加的道路
    一九七九年以後,八斗子漁港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陸續完工,增加了許
多海埔新生地,除了漁港碼頭設施外,還有漁民住宅、漁會大樓及漁貨直銷
中心等,新的道路系統如漁港二街、三街等,也在這些海埔新生地上漫延開
來。

北寧路的變遷
    一九七九年,北部濱海公路通車後,北寧路就成為北部地區經基隆往宜
蘭的重要道路,交通流量也日益增加,改變了傳統到東部需要依賴火車的交
通習慣,近年來有車人口激增後,北部濱海公路的交通又更繁忙了。尤其在
假日最後一天的下午,八斗子碧砂漁港附近的北寧路常會遇到塞車的狀況。
    八斗子主要的動脈北寧路,隨著時代的進步日益擴寬及完善,在海洋大
學前面的垃圾場關閉、就地填海造陸後,原本從海大裡面經過的北寧路就被
移出來了。

調和街聯外系統
    調和街後段的八斗山莊,在一九八○年興建時,同時帶動調和街的開發
和貫通,大致的路線是沿著往昔靠山邊及調和溪邊保甲路舊道附近而築的,
使八斗子往南可以由調和街銜接深澳坑路到基隆或瑞芳等地,使八斗子的聯
外交通,突破了必須仰賴北寧路的限制,同時更增加和南邊瑞芳地區往來的
方便性。

山嶺住宅社區興起形成的交通網絡
    一九八○年以後,牛稠嶺上山坡地的集體住宅社區開始發展,最早的
是太平洋及國泰等新興社區,在那個時候,才新開一條新豐街車路,連接牛
稠嶺和北寧路牛稠嶺腳之間的交通運輸,同時也往南開出和深澳坑相接的路
,突破了過往牛稠嶺和附近地區車輛交通阻隔限制的狀況。
    所以,八斗子在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交通發展,配合築港完成及新社區
的開發,往海邊及山嶺上的道路系統也像人的血管般,散布在八斗子的各個
聚落間。

往忘憂谷的車路開通
    以前的人要到忘憂谷玩,都要從八斗街旁的山路上去,一九九○年代以
後,往忘憂谷的車路開通,海防部隊的撤守也使濱海附近的山嶺緩坡地開發
出來,使車路可以延伸到七斗山的最高點──濱海公園平台處了。

公共運輸
    在公共運輸方面,早期的公共汽車一小時一班車,很難等,隨著人口的
增加及時代的進步,公車日益增加班次,現在,週休二日時甚至還有到八斗
子濱海公園的小型公車了。
    以前公車上的指示牌都是寫到八斗子,後來,在基隆市張春熙市長任內
,將換番改成望海巷,後來公車上的指示牌也被改成到望海巷,這一點,曾
引起在地居民的不滿,因為八斗子是普遍為眾人熟悉的地名,換了望海巷,
甚至有些不常乘公車的本地人都不知道車子有沒有到八斗子,更不用說外地
來要到八斗子玩的人了。
    所以,過去有一段時間,八斗子的遊客減少,除了長潭里的垃圾場造成
的臭味和蚊蠅外,公車站牌名稱變更為望海巷,使很多人不知道去八斗子要
怎麼搭車,也是經常被在地居民詬病的一件事。還好,在一九九八年底,公
車站名又重新調整為八斗子了。


2.八斗子的重要公共設施
(1)北部火力發電所(廠)
基隆供電的源起
    台北有電燈,是在一八八五年的巡撫衙門及城內的街道兩旁,後因電力費用
太高而取消了城內街道旁的電燈使用,只有衙門有電燈。
    基隆開始有電燈,是在光緒年間尚有金、雞、貂、石四堡時,於一八九五年
五月日軍侵台,六月一日入侵瑞芳三貂嶺,當時已是晚上,曾燃油機發電而點亮
電燈。
    然而,基隆真正有電力供應,卻是一九○九年的事了。
    一九○六年七月,台灣總督府電氣作業所興建龜山發電所之後,因各項產業
相繼發展,而於一九○八年五月計劃於新店屈尺興建小粗坑發電所,在完工後預
定還有剩餘的電力供應基隆,於是,在一九○九年十二月將基隆市編入供電地區
,同時作內外線工程,但因工程遇到一些困難,延至一九一○年八月才完工,九
月正式輸送電力到基隆,先在市區內供電,再慢慢往外普及。

北部火力發電所興建的原因
    一九三四年七月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即大觀發電所)完成後,台灣的電力
需求頓時擴大很多,基隆市的一些以電力為動力的工業也陸續發展起來,如台灣電
化株式會社、日本鐮業株式會社等,都是用電大戶。但水力電源擴大,水力系統
在枯水期的發電量自然會降,必須有火力發電廠作為輔助,於是,台灣電力株式
會社就選擇了北部電力中心附近、在基隆市東北邊的八斗子海岸,以工程費七百
萬日圓,計劃興建北部火力發電所,全部用地達三萬餘平方公尺。

北火建廠時本地人的反應及日人的處置方式
    當時,日本人因看中八斗子附近有煤炭的生產,方便成為燒煤炭發電的
燃料來源,又可利用長潭這條海溝的海水冷卻發電機組的方便性,而選擇了
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分隔的長潭溝中間,作為北部火力發電所的用地。然而
,卻遭到當時八斗子地區五個村庄的反對,日本總督府也不敢強行興建,而
派人和五村庄的代表協調,八斗子代表的反對意見為,如到深澳堵灣附近捕
魚作業,如遇天候突然變化,經長潭溝可安全又迅速的回港,如在長潭溝上
建火力發電所,以後到深澳作業,回來勢必要繞過八斗子島,如遇天氣變化
,會增加很多危險,威脅到生命財產的安全。經過幾次協調後,協議由農林
廳撥款四千圓,建造兩艘二十五馬力的發動機船,用來拖人力划槳的焚寄網
船隻,才答應北部火力發電所在八斗子興建。

北火興建的歷程
    北部火力發電所於日治時期一九三七年五月開工,一九三九年六月竣工後開
始使用,至一九八二年四月關閉。
    北部火力發電所於一九三七年二月動工,歷經兩年才完工,房屋佔地4,463
平方公尺,為鋼骨水泥五層樓建築。
發電量:38,000千瓦
供電量:35,000千瓦
汽筒汽輪機一套,38,000千瓦
直聯主發電機一部,35,000千瓦
所用發電機一部,3,000瓦
    主發電機之電壓經143,750KVA變壓器昇壓後,送往八堵變電所,汽輪機之汽
壓為每平方公分三六公斤,汽溫四一○度(攝氏),由二座鍋爐供給,每座鍋爐
最大蒸發量為每小時九十噸,裝有煤粉製造設備及通風設備各二套,可由人工遙
控,或完全自動管制。當時,八堵變電所為北部輸電系統之終端變電所,基隆市
及近郊的電力分配,都由八堵變電所負責,基隆市的用電再由八堵一次變電所送
到基隆、八尺門、仙洞三個二次變電所,由這三個變電所送出去的才是直接供應
基隆市用電。而大工廠則有專屬變電所,如肥料一廠及金銅礦務局則由八堵變電
所傳到肥料一廠及水湳洞二變電所,再送到工廠去。

工事
    在《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十五號第七十一頁有「台灣電力北部火力發電所
工事概要」,內容為:
    (A)發電所位置:基隆市八斗子。
         發電所建物:鋼骨鋼筋混凝土造五層。
                     建坪有2231.5平方公尺,高30公尺。
                     使用鋼骨1580噸,鋼筋650噸,混凝土5560立方公尺,由
                     清水組承包。
    (B)土木工事:
         機械基礎:鋼筋400噸,混凝土7400立方公尺。
         導水路取水口排水路:鋼筋2152噸,混凝土2850立方公尺。
         防波堤:長165公尺,高11.7公尺,混凝土755立方公尺。
    (C)發電所設備:主發電機出力35000KW,所內用發電機出力3000KW
        (a)汽罐:東洋Bobcock株式會社CTM型(粉煤,貝力冷卻爐壁)
        (b)自動燃燒控制裝置。
        (c)煙囪:鋼板,高17公尺,口徑2.743公尺。
        (d)汽機:Algemaine會社,機組一。
        (e)主發電機:Algemaine會社,43750KVA,11KV。
        (f)所內發電機:Algemaine會社,4300KVA,3.3KV。
        (g)主變壓器:三菱電機株式會社,三相一台,一次電壓11KV,二次
             電壓3.3KV,容量4375KVA。
        (h)配電盤:Algenaine會社及三菱電機。
        (i)起重機:移動式,日本起重機株式會社。
        (j)貯炭場:4750平方公尺。
        (k)操炭裝置:大阪製鎖會社。
        (l)運炭裝置
             索道:安全索道株式會社。電氣鐵道運炭機:櫻田機械製作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九四五年三月,因盟軍飛機轟炸,北部火力發電所受襲擊而損失很大,於
是就停止發電,現在甚至仍可以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內過去儲煤粉的倉庫外牆,看
到水泥牆被炸彈炸到缺邊角的痕跡。

國民政府接收
    國民政府來台後,於一九四九年五月成立台灣電力公司,同時設立台灣
電力公司基隆區管理處,修復北部火力發電所後,繼續發電供應。

北火復廠
    北部火力發電廠因靠近產煤地區,原有之運煤設備及循環水路容量較大,可
不經重大修改而供應新廠之用,新廠裝設20,00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Coal
burning Steam turbine generator)二部,共計容量達到七八,○○○KW,總
工程費計美金三○○,○○○元,新台幣四二,○○○,○○○元,美國西屋電氣
公司貸款美金五,四七三,六○○元,台灣電力公司自籌美金八一,六○○元及新
台幣二七,八三一,四○○元,這發電機組為一爐一機單元制,並採用集中控制設
備。鍋爐燃燒粉煤,並配以燃油設備,在當時為最新穎之設計與設備。
    北部火力發電廠為實施電源開發計劃,首次擴建之火力發電工程,於一九五
三年開始,至一九五五年二月及四月相繼竣工完成發電,所有裝機、運輸及保養
人員,均經充份訓練,為以後興建火力發電工程奠定良好基礎。

本地人對北火的觀感
    據本地人的說法,北部火力發電廠早期是因應日月潭的發電廠,在夏天時因
水量較少,不足以充份供應,而作為補充水力發電不夠用時候的發電設施而已。
    另一說法則認為,當時八斗子產煤,而日本政府又在田寮港附近建台肥一廠
,為發展肥料工業,所以才決定以發電燃料來源及抽取海水的方便性,選擇八斗
子的長潭溝作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的所在地。
    因早期北部火力發電廠發電的時間多在夏季,而夏季又吹南風,所以,燃煤所製
造的煙塵都降落在八斗子、七斗子和砂仔園附近,反而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員工宿
舍區都沒受到煤塵的災害,使八斗子居民的心理有些不平衡。
    北火在日治時期主要是在日月潭夏季缺水時運轉,國民政府來台後,就改為
全年運轉,再增設一組機組,後因機器老舊而不敷成本,才停廠。
    北部火力發電廠發電時,要抽海水冷卻,當時,是從長潭尾抽水,而從砂仔
園這一頭放水,由於輸水入海的水流很強,有幾次造成小孩子在附近沙灘游泳時
被捲進去溺死的事件。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宿舍區在日治時期,絕大多數都是住日本人,而且,越高
的地方房子也蓋得大而豪華,最高的地方有一員工的俱樂部。聽說,國民政府接
收台灣之後,孫運璿時常週六就到這裡的俱樂部渡假,這裡可以看到海,風景非
常優美。
    還有一種說法,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不欠,米糧不斷一船船的運到中國大
陸,後來通貨膨脹後,發行新台幣,四萬換一元,造成台灣物價極度的波動,米
價甚至一天漲三、四次,當時八斗子的人都不願意到北部火力發電廠作事,因為
捕魚賺錢比較容易,因此,他們就說,當時只有軟腳的人才會到北部火力發電廠
上班。
    說起北部火力發電廠,住在砂仔園老一輩的人受害最深,一位歐吉尚就說,
他家樓頂的陽台,不到幾天的時間就積一層厚約十公分的煤灰,煤灰污染的恐怖
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歐仔尚則說,北火一發電,就算晴天、陰天,她要到市場去買菜
也都要撐雨傘,不然,頭髮上就會沾滿了煤灰。另一位歐仔尚說,早上才擦
過的玻璃,下午就可以畫圖了。
    已退休,在八斗國小北火廠區舊址教過書的陳老師也說,北火一發動起
來,煤灰到處飄揚,教室都要全部關上窗戶,時常都沒辦法上課,也因為這
樣,後來才遷校的。
    另一位歐吉尚則諷刺地說,他們還真聰明,火力發電廠的煤灰都吹不到北火
宿舍區,只會落到砂仔園、七斗子及長潭尾的地方,可能他們事前都有算好風向
了。

北火的復活與反抗
    一九八八年,在報上傳出北部火力發電廠要復廠的消息之後,八斗子的地方
人士馬上成立「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並進行附近地區五千多戶居
民的連署,堅決反對。
    如今,北火的用地已規劃為海洋科技博物館了,終於使八斗子人解除了長期
對北火污染造成的夢靨。


(2)八斗子漁港
建港源起
    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基隆漁港的漁業發展迅速,漁船數量及噸數增加很快
,在一九六五年時,基隆漁港的漁船有五百多艘,到了一九七三年則增加到一千
艘,不僅船數增加,船型也日益加大,原有的碼頭及水深日漸不敷使用,而且,
基隆漁港附近的腹地狹窄,已無法再擴建發展,又經常有外籍漁船寄籍,尤其遇
到颱風的時候,附近未築港地區的漁船,也都需要到基隆漁港躲避風浪,致使颱
風時期的基隆漁港常有超過一千四百艘的漁船停泊,造成基隆漁港容量超越負荷
的使用,引起漁船管理上的許多困難,常侵佔到商港部份的船蓆,直接影響到基
隆商港的營運,漁船互撞及其它糾紛也時常發生。
    為解決基隆漁港泊地不足及配合基隆整體漁業發展的需求,覓地另行闢建漁
港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必要徒徑。而八斗子位於基隆漁港東方約二公里,地勢三面
環山,西北面朝海,水域面積達三十萬平方公尺,港區水深達二十公尺,淺處亦
有三、四公尺,為優良的天然港灣,具有築港的優越條件。
    八斗子漁港的興建擬議,早在一九六七年漁業局就曾邀集有關單位商討,以
興建八斗子港無論在商、漁港及本省經建發展上,都很迫切需要,後經省府指示
,由漁業局就工程難易、經費多少及配合實際需要,擬具三個建港計劃構想:
甲案:商、漁兼用港計劃。
乙案:大型專用漁港計劃。
丙案:小型漁港計劃。
    最後,由省府核定照乙案辦理。經漁業局、基隆港務局及基隆市政府共同負
擔經費二三三萬元,實施規劃設計,規劃內容包括:海上、陸上地形測量、港岸
佈置規劃、水工模型試驗、地質鑽探、詳細測量及設計等項目,自一九七一年七
月開始辦理,一九七二年八月完成。

興建八斗子漁港的原因
    當時,正值台灣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時期,基隆港也正在發展貨櫃碼頭,然
而,卻因空間有限而受到相當的限制,因此,增建八斗子專用漁港勢必可以疏解
基隆漁港的擁擠現況,如果基隆漁港可以將部份或全部的漁船轉移到八斗子漁港
,則基隆商港可以擴大,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助於國家體
的經濟建設。
    同年,經過省漁業局於研擬八斗子漁港闢建計劃,於一九七四年九月提省府
委員會議通過,並報請行政院核定。
    在一九七四年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在巡視基隆市時,指示要籌建八斗子
專用漁港,以解決基隆港軍、商、漁港共用的擁擠情形。
    八斗子漁港為第一等的漁港,在規劃上也是北部最大的漁港,從一九七五年
九月開始興建,直到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工程竣工,一九八○年七月才正式對外開
放。後來又有許多增建的工程。
  *******************************
    當時興建八斗子漁港的原因,一說是要紓解當時正濱漁港(基隆港內的漁用
碼頭)漁船容量過多,港區卻太小的困窘,尤其夏天颱風來之前,附近的漁船經
常蜂湧而至,躲避風浪,不夠停泊的船隻甚至停到基隆港內十四號軍用碼頭或忠
一路內港附近,而八斗子海灣的水域寬廣,調和溪沖下來的泥沙不多,興建專用
漁港的條件良好,所以才決定興建八斗子專用漁港;另一說則是八斗子海灣寬廣
,興建八斗子專用漁港後,準備將正濱漁港的停泊船隻整個遷移過來,以擴大基
隆港商港可以使用的範圍,增加發展的空間,後來,聽說涉及許多複雜的糾葛,
才未能將正濱漁港併入八斗子漁港。

工程概要
(一)第一期工程
    本期工程於一九七五年九月開工,由行政院輔導會榮工處承辦,於一九七九
年七月完工,後經各機關協助,將供油、供水、供冰及供等,必要設施,在一年
內陸續完成後,於一九八○年六月一日,移交基隆市政府接管,成立八斗子漁港
管理所,負責管理維護,並於一九八○年七月一日正式開放啟用。
    第一期主要工程內容包括:
1.防波堤:950公尺。其中,東防波堤300公尺(包括沈箱七座),西防波堤435
           公尺(包括沈箱一座),西內防波堤215公尺(包括沈箱二座)。
2.碼頭:總共1,735.6公尺。
         其中,六公尺水深碼頭355公尺,四公尺水深碼頭1,380.6公尺。
3.填築港區新生地:1.31公頃。共中,除去港區道路等公共設施用地外,可供
                   出售,供漁業有關製冰、冷凍、漁具、機械、修造船廠等
                   建廠用地約有7.5874公頃(合22,952坪)。
4.圍築港區水域面積:19.5公頃。其中,內泊地面積15.97公頃,可停泊漁船數
                     以二十噸級計算,約一千二百艘。
5.公共設施:包括港區道路、停車場、 漁市場、御魚場、港區給水、排水、路
             燈及燈塔等工程,以上各項工程共支用工程費新台幣伍億伍仟零
             八十九萬八仟七佰十二元,其經費來源係由中央補助二億元,台
             灣省基隆區漁會配合一千六百萬元,餘由省府港灣建設基金項下
             支付。

(二)第二期工程
    在八斗子漁港第一期工程港區,緊臨西側海岸向外海築設外廓防波堤,圍築
停船泊地,於一九八○年十二月動工,全部工程於一九八八年六月施工完成。
    工程主要內容包括:
1.東內防波堤七十公尺。
2.西海堤三三五公尺
3.西防波堤兼碼頭三三二.三公尺。
4.西內防波堤兼碼頭一四○公尺。
5.碼頭六八○公尺。
6.東外廓防波堤二四九公尺。
7.西外廓防波堤一○二.五○公尺。
8.突堤碼頭一二○公尺。
9.開闢泊地十一.○一公頃。
10.港區道路給、排水、燈塔等工程。
11.漁市場四八八坪,停車場一○五○坪。
    本期工程完成後,可得港區面積三四.一三公頃,其中陸地面積十三.一二公
頃,除保留公共設施用地外,可供出售漁業相關設施之土地面積約五.二八公頃
(合六,○○○坪),水域面積二十一.○一公頃,其中,內泊地一一.○, 公頃
。第二期工程共計編列工程費新台幣十七億三千八百萬元。

公共設施
1.漁船/給水站:一九八○年六月由台灣省基隆區漁會發包興建,於同年底竣工
                啟用,全部經費新台幣三○七萬元,建築面積三十餘坪,設有
                僅存一八○立方公尺淡水之儲水庫,配備十套抽水機,以十支
                三寸口徑之水管,經加壓而抽送到二一○公尺長的專用碼頭,
                供十艘漁船同時加水,每支水管每分鐘可輸送一立方公尺以上
                的淡水,方便漁民加水。
2.漁船加油站:一九八○年二月,由中國石油公司開工興建,同年八月先期完
               成二一○公尺長之專用加油碼頭,設有五處加油栓,每處裝設
               甲、乙種漁船用油各三支油管,同時啟用。其它儲油庫等設施
               ,經次第興建,於一九八一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地面積五千
               餘坪。
3.製冰冷凍廠:這項工程原本由基隆區漁會於一九七九年底完成設計,但因經
               費龐大,無力自行興建,乃於一九八○年六月經呈奉核准轉移
               基隆市政府興建,全部工程費計新台幣七千三百餘萬元(不含
               地價),佔地七百坪,分三層建築,共計一四六○建坪。設有
               冷凍、製冰、加工三大部份,隨時可凍存二,五○○噸的(合一
               二四,○○○箱)魚貨,日產冰塊三十餘噸(合三百磅重之冰塊
               計二四○塊),每日處理急速冷凍三十噸,且設有加工處理場
               各二間,可將水產品加工後銷售。有調節產量、平穩魚價及促
               進外銷之功能。
4.修船廠:於一九八○年五月,由基隆區漁會發包興建,同年底完成第一期工
           程,復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繼續興建第二期工程,一九八二年九月
           竣工。目前全部工程設有大小曳船道共四條,台車十三台,廠房一
           棟,並繼續增設機房、捲揚機、吊桿等設備,工程費共計新台幣二
           千八百萬元,全部佔地三千六百坪(含水陸部份),並於一九八四
           年初開始籌備經營,於一九八五年七月正式營運,上架收費標準僅
           及民營業者的百分之八十。
5.魚市場:於一九七九年由台灣省漁業局負責興建完成,全部佔地七千坪,分
           別興建漁市場底層一千坪,卸魚場二千三百坪,卸魚停車場三千七
           百坪,卸魚碼頭全長六七○公尺,且設有辦公室、拍賣場及機械化
           作業之卸魚設備。
6.魚貨拍賣場及漁業辦公大樓:基隆區漁會為配合八斗子漁港全面啟用,羅集
                             基隆市沿、近海魚貨進場銷售拍賣,藉以提高
                             魚價,提升漁民收益,及方便漁民就近辦理各
                             項有關的行政手續,特在第一期建港完成之西
                             岸碼頭附近,租用省有公共設施魚市場用地計
                             四,七三八平方公尺(每年租金約一八○萬元)
                             ,興建魚貨拍賣場及漁業辦公大樓一棟,建築
                             面積四層共計三千二百坪(每層約七一二坪,
                             地下室三五二坪),於一九八七年六月發包施
                             工,總工程費一億一千八百餘萬元(含工程管
                             理費在內),其中,由中央補助二千八百萬元
                             ,省政府補肋二百萬元,其餘款項由基隆區漁
                             會自行籌措。建物依帶狀地形規劃分建A、B兩
                             棟,中間相隔十六公尺,二樓以上以走廊連接
                             ,以便通行。地下室作為防空避難所、變電所
                             及停車場等用途,一樓為沿近海魚貨拍賣場,
                             二、三樓為辦公室及漁民休閒用,四樓為議事
                             會場及漁民活動中心。建築物與碼頭相界處,
                             設排水溝渠集兩側污水於中央陰井,以打碎機
                             絞碎棄渣,然後污水抽到樓頂污水池處理濾清
                             後回流海中,以維漁市場環境衛生,這項工程
                             於一九八九年底全部完工啟用。

7.鮮魚加工廠:基隆區漁會鑑於八斗子漁港四週,設有許多零星小型煮魚加工
               廠,因其設備簡陋,嚴重影響瞻觀及衛生,為配合政府整建計
               劃,基隆區漁會於一九七九年底,選定漁港南岸排洪道附近,
               完成這項工程設計,全部工程佔地三一四坪,擬建造四層樓含
               地下室,共計六七七坪,並附設污水處理場,經費共需新台幣
               三千三百萬元,由於經費龐大,基隆區漁會無力自建,乃於一
               九八○年六月間,呈奉核准轉由基隆市政府辦理,

等級
    目前,台灣的船、筏共有三萬多艘,漁港總數共有230個,依據其軟硬體設
備可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類漁港:由農委會管轄,以遠洋漁撈為主,泊地、冰庫、船廠等公共設施的
            規模完善。八斗子漁港即是屬於此類,其它還有基隆市的正濱漁港
            、台南安平漁港、高雄的興達漁港、前鎮漁港等共五個漁港。
第二類漁港:由省漁業局管轄,以近、沿海漁業為主,面積和規模和第一級漁港
            差不多,有宜蘭南方澳、新竹的新竹漁港、台中的梧棲漁港、屏東
            的東港鹽浦漁港、澎湖的馬公漁港等。
第三類漁港:由各縣市政府管轄,多半從事沿岸漁業,通常附設有漁會辦事處。
第四類漁港:由各縣市政府管理,多半位在偏遠地區,只能停泊小型船隻或膠筏
            ,方便當地漁民進出。

設備
    在八斗子漁港的東北方為一伸入海中的三叉防波堤,往南則和另一個防波堤
構成小艇碼頭;往東南邊則是加水站和加油碼頭,目前加水一次三百元,加油則
有分重油和輕油;再往南有一防波堤,為漁船的泊地,再過去則是補給碼頭,也
有小型漁船在此處御魚貨;西南邊則是加冰碼頭,後面有製冰廠,小型漁船出港
前常要到這裡加冰,現在一支冰一百四十元,由冰庫拖出後,裝在    上,吊至
高架上,由碎冰機碎裂成碎冰後,再由輸送管送到漁船的冷藏庫內;往西北有一
防波堤,為漁船泊地;往西北岸邊則是基隆區漁會所在地,也是漁船的泊地;再
往西北則是漁船的御貨碼頭和漁市場,碧砂漁市在一九九八年四月未開張之前,
在這裡稍外面即有一生鮮漁市的形成;再過去岸邊有漁業電台;再往北的防波堤
最前端則是漁船進出的檢查站,西北面則有修造船廠。

油庫
    八斗子建港後,中油就在九斗子處挖山整地建油庫,最多時曾達十一個
,土地使用也由三千多坪、六千多坪擴增至九千多坪,但中油因違法使用土
地,後來油庫才拆掉三個最大的,目前還有五、六個。

貨櫃屋事件
    在八斗子新建的漁港啟用不久之後,本地有五、六個漁民鑑於漁船上的網具
設備繁多,無處可放,每人就各買了一個鐵皮貨櫃放在岸邊,用以放置網具,沒
想到,過沒幾天,基隆市政府設局就來貼封條,準備全部吊走丟掉,再對這些漁
民罰金,一個貨櫃六、七萬元,對當時的漁民而言,已是一個負擔,又要罰款,
漁民自是苦不堪言,當時的想法只不過想要有一個放網具的地方,卻碰到這麼大
的麻煩。
    後來,他們找杜天賜幫處理這件事,杜天賜則對那些官員說,西部的漁港都
有建漁務倉庫,提供漁民放置網具等物品,否則,漁船上的網具那麼多,哪有辦
法每次出海作業完回航之後,都運回家中存放呢?於是,就去看最近的野柳漁港
,也有漁務倉庫,在看過別的漁港的狀況下,建設局的官員們才體驗到漁民面臨
的問題,於是,最後協議,放貨櫃的漁民要寫一張借用書,等以後政府找到土地
,建好漁務碼頭,漁民們再歸還放置貨櫃的地方,終於使漁民暫時解決網具存放
的問題。

對八斗子漁民的影響
    據本地的漁民表示,八斗子還未築港之刪,這個海灣一年的漁獲可達數千萬
,沿海的海洋生物就像八斗子居民的大冰箱一般,可供給八斗子居民方便取用的
海洋資源,當時,八斗子的漁船雖然規模都較小,但生活普遍過得還算不錯。八
斗子築港後,海灣的生物資源消失了,由於沿岸海洋生態環境的污染,八斗子的
漁民需要貸款建造更大艘的漁船,跑更遠的地方捕魚,才能養家活口,就使生活
更形艱辛了。
    而且,在漁船數量增加,捕漁的漁具設備進步的情況下,競爭激烈,過魚的
情況屢屢使海洋有限的生物資源受到過渡的破壞,也導致漁業日漸走下坡。


(3)碧砂漁港
源起
    碧砂漁港為八斗子漁港的二期工程,然而,可能受到地形的影響,蔽風的效
果並不好,尤其颱風來襲時,更是明顯,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的時候,曾將港
中的一艘漁船推到岸上的馬路邊。近年來,碧砂漁港已朝向觀光遊憩的休閒漁港
方向發展了。

碧砂魚貨直銷中心
    位在碧砂漁港內的碧砂魚貨直銷中心,於一九九八年四月開幕,裡面分
生鮮及熟食兩個部份的販售區,由基隆區漁會管理。


(4)長潭里漁港
    長潭里漁港在八斗子半島的東南側,原為八斗子還是海島時,隔開八斗子島
與台灣本島海溝的一部份,一九三七年建北部火力發電廠後,填築掉海溝的三分
之二,剩約三分之一形成長潭里漁港的泊地。
    一九五八年興建南北防波堤一百四十一公尺,一九六二年修建護岸一百七十
六公尺,一九六七、六九年整修護岸及航道炸挖,一九七四、七五年,北防波堤
加高工程三十九公尺與航道炸挖三十公尺,總工程費為三億八千○七十三萬元。
    長潭里漁港的碼頭長度有334公尺,泊地7056平方公尺,拖船道二道。
    長潭里漁港的船隻噸位為八十噸以下,因有平浪橋高的限制,颱風來時,船
隻則到八斗子漁港或基隆港避風


(5)望海巷漁港
    望海巷漁港位於長潭里的東側,是利用海邊岩礁縫隙及陸地間,以炸挖的方
式形成的漁港泊地,外加防波堤,以阻隔風浪。
    望海巷漁港於一九六二年修建北防波堤九十二公尺,一九六五、六六年新建
碼頭及曳船道,浚挖泊地,修建南防波堤一百六十四公尺,一九七二年起再浚渫
泊地至負二點五公尺,一九七五年擴建碼頭五十公尺,護岸四十八公尺,炸泊地
及建防波堤二十公尺,總工程費二百○八萬三千元。一九八一年,另建北防波堤
一百六十公尺及碼頭。
    望海巷漁港的碼頭長度有240公尺,泊地有7405平方公尺,拖船道二道。


(6)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場
    一九七三年,基隆市政府為解決市內垃圾及污水處理的問題,同時依當
時的廢棄物填海造陸的辦法,就選擇了八斗子半島東北邊的咾咕蒼附近,作
為垃圾處理場及水肥處理廠的用地,同時於一九七七年底完成防波堤、引道
橋樑、垃圾場及水肥廠設施的興建。
    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廠使用後,造成長潭里及八斗子居民很大的困擾,尤
其,八斗子半島東北角的沿岸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為許多珍貴的魚類及海藻
的生長棲息地,垃圾場的設置,造成海岸生態環境的巨大衝擊,實在非常不
當。同時,往來的垃圾車及水肥車對長潭尾居民居家生活衛生的及整體生活
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嚴重。
    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廠的設置對漁業方面的影響,則使八斗子半島東北角
沿岸的採集及捕撈活動受影響,平浪橋造得太低,過去也使漁船在進出長潭
里漁港時,船頂常會撞到橋底,造成漁船的破損。
    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廠所衍生的環境問題,也曾影響到隔著山嶺的七斗山
上忘憂谷的遊憩品質,蒼蠅和惡臭常會擴散到忘憂谷。
    垃圾場對在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除了造成海岸附近生物棲地和
種類的改變外,在陸地上也曾吸引一些海鳥到此覓食,影響在地自然生態環
境的改變。
    到一九九二年時,垃圾場及水肥處理廠終於到了使用年限而停止使用,
同時也解除了八斗子居民長期環境破壞的夢靨,但是,垃圾填海造陸及海堤
造成八斗子半島東北邊海岸,許多非常美麗海岸奇岩怪石的消失,則是再也
無法挽回的一件憾事。


3.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
    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成立於一九八八年五月,成立後即進行
抗議中油油庫佔地、台電復廠及垃圾場使用的三個事件,並要求基隆市政府
於一九九一年年底以前要全部解決。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曾發出陳情書給經
濟部,副本收受者為行政院環保署、立法委員張堅華、黃澤青、尤清、黃煌
雄、吳梓、省議員周滄淵、林水木、省政府環保處、環保聯盟、綠色和平工
作室、新環境基金會、人間雜誌社。主旨為拯救基隆市八斗子地區一萬五千
多居民生命財產之安全,確保我居家環境之潔靜及配合教育部擬在本地興建
海洋博物館,體察民意趨向,敬請鈞部勒令台灣電力公司近日內明確宣布,
不在八斗子北部火力發電廠舊址恢復火力發電廠之興建。說明文字有六頁,
陳情人為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全體委員暨全體住戶戶長共一千六
百餘戶的蓋章連署。另有形式相同,對台灣電力公司的抗議書。
    還有對經濟部的陳請書,主旨為中油公司建造基隆市八斗子漁港加油站
,藐視中央法令,公然在住宅區侵佔、蠶食漁民住地,漁港、碼頭用地,擅
權濫建為油庫,築有十一座大型儲油槽,儲油容量八萬公秉,嚴重威脅公共
安全,對即將興建的海洋博物館,亦是潛在危害,民謹具文陳情,鈞部,依
法令該公司在民國八十年前拆遷油庫,以策安全,保障當地二千五百多戶,
一萬五千多居民之住家免恐懼之虞,並請接本陳情書後兩個月內答覆,則全
體居民感恩永誌。說明文字有三頁,陳情人為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
會全體委員暨全體住戶戶長共一千六百餘戶的蓋章連署。另有形式相同,對
台灣電力公司的抗議書。
    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的會長為杜阿飛,總幹事為杜天賜,王
拓為顧問。杜天賜、杜阿飛及杜世漢為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會的鐵三角


4.未來的展望
□海洋科技博物館
源起
    台灣北部漁業的進步,從日治時期就以基隆漁港為中心,不斷向外擴散
發展,尤其一些相關的海洋及漁業研究機構,如水產試驗所、水產學校、海
洋大學等,都聚集在基隆;往東北角延伸,則為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為台灣
北部海岸著名的風景區。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籌備,承接這種區域漁業研究的
發展和連接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的海岸教育、觀光的功能,一方面將成為水產
科技的專業單位,一方面又要兼具發展海洋教育及休憩的角色。

方向
    海洋科技博物館除了漁業及海洋生物的研究外,為了和海洋生物博物館
有所區隔,海洋科技博物館還要發展與海洋相關物理、化學方面的研究,包
括能源運用等。

用地及範圍
    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用地主要有兩個部份:一為由於購買台電北部火力發
電廠的用地需十億元,所以,教育部海洋科技博物館以每年三千萬元的租金
承租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廠址及宿舍區,作為未來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展示區
及研究推廣區的用地;一是基隆市政府將原來的垃圾掩埋場、水肥處理場及
望海巷一○三路的公車總站變更為社教用地,這些地方共有二十六公傾,已
撥交教育部作興建海洋科技博物館之用。另有有十七.五八公頃的八斗子濱
海公園用地,也屬於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範圍。

交通
    進入海洋科技博物館的規劃路線,有公路、海路及鐵路三種交通方式,
公路由北寧路(濱海公路)及調和街進入;海路未來設計由基隆港、和平島
、碧砂漁港到八斗子漁港上岸,再直接進入主題館;鐵路則由瑞芳沿深澳支
線直接進入,甚至可發展出由台北以火車用鐵路直接到瑞芳、八斗子的運輸
方式。

工作計劃
    隸屬於教育部的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成立,
目前已完成的規劃工作有:
1.整體計劃。
2.主題館利用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結構可行性評估。
3.基地颱風暴潮淹水預測。
4.東北季風期八斗子之局部氣象及近岸海域之海象調查。
5.八斗子附近海域水文、水質調查。

    同時正在進行:
1.開發計劃環境影響評估。
2.基地測量與鑑界。

展望
    計劃展開的預期時間為:
1.原垃圾掩埋場及水肥處理場的整地與復育,從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
2.研究蒐藏品展示館開放時間,在2000年6月。
3.水族養殖站開放時間,於2000年6月。
4.海岸復育及親水空間開放期,為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
5.主題展示區施工,從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
6.主題展示區試車,為2004年1月至2004年7月。
7.主題展示區開放時間,為2004年8月。


 


七.生活文化篇

1.八斗仔聚落的發展歷程
    台灣在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初葉時,原為海盜在東北亞海上活動的武裝據點
,歐洲的海上強權在這時也正往亞洲東南亞地區擴張,尋求建立殖民地及貿易區
的機會,在荷蘭人、西班牙人佔領台灣的同時,漢人就從台灣中部的鹿港登陸,
開發了彰化平原,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從鹿耳門攻佔台灣後,對台灣南部全面開發
,中北部也有漢人移民陸續進入。
    八斗子在一七七○年(清乾隆中葉)以前,可能只有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散
村分布。

□清領時期
清廷的階段性移民政策
    清廷一六八三年領有台灣之後,並不鼓勵漢人移民到台灣,而用不准攜
帶家眷、要從正口登陸等規定來限制移民的人數,另一方面,當時的簡陋船
舶要渡過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對安土重遷的漢人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然而,從沿海各地小港口偷渡的人仍很多。
    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福建漳州人移民從八里坌越淡淡水河,經過
北部海岸到達基隆牛稠港及虎子山邊,蓋草屋而居,以漁撈及作生意維生。
    到了一七三二年,清廷才開始允許移民攜眷到台灣,以致於移民人數大
增,台灣北部平原也在乾隆年間大致開發。
    一七六○年,清廷取消移民限制,台灣各地的移民激增,八斗子的漢人
移民也是在這一波取消移民限制後,來到台灣的。

八斗子最早的聚落推測
    來自福建泉州同安的杜氏五兄弟,先到基隆,再輾轉找尋落腳的地點,
而到達八斗子島的東側後,在那裡建了幾間草厝,同時利用這裡沿海豐富的
漁類資源維生,再用捕到的魚獲和對岸換番的平埔族原住民交換食物,這時
的聚落分布,推測除了杜氏五兄弟的幾間草厝外,平埔族原住民可能在換番
和七斗子都有散村或小聚落的存在,八斗子是否已有人住,並不清楚。

漢人聚落的成型與平埔族聚落的消失
    杜氏五兄弟蓋的草厝在火災被燒掉後,他們就移居到八斗子島西偏北的
八斗子,據杜氏族人說,當時的七斗子還有平埔族原住民。照推測,當時的
八斗子、七斗子都在七斗山及八斗山的西側,在冬天為屏蔽強烈東北季風的
好地方,如果沒人住或土地不屬於別人的,杜氏族人考慮適合居住的地理環
境時,應該一開始就選擇八斗子或七斗子才對。可見,當時這兩地一定有人
居住或活動。
    後來,杜氏五兄弟在八斗子建五條厝,同時又回福建泉州同安的故鄉帶
了一些親戚過來,再加上姻親關係的擴張,人口漸增,就慢慢形成小聚落的
型態,在咸豐、同治年間(一八五○─一八七四年),八斗子約有十六戶人
家,七斗子的狀況則不清楚。沿海岸一帶有極少數的散村。
    這個階段的聚落性質,為同姓家族依恃漁撈產業的小漁村聚落。
    而平埔族人的聚落或散村到底如何演變,是被漢人的聚落同化,還是往
南邊內陸或東邊海岸遷徙,並不清楚。
    這個時期,因地理空間受制於山勢逼近海岸、缺乏較大的空間,聚落面
積也受到基本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而且,缺乏耕地,只能單純的依恃海洋
資源,然而,當時漁船的規模及設備都很簡陋,冬季無法出海作業,頂多只
能在七斗山或後面的山上種蕃薯、蔬菜等農作物,對外的陸路交通不便,經
濟活動受限,聚落人口的發展也很緩慢。

臨時性的煤礦聚落
    一八五○年代,在台灣北部基隆沿海一帶興起的煤礦開採,在八斗仔南邊的
山上,土地公坑及竹篙厝等煤礦坑的開採,也形成了一些分散的礦工寮。這時,
有沒有因礦業經濟活動產生的小聚落並不清楚。
    一八七○年代,清廷開放煤禁,八斗子南邊山上的一些私採煤礦乃化暗為明
,可正式挖掘。
    一八七六年,在八斗子設立第一口官煤,所需煤工人力約達一千人左右
,這個時期,因煤礦開採所需的人力需求,勢必形成以礦工寮為主的礦業聚
落,然而,礦工只是依附煤礦坑開採的流動勞動力,來自很多地方,甚至是
從中國大陸來的,並不定著於這裡的土地,這種聚落的性質只是臨時性、過
渡性的礦業聚落。這個時期的礦業聚落人口是否有因煤礦的開採而在這裡附
近落地生根,定居下來的,並不清楚。
    從布里基於一八七六年一篇遊記的描述,可大略知道,牛稠嶺腳已有散村存
在,八斗子、七斗子為小漁村聚落,煤礦坑附近則有礦工寮,還有一些賣茶水等
的簡易商業活動。
    從一八九四年的行政區劃可以看出,當時已有七斗仔庄、八斗仔庄及砂仔園
庄三個行政單位了。砂仔園的山上並不適合大面積的農墾,所依賴的是礦坑開採
形成較大規模的暫時性礦業聚落及衍生出的少數商業人口,官煤於一八九一年停
採後,可能有少數人定居在砂仔園謀求發展。

八斗子地區聚落的發展與限制
    從族群關係的角度看,漢人和平埔族原住民應存在著一段互動與融和的
經驗,可惜,可能由於漢人以自己文化為中心的強烈價值觀,使這段不同文
化接觸的歷史經驗,並沒有藉口傳或其它方式而留下來,甚至連一水之隔的
換番平埔族原住民消失時,到底跑到哪裡去都不知道。漢人移民的進駐,造
成平埔族小聚落或散村的解組、被同化或融和,該是八斗子從一七七○年到
一八七○年間的聚落變遷的歷程。
    從漢人移民間的視角看,在台灣北部海岸的漢人聚落,從石門一直到三
貂角,除了八斗子到鼻頭一小段有泉州人的聚落分布外,幾全為漳州人的天
下,尤其,基隆街和社寮島都是漳州人匯聚的街肆或大庄頭。所以,在道光
、咸豐年間,漳泉械鬥正列的時候,處於這種強勢族群在旁的形勢下,聚落
的發展也自然受到很多壓制。
    七斗子的杜家,可能在一八七○年以後才從深澳來到七斗子定居。因姻
親關係而進到七斗子和八斗子的人口,在一八六○年代漳泉械鬥的威脅漸次
消弭後,開始增加。
    而在光緒年間,漁業漸漸發展,也需要較多的年輕勞動力,從東北角較
偏遠而交通不便的雙溪、鼻頭等地進來的強健年輕人也慢慢增加。
    這個時期的聚落發展,在長潭溝兩側的長潭尾及北寧路南邊附近,已有
少數住家的形成和擴散了。
    這個時期八斗仔的聚落發展,和在地自然環境所能提供的產業資源多寡直接
相關,也和銷售管道的方便性有關。所以,南邊千人的臨時性礦業聚落可能對八
斗子這時期的漁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距離基隆街還算近也是個魚獲產銷的有
利條件。然而,因漁船、漁具及天候的影響,使漁業的收獲有季節性的限制,而
礦業早期為私採,後來又為官營,加上港口交通運輸季節性的限制,所能發展的
商業空間有限,也影響到這時期八斗子整體聚落擴大發展的可能性。


□日治時期
日治對八斗子聚落的影響
    一八九五年開始日治時期。
    日本為了統治方便、開發資源及建立南進的基地,開始在台灣這塊殖民地上
推行現代化政策,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司法、教育、交通、都市計劃、聚落
及文化等各層面的現代化措施。
    一九○一年時,八斗子為基隆廳基隆堡下的八斗子庄,下面還有八斗子
、七斗子、砂子園、長潭尾、換番及牛稠嶺等小地名,可見,那時在這些地
方已有聚落的分布了。只是,仍以八斗子和七斗子為較大的聚落。
    一九○五年,日人舉辦首次人口普查,八斗子島上的人口有五五七人,
一一九戶。
    日人在治安、初等教育、衛生及公共設施等方面,都有投注力量在整體
環境面上的改造,基隆港的五期築港計劃也使基隆成為台灣外貿的重鎮,連
帶也影響到附近地區的產業價值的提升。八斗子的漁業、礦業,也都有受到
間接的影響。

漁業發展對聚落的影響
    日治時期,台灣的漁業快速發展,北台灣的漁業重鎮則在八斗仔西邊二公里
餘的基隆漁港,日本的漁業移民、琉球漁民、資金及技術都湧進基隆漁港,八斗
仔島雖然距離很近,但由於沒有築港和背後商業街市的支援,漁業始終沒有突破
性的進展,相對於基隆街,聚落的發展也受限於產業和腹地而緩慢成長。
    然而,相較於鼻頭、雙溪等地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發展限制,八斗子可又
居於有利的地位,所以,許多鼻頭的女子都喜歡嫁到八斗子來,因為這裡比
較容易生活。
    日治中期,日人在八斗仔設有兩家鰹魚加工廠(煙仔會社),提供一些
在地的就業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當時發展起來的鰹釣漁業,需要大量的●
仔類的魚作餌料,而八斗子傳統的漁業正是捕捉●仔類的趨光性魚種,在這
種需求刺激供給的狀況下,八斗子的焚寄網漁業也快速發展,由於當時的漁
業靠的是手划槳漁船,夠強健的年輕勞動力才有機會加入八斗子的漁業行列

    有些勞動力慢慢就定居在八斗子,甚至引進親族等,然而,八斗子的聚
落空間有限,在大量漁業人口的分據下,緊密相間的房舍和狹窄的巷道就漸
漸變成八斗子聚落的景觀特色了。
    在長潭尾、換番及牛稠嶺,也有另一批幾個姓氏的人們移居進來,在各
個地方發展。日治時期,長潭尾有十幾戶人家,牛稠嶺腳也有十來戶,林投
溝有五、六戶,砂仔園稍多,調和街後段有兩、三戶人家,主要人口仍集中
在七斗子、八斗子聚落。

臨時的礦業聚落
    南邊的煤礦,日治時期他有持續的開採,同時形成一暫臨時性的礦工寮
,一些逐礦坑而居的礦工也是來來去去的流動著,所以,砂仔園的某些聚落
,在這時期仍保持著強烈的臨時性格。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進駐
    一九三七年,北部火力發電廠在八斗仔設廠後,引進了一些人口,使八斗仔
的聚落人口在北火建廠前後的十餘年間快速增加,到一九四五年時,已有一四五
四人。北火設立後,這裡到八尺門的路也修築成大卡車可以通行的路,帶動對外
的交通發展。北火進駐的同時,又在南邊建立宿舍區,將另一種和八斗子在地聚
落文化截然不同的會社文化的聚落移殖進來,使北火宿舍區的建築形式、空間佈
局及聚落景觀,充滿了東洋味。成為八斗子一個特色的聚落景觀。
    北部火力發電廠設置後的影響,還包括把分隔台灣本島和八斗子島的海
溝填築起三分之二,使砂子園變成連接七斗子、八斗子、草山、長潭尾、換
番及牛稠嶺腳的八斗子中心,這種地理形勢的改變及交通的日益便捷,也註
定了這個地方未來隨產業變遷而發展的潛力了。

八斗子地區聚落的發展變遷
    這個時期的八斗子聚落發展,主要仍然依恃初級產業來持續擴張,聚落
和人口的成長,都和所捕的魚或所挖的煤炭直接相關,兩間鰹魚加工廠的進
入,開啟了八斗子第二級產業的契機,但對聚落發展的影響有限,可能只有
階段性的補肋功能而已。
    日治在台灣北部整體產業和社會環境的發展,有帶動八斗子初級產業發
展的效果,除了北火外,雖然直接對產業發展的變革沒有進來,但漸接的效
益也能促進八斗子聚落的發展。


□國府時期
漁業、煤礦發展期
    在一九七○年代以前,臨時性的煤礦聚落仍持續在草山一帶存在;在一
九八○年代以前,八斗子的小漁村型態也沒有多大改變,只是利用小漁船在
沿、近海捕魚,由於七斗子及八斗子聚落的人口已達飽和,也開始有往外流
動的趨勢,尤其因就學、就業的關係而遷移出去的漸增。當漁村的發展趨緩
,子女的教育程度日增,而本地又無法提供有利的就業機會時,人口的外流
與擴散似是必然的趨勢。

外來人口的移入
    一九五○年代中期,大陳島的居民撤退到台灣來,分散到台灣各地,有
一批人也從基隆乘船往八斗子的方向尋覓落腳的地點,後來,在牛稠嶺腳往
新豐街左側建大陳新村,成為一外來集體湧入形成的小聚落。一九七○年代
,聽說有從和平島來的阿美族原住民到林投溝山上蓋簡陋的木板房子居住。
    大陳島民因戰事失利而遷居此地,阿美族原住民則逐產業(當時和平
島漁業正興盛)而居,在附近尋找落腳處而來。

八斗子築港
    八斗子築港,成為北部最大的第一類漁港後,對聚落空間及漁業發展的
衝擊都很大。首先填築出的海埔新生地,除漁港碼頭的相關設施之用外,在
七斗子及牛稠嶺腳都有漁民住宅等國宅的配置,等於擴大了原本漁村的範圍
,同時,整排的樓房集體住宅也改變了原本七斗子依恃在地自然環境,倚山
而建的疊村風貌,八斗子聚落新生地整排漁寮的興起,也讓原本分散在村內
各處的魚獲加工業集結,成為漁村附加產業的一大特色。
    在牛稠嶺腳,冷凍廠、修造船廠、基隆區漁會及魚獲直銷中心等也陸續
進駐,逐步完作漁業相關產業的空間配置。然而,不幸的是,一九八○年代
中以後,漁業環境的改變,使漁業生產逐步走下坡,使部份投資的公共設施
並沒有預期的效益,也使產業困境而造成聚落發展的調整。

新社區的崛起
    約在一九八○年代,牛稠嶺(新豐街)及調和街的集體住宅社區就開始
發展,尤其,受到八○年代末期股市狂飆、房地產大漲的影響,山坡地的開
發速度一日千里,台灣這個時候的景氣又很好,初期,以八斗子附近的在地
人及從和平島從事漁業、基隆、瑞芳一帶從事礦業的阿美族原住民為主要的
組成人口,以調和街後面的八斗山莊和新豐街的太平洋社區為代表。後來,
因基隆和大台北地區的交通又很方便,在房地產被炒熱之際,很多在基隆甚
至台北上班的人,為買到較便宜的房子,就在這裡的新社區中購屋落腳,像
國泰花城、碧海擎天、海洋世界……也陸續建起,初期的房屋以二層樓為主
,後來,房子就越蓋越高了。
    山海觀則是一九九八年才完工的大型高樓集體住宅社區,它會對八斗子
聚落產業及交通發展造成什麼重大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但對原初以山海為
一體的八斗子大地景觀而言,卻已經造成視覺上很大的衝擊了。
    然而,近年來房地產走下坡,購屋人口也漸減,使新豐街上整片的新住
宅社區遷入的人口有限,相關民生家用等商業街市的發展也有限。

老漁村的沒落
    築港後的新社區發展,吸收了一部份八斗子、七斗子老漁村的人口,而
產權單純的八斗子老房子,也大部份都翻修成新式的樓房,其他有能力的人
也大多搬出去了,有些則隨著子女在外地購屋而遷移出去,加上漁業的衰退
,使八斗子和七斗子漁村聚落面臨新舊雜陳的現況,老房子保留著傳統漁村
古樸的風貌,但卻不符合現代人的住居要求,新房子設備完善、外觀現代化
,然而,在整體聚落景觀上卻較為突兀。這或是是聚落轉型期間的過渡期吧
!一些老房子因產權複雜而存留至今,伴隨著外在大環境及內在產業調整的
力量,八斗子漁村聚落的未來發展還有待觀察。

北部火力發電廠關廠
    北火關廠後,留下一些具有往昔時代意涵的日式房舍及聚落空間的景觀
,正好在一個小山頭及小凹谷,火車深澳支線從山邊經過。目前,從望海巷
延伸過來的一條巷道都有人住,房屋新舊並列,而山頭上的大房子則都己荒
廢無人了。 未來,這裡將是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用地,保留這裡的聚落景觀*
S色,將為八斗子留住一個具歷史時間空間況味的動人場景。

商業街道的成型
    北寧路和八斗街、調和街的交叉口附近為八斗子的中心地帶,過去依恃
初級產業的時期,附近住戶很少,八斗街前段是漁民晒魚網的地方,後又發
展成為市集,有搭棚子,十幾年前才蓋房子;調和街頭的明治家園,原是華
南煤礦的炭埕,一九七○年代中期,才蓋明治家園,明治家園的外來人口較
多,後來,對面也蓋了市場,使這裡除了是八斗子的地理中心外,也成為八
斗子的商業中心了。
    從一九七九年築港完成及濱海公路開通後,商店開始從北寧路與八斗街
、調和街交叉口向兩邊漫延,往西一直延伸到將近新豐街口處;在基隆區漁
會對面也有一些海鮮餐廳;林投溝也因為麥當勞的設立帶動附近商家,成為
北寧路上的一處商業點,在一九九八年四月碧砂魚貨直銷中心成立後,更是
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消費者,使這裡的商機更盛,時常在假日造成塞車的情
形。

未來的展望
    在日治末期,一九四五年時,八斗里的人口為一四五四人。
    在一九四六年時,八斗子地區分為八斗里、砂子里及長潭里;一九五六
年時,因位在北火所在地,長潭里分為光明及長潭二里,所以增為四里;一
九七九年時,長潭和光明二里再合為長潭里;一九八七年,因牛稠嶺腳附近
人口增加,砂子里分出碧砂里,而變成四里;一九九八年,新豐街上的牛稠
嶺人口激增,碧砂里再分出新豐里,這時,八斗子變成五里。
    依據一九九八年四月,基隆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的統計資料:八斗里有
六六一戶,二三八八人;砂子里有一○七一戶,三六六四人;長潭里有二五
三戶,九九一人;碧砂里有六一一戶,二○七四人;新豐里有二二二四戶,
六六○九人。
    我們從八斗子地區里的劃分及人口數的分布,就可以看出,傳統的漁村
老聚落人口成長的萎縮,而原本屬於八斗子偏遠地區用來放牧或耕作的地方
,人口卻激增,使八斗子地區聚落分布的型態,呈現出在地聚落衰退,依附
外來人口住居條件而成長的聚落卻大幅發展的狀況,這也是許多地方曾發生
過的典型現象。
    日前,八斗子在本地就業的人口日趨減少,依附基隆或台北地區的人口
卻日漸增多,這是在地產業萎縮、住居空間卻因房地產業者進入經營而大量
膨脹的現象。
    未來,在八斗子在地產業重組的過程中,佔地廣闊的海洋科技博物館的
興建,當是最大的影響力量;八斗子聚落旁漁村生活館和商店街的規劃,也
都會帶動一些在地產業的再造;碧砂漁港轉換為觀光取向的經營後,勢必也
為八斗子的產業注入另一股活力。
    在房地產熱潮褪去後,八斗子地區各聚落的狀況及消長,住民的在地認
同與寄居性格,也都和這裡未來產業及生活的空間配置有一定的關係。


2.八斗子住屋的變遷
草厝
    八斗子最早的住屋,為杜氏兄弟在舊厝門口蓋的草屋,推測可能就地取
材,利用附近的林木和芒草作材料來建厝的。

咾咕石厝
    杜氏族人遷到八斗子之後,就蓋五條厝,牆壁用咾咕石疊起來,柱子用
砂岩,屋頂最早可能用園仔草,後來才改用瓦片,裡面房間的隔間用材則是
楠仔(樟科楠屬的樹木),材質很硬,牆板有用竿榛作骨架(現仍可看到)
,以泥土填築而成,也有用木板的,泥土或咾咕石的牆都有用石灰黏著物抹
平,再上一層灰。大廳外的紅磚柱應是後來才加蓋的,也不似今日的紅磚,
較薄而窄。
    現在,八斗子仍有一些咾咕石厝存在,有的表面沒有用石灰黏著物抹平
,所以,可以看到一顆顆的咾咕和長方形黃色的砂岩堆疊起來的柱子;有一
些則用海砂加石灰在咾咕石及砂岩柱的表面抹平,再漆上水泥漆。通常,咾
咕石厝都是一層的,但也有少數兩層樓的建築。
    有的房子牆面的咾咕,並不是堆疊起來的,而只是如石子加在水泥般,
一顆顆咾咕加在混有海砂、石灰等填充物中,而形成一堵牆,有的還有開窗
戶,用紅磚或其它磁磚為材料,有的還有一些精巧的裝飾。

板仔厝、草厝
    從現在八斗子聚落老一輩的人口中所得知,日治時期以前,有錢的人才
用咾咕蓋房子,窮人則是住草厝,木頭柱子,牆壁用板仔一塊疊一塊的,還
要塗黑色的柏油,以防止滲水,屋頂則用園仔草(白茅)堆疊綁起,用幾年
會漏水時,就要換新的草。屋頂也有用油毛氈(黑紙)的,破損時修補較方
便,但每年都要刷柏油,以防雨水的滲透。

日式建築
    一九三七年,北部火力發電所建廠後,同時興建宿舍區,這裡的房舍以
日式的建築為主,房屋下方用磚塊水泥墊高半公尺多的高度,為日人考慮台
灣氣候潮濕而發展出的建築方式,上面則用木材作屋身,有用檜木等質料,
屋頂則為灰黑色的魚鱗瓦。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庭院,這些房子則大多建在
山坡上。

紅磚屋
    日治後期,才開始有紅磚屋的出現,不過,也是要有錢人才蓋得起。在
七斗子有一間紅磚屋還用拱型的門面,為這裡較少有仿巴洛克式的建築。紅
磚屋的屋頂多用瓦片,也有用油毛氈的屋頂。
    紅磚屋大約從一九五○年代中期以後才陸續增多,到八斗子要走沿海的
小路,因路太小,車子無法進入,所以,在道路拓寬前,八斗子蓋房子的紅
磚都是用船載過來的。七斗子的路較大,可用車子載運。

鋼筋混凝土房屋
    一九七○年代中期以後,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開始出現,到一九八○年代
,隨著八斗子築港、濱海公路的開通及經濟成長的加速,鋼筋混泥土的房屋
大量進駐八斗子的各處聚落,在老聚落方面,是以個別二至五層的鋼筋混凝
土建築出現,在海埔新生地或新豐街、調和街的集體新住宅社區,就是以統
一的規格進行大面積的建築了,如七斗子海邊的漁民住宅、調和街的八斗山
莊及新豐街的太平洋社區等。

其它
    目前,在八斗子老聚落內產權清楚的房子,大部份已重建新房屋了,另
有一些產權複雜或較貧窮的人家,則仍維持著老房子的現況,經濟能力較好
的多已搬出去了,有些仍持續住在這裡的人就以鐵皮屋、木板屋及其它條補
或加蓋的方式來維續住居的方便,也有廢棄的房屋,使八斗子老聚落內的房
屋型態及景觀較為複雜,屋頂也有用鐵皮、油毛氈、石棉瓦、塑膠等的材料
,加上傳統窄小的巷道和加蓋的漁寮等充份利用的空間型態,使傳統的漁村
聚落更形複雜。這也是八斗子在老聚落轉型過程中呈現的一種聚落景觀現象


3.節慶活動
基隆中元祭的源起及意義
    基隆早期的移民,從八里坌沿著北海岸陸路來的漳州人來得較早,先佔有了
基隆港區附近地方,而較晚來的泉州人則沿著基隆河溯源而上,據有基隆河中游
暖暖及七堵一帶。咸豐初年,全台漳泉械鬥最厲害的時候,暖暖、七堵的泉州人
與基隆港區的漳州人以魴頂(現南榮公墓內)為界,時而因放牧牛羊或耕地糾紛
等小事起械鬥,咸豐三年,漳州人和泉州人在魴頂械鬥,死了一百○八人,後來
,地方的有識之士認為永遠循環的相互報復也不是辦法,就建議先行收埋屍骨,
超渡亡魂,以免冤么作祟,於是合埋於蚵殼港畔,建義民公祠,俗稱老大公廟,
從咸豐五年起,每年七月十五日由十一姓輪流主普,是基隆中元祭由各姓主普的
緣起。

中元祭
    基隆市每年七月的中元祭,規模盛大而名聞全國,早已成為基隆市一年一度
最重要的慶典盛事了。從農曆六月底的豎燈篙、懸掛中元祭的旗幟及燈籠開始,
七月一日開龕門,接著迎斗燈繞境、放水燈遊行、放水燈、在主普壇普施孤魂、
跳鍾馗、交接手爐,直到最後一天的關龕門,中元祭的活動是緊湊、熱鬧而又莊
嚴。

放水燈
    而農歷七月十四日晚間的放水燈遊行,則是整個中元祭期間規模最盛大、群
眾參與最多的活動高潮,各姓氏組成的陣頭在「輸人不輸陣」的傳統社會較勁的
心態下,各姓氏無不花大錢用心去設計花車、藝閣及聘請陣頭來參加市區大遊行
,以求得姓氏的榮耀。
    等到放水燈遊行結束後,各姓氏的水燈就要載到八斗子的望海巷漁港邊,經
過誦經的儀式後,就開始將水燈放入水中,在推往外海的同時,也點燃水燈內的
金紙。
    放水燈的意涵為海上有很多因船難或其它不幸事故死亡者,這些海上孤魂,
在普渡時如果無法上來享用,則會在海上興風作浪,危害在海上活動的人身安全
,所以,用放水燈的方式照路接引海上孤魂到陸地共享普渡,海陸才能靖安。所
以,放水燈的時間才會安排在普渡前一天,農曆十囡日的晚上舉行。
    放水燈的方式各地都不盡相同,台灣南北尤有差異,在基隆是以具血緣關係
的字姓為放放水燈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字姓分別製作一個佈置裝飾華美的大水燈
頭,造型為祠堂的模樣,同時寫有各字姓的標誌。

現場狀況
    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頭大遊行,在基隆市區內的重要市街繞行,因其象徵老大
公一年一度的出巡,所以,各字姓隊伍的陣頭、車輛及人員都相當盛大,繞境的
路線也都是固定的。遊行到信二路義三路口結束解散,各字姓宗親會的水燈頭車
在信七路義二路口集合,所有字姓都到齊後,就出發到八斗子的望海巷準備放水
燈。
    未築港前的基隆,最早放水燈的地點是在基隆港邊,建港後,放水燈的地點
曾有幾次變更,最後,才選定八斗子的望海巷作為一年一度中元普渡放水燈的地
點。
    在望海巷一○三路公車總站附近空地,先擺好香案及供桌,供奉三牲祭品,
各字姓的水燈就排列在旁邊,同時有用青竹挑起、寫著各字姓的燈籠,在水燈旁
晃動。法師及僧眾圍成一個長橢圓形的圓圈,經過一段誦經的程序之後,開始燒
經衣、銀紙及放鞭炮,意即燒紙錢給海上孤魂的儀式。現場紙灰飛揚、炮聲大作
,在這種氣氛下,各字姓的一座座水燈就被抬放入海水中,水燈中放有經衣及銀
紙,下水時同時點燃裡面的燭火,在水中由人將水燈推向外海。
    由於各字姓的人們都相信水燈漂得越遠,他們今年的運氣就會特別好,所以
,無不使勁在不太深的水中推水燈向外,而放水燈的時刻也選在退潮的時候,同
時在海灣內的平坦海濱,都有特別週到的考量。
    然而,每年放水燈的海浪也不盡相同,有時浪大,水燈一推出去就被回來,
有時風平浪靜又放不遠,各種狀況都在考驗著每個字姓水燈施放的順利與否,在
水中控制水燈者的經驗也就格外重畏了,不過,無論如何總是要讓水燈出去的。
    有的水燈在海上很快就燒了起來,有的則是漂流很遠之後才慢慢燃燒,多半
在水中來回擺盪間燒起來,而各字姓的人們又相信,水燈燒得越旺,則代表他們
今年的運道也會很旺。也難怪放水燈的儀式被重視的程度了。

放水燈的觀光化現象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晚間十點左右,大批的人潮就開始從基隆市區湧入八斗
子的望海巷,這時,在北寧路頭、調和街往基隆及瑞芳的分叉路口和深澳要到望
海巷的路口,都有交通管制,在北寧路與調和街、八斗街交叉口附近的街道都停
滿了車,而且人聲鼎沸,一波波的人潮不斷由這裡朝望海巷步行而去。
    不過,最有趣的莫過於在平浪橋前後延伸很長的各式小吃、遊戲及拍賣等臨
時攤販的市集,吸引著一波波前往看水燈或回程的人們進去消費,這也是台灣各
地大小祭典廟會舉行時常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
    來看水燈的人基隆人和外地人兼而有之,也有一些外籍人士看放水燈,其中
,有一部份是特地來搶鏡頭的攝影愛好者或影像工作者,有的甚至年年都來。參
觀的人們,只是來看熱鬧和好奇放水燈的氣氛儀式者,應不在少數,能融入儀式
背後深遠的傳統文化意義者,就外來觀光客的成份來看,實屬稀薄。本地人看放
水燈者,有些是例行公事般的行為,其他則不甚清楚。

端午節
    在日治時期的八斗子,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時,有划龍船競賽,為一甲(八
斗子)和二甲(七斗子)相互在海上作划龍船比賽。八斗子這裡划龍船的特色為
站著划,和一般在河流中坐著划的不太相同。
    當時,划龍船比賽的航道為從社寮島的龜頭開始,到八斗子和七斗子分界的
鼻仔頭為終點,終點用大竹竿上插紅白旗幟以為識別,以四躺來決勝負,左邊及
右邊的航道各兩躺船。
    每艘龍船都有十四名選手,打鑼手一名,掌尾拔一名,六對十二名則為划漿
人員。
    龍船則為平底船,前方有一木刻的龍頭,船尾沒有固定的舵,而是用Y型分
叉的木棍插在船尾,再用繩子綁緊固定,以活動的漿來控制,代替尾舵,以消除
固定舵在水中產生的阻力。端午節前,龍船都要加以油漆美化,同時船底也要整
平後塗上牛油,以減少龍船在水中行駛時的磨擦力。
    龍船競賽的勝負,取決於所有成員相互配合緊密無間的合作,左右划漿的力
量要平均,掌尾拔也要控制好方向,打鑼手則肩負導和鼓舞士氣的雙重責任。在
日治時期的龍船競賽,七斗子和八斗子的人都非常重視一年一度的比賽勝敗,全
村所有人也都將精力與情緒投注在端午節龍船競賽的成敗上,也曾經導致兩村居
民在許多場合的敵對狀況。


4.俚諺俗語
戰風戰湧
    形容漁民在海上討生活,必須和風及海浪搏鬥,就好像和風浪在作戰一
樣,要戰勝風浪才有飯吃。

賺半冬、吃一年
    八斗子過去的傳統漁業為焚寄網,主要的捕魚季節在夏季,加上冬天東
北季風強烈,以前的舢舨船隻又小、又沒有動力,靠手划無法扺擋大風浪,
所以,以前都是討半年的海,就要靠著這些魚獲吃一年了。

山未變、海先變
    指有大的自然變異時,海會先有訊號傳來,如地震或氣候上的變化等。

強山不強海
    海的變化太大了,所以無法以人力強加操控,山則較穩定,人較可以利
用控制。

腳骨公、手骨王
    在八斗子傳統漁撈的時代,因用手划漿,所以需要很好的體格,在那個
八斗子漁業正在發展,當時社會勞力又過剩的情況下,船主才會採用作海腳
(船員),那時被用作海腳是一件光榮的事,所以,海腳時常手和腳都一個
比一個粗,才會有「腳骨公、手骨王」這句形容手粗腳粗、代表很有力量的
俗語出現。

不敢回頭想妻兒
    在狂風巨浪的海上討生活時,面對著茫茫大海,不知自己下一步的命運
將會如何時,也不敢想妻兒及家庭的溫暖了。

有風駛風,沒風駛台公
    台公指船長。有風的時候靠風,沒風時就要靠船長想辦法了,意指船長
最行,沒風船無法動,當然要靠船長了。

跑馬行船三分命
    在陸上騎馬和在海上行船都不太安全,所以,要生存的機會只有三分而
已。

脹未肥、餓未死
    日治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台灣實施食物配給制度,當時的人
多作粗活,食量又大,時常吃不夠飽,但是又不會挨餓,所以才產生了這句
自我嘲諷的俗語。

五月沒乾土,六月火燒埔
    五月的雨下得很多時,六月將會很熱,使草埔仔都像燒起來一樣炙熱。

打虎捉賊親兄弟
    意指只有親兄弟才能密切合作,共同對付強大的敵人。

三貂吳、水尾許、八斗仔杜
    說明過去基隆幾個有名的同姓村落,如三貂的吳姓、金包里水尾的許姓
及八斗子的杜姓。

捉小管沒技術,洒小管才有技術
    指現在的漁船捉小管,只要電燈大就贏,沒什麼技術;煮小管則要有技術,
用大火煮六分鐘,浮上就好。

鴨母蛋扣牛車
    即不自量力的意思。鴨蛋是軟的,牛車是硬的,相碰當然鴨蛋會破。八
斗里長對抗中油時,很多人都說他們是「鴨母蛋扣牛車」。


5.地方傳說
小豬不見了
    從福建同安來的杜氏五兄弟,移民到八斗子島的東南側之後,男的每日出海
捕魚,女的就在家裡種菜養豬、打理家務。以前養豬沒有豬稠(舍),當時有一
隻母豬和六隻小豬,每天,母豬就帶著六隻小豬四處找東西吃,回來後杜氏族人
才餵一些剩飯剩菜或蕃薯葉剁細煮成的豬菜。
    有一天,母豬帶小豬出去,回來之後只剩下五隻小豬,少了一隻。第二天,
母豬帶小豬回來時,只剩四隻小豬。第三天,母豬回來時又少了一隻小豬,只剩
下三隻小豬。養豬的婦女們發現小豬一天天的變少,想要去找尋失蹤的小豬,可
是,一直找都沒找到,連小豬的屍體都沒看到,小豬仍然持續每天失蹤一隻,終
於只剩下母豬回來而已。
    隔天,母豬出去討食尚未回來之間,突然聽見母豬嘰嘰叫的驚恐呼叫聲,家
裡的人循著聲音發出的方向找尋,在母豬回家的路上,看到母豬背上背著一隻大
石居仔(章魚),母豬的背上被咬了一個碗大的傷口,血流滿身,這隻石居仔有
三十幾斤重,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豬每天帶著小豬到海邊潮間帶找海藻、
海豬菜吃時,六隻小豬都是被這隻躲在海岸旁海水下的大石居仔吃掉的。

漳泉拼
    清咸豐年間,正值台灣北部漳泉械鬥最激烈的時期。
    這時的八斗子島,住著十多戶從福建泉州來的居民,過著捕魚維生、與世無
爭的日子。
    當時,北海岸從石門、金山、萬里一直到基隆,都是漳州人分布的地區,基
隆街是人口最多的街市,社寮島(和平島)一帶聚落的人口也不少,再往東就是
屬於泉州人的八斗子島聚落了。
    在那個漳泉拼最盛行的時代氛圍裡,處在和漳人仳鄰而居,且又在人數上居
於極端弱勢的狀況下,八斗子的泉人是很容易被當成族群衝突中洩恨的犧牲品的
。就在這個時期,社寮的漳人要消滅八斗子泉人的消息就傳到了八斗子泉人的耳
朵裡,引來了巨大的驚恐與震撼,當時,八斗子聚落中要戰與要走的聲音都有,
主張戰鬥的人為的是維護八斗子人的尊嚴,主張撤走的人則是因寡不敵眾而考慮
到整個聚落的安全,由於社寮漳人師出無名,引起八斗子泉人同仇敵慨的憤怒,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決議,一方面到瑞芳和暖暖向泉人求援,一方面則準備防
禦。
    到瑞芳、暖暖求援的人回來後,說明那裡的泉人因時間急迫,一時無法召集
眾人,就先拿了兩枝矛鎩槍給他帶回來,以增加八斗子泉人的防禦能力,等召集
人手後再前往支援。
    那一夜,八斗子大雨傾盆,一大早,八斗子的泉人就開始佈陣,第一道防線
在八斗子島後的長潭頭,由十幾個人帶著兩技矛鎩槍及竹竿綁菜刀等武器在這裡
守備,第二道防線為沿海岸進入八斗子聚落的鼻仔頭,約二十人守在這裡,在崖
壁上堆積石油和竹把.準備以火燒對付攻擊的漳人,而所有泉人的老弱婦孺都集
合在杜氏家宅的大廳中,許多人叩頭祈求將軍爺的庇佑。
    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之間的長潭溝,在退潮或小潮時有個易堆積砂子的地方
水較淺,人可以涉水而過,然而,由於昨夜的大雨使大坑溝(調和溪)的水勢很
強,沖走了那個較淺處的砂子,使長潭溝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禦線。
    社寮漳人約兩百人從社寮島方向往八斗子一路過來,同時派了三名探子馬先
一步偵查八斗子泉人的動靜,探子馬走到長潭頭附近時,不知有泉人的埋伏,突
然被矛鎩槍發出的兩聲「磅、磅」巨響嚇得跑回漳人的陣營裡。
    這時,來到對面(牛稠嶺腳,即碧砂漁港附近)的兩百個漳人也停了下來,
等探子馬回到陣中不久後,兩百個漳人就往回走,全部回社寮了。
    八斗子的泉人為恐社寮漳人夜襲,眾人經會議後決定,如無法扺抗社寮漳人
,則暫時棄村,等待時機再回來,並將六艘人力手划船分兩艘載石油、竹把守在
長潭頭,四艘則準備見機載老幼婦孺逃生。然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社寮漳人
都沒有來攻,使八斗子的泉人終於鬆了一口氣。
    何以漳人來到對面後,會不進反退呢?根據一個參與消滅八斗子泉人行動的
漳人,在一個多月後才說出了當天的情況,原來兩百人到了對面之後,停下來等
探子馬時,有人發現八斗子山頂及大湖頂旗幡飄揚、人影幢幢,似有很多伏兵藏
在山上,加上探子馬回報時說八斗子的泉人有槍的訊息,使這次行動的領導人,
在不知泉人有多少人、多少槍的情況下,為恐中了埋伏而下令撤退。
    這種現象,在八斗子泉人的看法則認為,是將軍爺顯聖,嚇走了社寮漳人,
才使這場沒有理由的漳泉拼被消弭於無形。

西皮與福祿對抗下的八斗子
    西皮與福祿指的是北管戲曲的兩個派別,北管戲曲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
至1820年),由中國福建的漳、泉二州傳入台灣,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
,簡文登在宜蘭教北管戲曲時,使北管分裂成「西皮」、「福祿」二派。
    西皮信奉田都元帥,以「堂」為名號,使用平劇的胡琴,用蛇皮覆住琴筒,
台語叫吊鬼仔;福祿信奉西秦王爺,以「社」或「郡」為名號,使用的琴為「殼
仔弦」,即將椰子殼切一半作成,台語叫「提琴」  。由於西皮和福祿二派經常
有機會在廟會上互相較勁競爭,也衍生了很多彼此相互對抗的社會問題。
    基隆在咸豐年間,因基隆的漳人和暖暖街的泉人發生過大規模的械鬥後,地
方的有識之士為解決械鬥的問題,就倡議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從宜蘭傳出
的北管戲曲西皮與福祿二派,就慢慢在台灣北部散布開來。
    基隆自天津條約後,於一八六三年開港,私採煤炭者日盛,一八七○年,清
廷開放煤禁,一八七六年於八斗子開第一口採煤直井,一八八七年,劉銘傳築台
北到基隆間的鐵路,一八八八年,設基隆廳,由於基隆在台灣北部具優良港灣及
煤產的條件,發展迅速,人口增多,人民的生活條件也漸好轉,北管子弟戲在傳
入基隆後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環境的形勢而逐漸茁壯起來。
    然而,西皮與福祿因在廟會上拼陣頭時,常拼得過火,而衍生出明爭暗鬥、
壁壘分明的各佔地盤,稍有摩擦或進入對方地盤,即發生打架甚至械鬥的情事。
    當時的基隆街的北管戲曲派別以旭川為界,東邊為西皮,西邊為福祿,然而
,唯獨在八斗子島上的八斗子聚落被視為福祿派,七斗子、砂仔園及長潭尾等則
是西皮派,然而,八斗子聚落的人根本不懂什麼是西皮或福祿,信奉的神明。和
這兩派都不同,卻被誣為福祿,造成八斗子居民日常生活交通上很大的不便,諸
如要到基隆去時,常要結伴攜帶武器而行,駛船到基隆港若經過八尺門水道,被
社寮人發現時,則會被扔石子,所以需繞到社寮島外,經基隆港西岸航行才安全
。這種狀況帶給八斗子居民很大的困擾。
    為求自保,八斗子的人就想要從外面聘請武師來練武自衛,經三貂友人介紹
,請到了綽號叫內葉師的武師吳文瑞,專長是教練一隻咬劍的青頭獅,光排一套
龍門陣就需一百○八人,但八斗子因人數不足,只能組成數十人的小青獅陣,教
八斗子的人練拳舞棍、自衛護身。由於練得有點成積,也曾在基隆大拜拜時受爐
主聘請而有不凡的表現。後來,吳文瑞又請他的同門師兄閹雞煌來幫忙督導。
    日治時期,日人基於治安的理由將各民間遊藝團體都編組管理,西皮與福祿
兩派的對抗和摩擦,在第二次界大戰前最為鼎盛,後來就日趨緩和,也互有切磋
交流的情況出現。

託夢捕魚的故事
    據老一輩的人說,杜氏先人杜掇,年少時非常貧困,人家都叫他乞食掇
仔。有一次,討海時撿到一具水流屍,帶回來後就給他好好安葬,後來,杜
掇在晚上睡覺時常會聽到有人告訴他哪裡有四破,趕快去抓,結果,後來就
因為抓魚抓很多,就變成了八斗子最富有的人家了。

安南勇兵
    光緒年間,有一營河南勇兵駐守在九斗仔,穿的軍服正中央有一圓圈,裡面
有一個「勇」字。當時,那些砲兵在集合點人數時,有時人數不足,常會請八斗
子的村民穿他們的軍服充當人頭,日治時期八斗子的保正杜福來就時常被請去充
當人頭。
    當時,清兵的總指揮部在砂仔園,砲台官為了上班方便,不必走來走去,就
向杜家借宿,杜家讓砲台官住在杜氏五條厝大房後面的房間。
    據本地老一輩的人說,當時安南勇開砲的口令是「安川得拉畢拉」。
(以上四個傳說,取材自杜披雲歐吉尚著的《風雨海上人》)

圓仔湯嶺的故事
    圓仔湯嶺的故事在基隆各地都流傳著不同版本的傳說,在八斗子也有關於它
的傳說。據說,有一個神仙來到了一個山嶺後,就用這山<=>g來搓圓仔,賣圓仔
湯,這位神仙說,要遇到一個孝子才會結束用山土搓圓仔、賣圓仔湯的行為,這
個扮成賣圓仔湯的神仙每逢有人來買圓仔湯,總會問是買給誰的,神仙一心一意
想要遇到一個買湯圓給父母親吃的孝子,無奈,一些來買圓仔湯的人不是買給太
太、丈夫、兒子,就是買給朋友、同事,都沒有買給父母的,於是,神仙只好不
停的搓這山嶺的土來作圓仔湯,最後,終於遇到一個孝子來買圓仔湯給他的父母
,神仙才停止搓這山嶺的土的舉動,這個山嶺後來就被叫作「圓仔湯嶺」。

罪犯煤工
    由於當年台灣的第一口官煤需要大量的挖煤工人,而當時台灣人普遍沒
有控煤礦的經驗,也不習慣進入礦坑工作,在煤工難覓的情況下,據說,當
時遣送了大批中國大陸的罪犯來這裡當煤工,而且,還說只要在這裡控煤,
就可以將功贖罪,清庭的治安官員也不能到這裡來捉犯人。

礦工吃鴉片
    聽說,清朝時的煤礦工人,吃鴉片的人很多,因為吃鴉片或檳榔可以預防傳
染病,所以,在當時台灣衛生不發達的時代裡,很多礦工便以吃鴉片來對抗風土
病了。


6.民俗動植物
石花菜
    石花菜為一種紫褐色的海藻,生長在低潮線岩礁附近,深約一至二公尺
,需乾淨且潮水水流湍急,直立而叢生,高約七至十五公分,摸起來很柔軟
。產地分布在淡水到宜蘭的頭城一帶,盛產的季節為每年三月至六月,過端
午節後,有的會會逐漸凋萎,有的則品質較差。
    石花菜為製石花凍的原料,所以,是一種具經濟價值的海藻。日治時期
,每逢石花菜的產季,日人就會在台灣東北海岸一帶大量採購石花菜,再運
銷到日本,八斗子也是日人採購的重要的產地之一。
    本地人將石花菜又分為三種,即大本頭仔、小本及鳳尾的石花,每一種
石花煮出膠質的方式及量都有所區別,據說,鳳尾石花的品質最好。大本石
花含膠質的量最多,但不易煮;小本石花腥味重且含膠質較少;鳳尾石花則
易煮含膠質又多,適宜煮石凍。
    煮石花菜需經過兩道手續,採來的石花菜先要反覆用水清洗及曝曬,原
櫪紫褐色的石花也會慢慢變成淡褐白色,這個過程為將腥味去除的手續;再
來即將石花菜放入水中滾煮,看石花菜的種類而不同,約一至三個小時,膠
質溶入水中後,將石花菜取出,水冷卻後就會凝結成石花凍。
    石花菜可反覆煮石花凍三次,溶出的膠質每次都會遁減,一斤乾的石花
菜約可煮出一百多斤的石花凍。吃石花凍的方法也很多,可加各式的糖液。
    現在在八斗子摘石花菜的人,多半用動力舢舨(CTS),因為不用再爬
七斗山下去,回時還要揹摘得的石花菜再爬一次山才能回來。
    至於石花菜的功能,有人說有降血壓及減肥的功能,不論是否有這些功
能,至少,它是非化學合成的夏季清涼的自然點心。

頭髮菜
    頭髮菜生長的地方,據本地居民表示,大多在八斗子半島的東北端,海
浪衝擊猛烈的礁岩下,海水緩緩流下來的地方。頭髮菜是高價的海藻,往昔
,各天乃至春季時,八斗子的人都會跑到盛產頭髮菜的礁岩地帶,蹲在那裡
進行頭髮菜的採集活動。

海豬菜及豬菜
    海豬菜是一種大片長形的海藻,好像A仔菜一般,以前,長潭尾及牛稠嶺腳
的海岸邊很多,本地居民採回來之後,切一切,就直接可以餵豬了,不必像蕃薯
葉,要剁碎後再煮過才能餵豬。因此本地人稱那種海藻為海豬菜。豬菜則為八斗
子養豬的婦女,到七斗山或八斗山上採集野菜,切一切後再下去煮給豬吃,這些
野菜通稱豬菜。

海大麵
    一九九八年六月,在海大附近的防波堤遇見一對原住民夫婦,坐在地上,面
前有一堆黑褐色及綠色交相纏繞著的海藻,這對夫婦仔細地將青綠色的石蓴挑起
來,扔到身後,剩下黑褐色的海大麵,準備賣給冷凍食品的加工業者。他們說,
海大麵經過特殊處理後,會變成綠色的,再出現在超市中販售,以前價格較好,
現在則稍差。

青苧麻(茶仔)
    青苧麻是八斗子半島的七斗山、八斗山上很常見的多年生草本,蕁朮科的植
物,早期原住民曾拿來將其甚幹中的肉質部份搗掉,用其纖維來織布。
    八斗子的人則採來作「包仔粿」。將青苧麻採來後,先曬乾,再用圓木棍來
回滾動,將其輾碎成粉狀,拌入麵粉中,再用這種麵粉來作粿,裡面包一些東西
,如肉塊、香菇、花生、蝦仁等,就成了大人小孩都愛吃的包仔粿。

海芙蓉(蘄艾)
    以前,八斗子的忘憂谷有很多海芙蓉,後來,海芙蓉有藥用的功能傳入八斗
子之後,許多人就競相採摘,使得海芙蓉的數量快速減少,幾近消失,只有某處
人跡罕至的地方還可以看到。
    海芙蓉的藥用功能

一葉草(瓶爾小草)
    在調和街大隆冷凍廠後面的山坡,以前曾有一大片的一葉草生長,由於一葉
草具有中醫藥用的功能,所以,常有一些外地人來此採一葉草,再賣給藥商,一
兩約兩、三百元。八斗子也有少數婦女閒暇時,會到那裡採一葉草,八斗子的人
都說這裡是孤鷥地,不適合居住。
    一些八斗子的婦女到這裡採一葉草之後,常會拿來煮湯或打成汁喝,剩渣還
可以拿來煎蛋。聽說有一次,一個男人得了肝硬化,很嚴重,後來用一葉草作藥
,肝硬化就治好了,後來也使一葉草在八斗子聞名起來。
    根據樂用的知識來看,一葉草最有效的功能是治發高燒。

石枝仔(章魚)
    八斗子還沒有築港之前,西南邊的海岸有沙灘,西北及北邊海岸有許多
礁岩,退潮時,在礁岩中間的水窟會有螃蟹、石枝仔等生物躲在其中,有些
八斗子人就會在退潮時拿著鉤子,到潮間帶的小水窟去鉤石枝仔。因此,鉤
石枝仔就成為以前八斗子人一種業餘的採集活動。

白毛
    聽說,在以前還沒有用漁船經營漁業的時代,冬天釣白毛就可以生活了
,因為白毛的價錢很好。釣白毛,以前的人要到山上砍竹子作釣竿,約五噚
長,也有六噚的,白毛在冬天東北季風起時,天氣差、水起白泡的時候才會
吃餌,好天氣不會吃餌。釣白毛要用絞白菜當餌,在八斗子北邊海岸可以就
地取餌,拿著很長的釣竿在強風巨浪中要將釣餌準確的投入礁岩洞中,談何
容易,有經驗的人會順勢而擲餌,才能有較好的收獲。白毛的出現和流水也
有關係,因白毛很重,活動力又強,所以,難釣又刺激。

海豚
    八斗子的漁民對海豚都很熟悉,尤其對牠們的聰明,都覺得既讚美、又
僨恨,因為海豚會在他們捕魚時,吃掉魚獲物而又不會被網子網到。無論是
捕趨光性魚類或放捆欸(延繩釣),以前漁民都會遇到這種困擾,以前也曾
有捕海豚或鏢海豚的情況。近年來,可能因為海洋污染等環境因素,海豚的
數量也減少了。隨著時代的進步及海豚列為保育類動物後,如今,漁民已經
不會在捕捉海豚了。

海龜
    以前,海洋環境還沒有大量污染破壞時,八斗子的漁民在海上偶而也會
捕到海龜,但都沒有出售,而是宰殺後和親戚朋友分食,據說,吃起來身體
會很熱。


7.生活文化
海水浴場
    以前七斗子的人家,在房屋前面就可以游泳,日治時期,日人曾在此地設海
水浴場,但人很少。因為這裡沙灘的沙很柔細,且水很淺,再緩緩下降,為適合
游泳和釣魚的好地方。

吃飯礁仔的故事
    在八斗子島東北邊海岸,有一處岩礁叫吃飯礁仔,因以前用手划槳的時
代,船划到那裡時,因附近海流很急,所以划手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划到那
裡,然後經常在那裡吃飯休息。
    有一次,有一個划手是不知是溫州人還是福州人,划到吃飯礁仔時,船
長叫他「錠仔」放下去,以使船身穩定,結果他聽成「鼎仔」放下去,就真
的把煮飯用的「鼎仔」放到海裡去,結果船綁好,大家準備吃飯的時候,就
問他飯煮好了沒,他就說,「鼎仔」已經放下去了,怎麼煮飯,結果,就變
成了在吃飯礁仔沒飯吃的一場笑話。

漁寮中的有趣生態現象
    有一次拜訪漁寮,看到工作人員將幾尾較差的四破魚放在一個笞仔內,就問
她這要作什麼用的,她就說,是給老鼠和貓吃的,因為,你如果不放一些四破魚
給老鼠吃的話,牠會來吃你的好四破魚,而且,還不是整尾吃,而是只吃魚背靠
近魚尾中間黑褐色的那一條,因為那條肉最腥,吃完了還順便給你踩一踩,讓整
條四破魚體無完膚;貓也會來吃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上面擺一些魚給貓吃
,下面也擺一些魚給老鼠吃,才能夠相安無事。
    然而,貓和老鼠不是相剋的嗎?為什麼會相安無事呢?這一切,在魚的誘惑
下,貓再也沒有興趣找老鼠的麻煩了,所以,也就形成了魚寮中人、貓和老鼠三
者相安無事的特殊文化現象了。

招贅
    在八斗子傳統漁村中,過去招贅的現象很多,主要為過去漁村的手划槳
捕漁工作,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招贅為直接吸引勞動力進入的一種方式
,在往昔勞動力缺乏,而家中又有待嫁女子的家庭,用招贅的方式來取得家
庭中男性力壯勞動力對捕魚產業的幫助,就成了八斗子傳統漁村家庭的一種
方式。從另一方面考量,招贅也不用準備很多的嫁妝,可以節省較多財物上
的支出,等於是一舉兩得。
    然而,為什麼有人願意被招贅呢?因為過去要聚太太,需要花錢,而且
,過去的社會,要找工作經常也並不是很容易,對於窮苦的男子而言,入贅
直接就可以獲得一個妻子,又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自然會有一定的吸引
力,如果女方的家境很好,有一些財產的話,就更好了。但如果女方的家庭
較為貧困,且要養的人口眾多,這時,吸引力自然降低,有些入贅的氻子也
會和該家庭打契約,言明一定的年限後就可帶著妻子自立成家,通常以三、
五年的時間較多,也有較長的。

收養
    過去的八斗子漁村,收養子女的現象非常普遍,而且,以收養養女為主
,探討原因,主要是為了日後家庭中的兒子儲備妻子,因養女長大後就可自
然的送作堆,不需要花大錢去外面娶妻子,更重要的是,不用怕娶不到妻子
。所以,養女為漁村經濟又實用的生育人力儲備方式。也有因生產時子女夭
折,而去抱子孩來養的。
    收養養子的狀況,多半以家裡所生的小孩都是女兒,或家裡沒有小孩者
,為了家庭未來的傳宗接代著想,當然要收養兒子了。
    收養子女的年齡也要越小越好,以斷絕養子女和親生父母家庭的關係,
使他們完全成為自己家庭中的子女。
    在八斗子漁村中,以前收養子女的家庭職業,以作海腳(船員)的比例
最高,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較差,收養養女為了成為以後的媳婦,收養養子
則為了以後家庭的勞動力或傳子嗣為主。
    收養子女的風氣在八斗子的漁村老聚落中如此發達,也可以視為傳統小
漁村聚落中的一種因實際生活需要而產生的習俗文化。

 

八.教育篇

1.清朝時期的教育
清代的科舉制度
    清代的科舉制度,除常科外,還有特科,如山林隱遇、博學鴻詞,以網
羅在野學者。
    常科分鄉試、會試及殿試三種,鄉試於子午卯酉年秋季在各省會舉行,
會試於辰戌丑末年春季在京師禮部舉行,殿試於會試完畢後在京師宮殿舉行

    鄉試的科目大致上是:初場為四書義三篇,加八韻詩一首;二場試五經
文四篇;三場第五道。三場的考試中以第一場最重要,以經義為主,作八股
文,命題出自四書的,主要是朱子集註;易主程朱傳;詩主朱子集傳;書主
蔡傳;春秋主胡傳;禮記主陳氏集說。
    武科鄉試時間與文科同,科目則不同,分術科、學科兩類,一、二場考
術科,首試騎射;次試步射;三場為學科,試論二道,第一道分別以論語、
孟子、孫子及司馬兵法等範圍。

基隆及八斗子的教育狀況
    一六八三年,清朝領有台灣時,台灣隸屬福建。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當時的學校有府學、縣學及書院
,然而,清代的教育,以科舉為重心,這些教育單位形同虛設,生員入學,
只為科舉取士之初階,月課久不舉行。
    基隆先隸諸羅縣,後隸淡水廳,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始置基隆廳儒
學,然未自建學宮,祭孔之際,則假慶安宮,設位奠祭。
    台灣的書院,康熙年間,只設崇文、海東兩書院,雍正以後,各地書院漸次
設立。基隆的學生,最初要到淡水廳屬的明志、學海兩書院就學,直到一八九三
年(光緒十九年),舉人江呈輝呈准在基隆設立崇基書院,為基隆唯一書院。
    除了書院外,各地還有民學,即義塾及書房,都是初等教育的機構。義塾是
貧苦的子弟就學的地方,基隆義塾,附設於崇基書院內;書房則是富有人家專為
其子弟設的學堂,也有無業的士子,對科舉無望,轉而設書房廣招弟子的狀況。
    劉銘傳主台時,於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於台北大稻埕創設西學堂。
    基隆於一八九三年才有書院,八斗子相較於當時的基隆街,只是偏僻的
小漁村,在那個時代,自然就更不可能有正式的教育機構及受教育的機會了。


2.日治時期的教育
日人對台灣教育政策的三個階段
    台灣於一八九五年被日本領有之後,日人對台灣的教育政策,大致上可分為
三個時期:
(1)台灣教育令頒布前:從1895年5月至1919年3月,主要為日語之推行,尚未
                       有具體對台灣人的教育方針。當時,除趕編日語會話
                       課本外,又普設日語講習所,對台灣人教以日語;又
                       設土語講解所,對日人教以台語,並由從軍傳教師(
                       佛教)藉佈教機會,推廣日語。基隆還有專設基隆學
                       校一所,為正式的日語學校,選拔聰明的青年入學,
                       教導日本語文。
(2)台灣教育令頒佈後:從1919年4月至1941年,1919年,日本台灣總督府以敕
                       令第一號公佈台灣教育令,是專為台灣人設的教育令
                       ,第一條為:「於台灣台人之教育依照本令。」而日
                       本人則另成系統。在學制設施上,初等教育台灣人入
                       公學校,日本人入小學校;中等教育方面,設高等普
                       通學校、高等女子學校,另外還有實業教育、專門教
                       育及師範教育,基隆的中小學都在這個時候作有計劃
                       的設置。後來因台灣人反應不良,教育令的第一條修
                       正為:「台灣之教育依照本令。」即中學以上,日人
                       與台灣人都在一起學習,而初等教育則看台灣人是否
                       常用日語而分別入小學校與公學校。當時,在社會教
                       育方面,在基隆也分別成立圖書館、青年同志會、少
                       年團、婦人會、同風會、教育會及教習所等,並積
                       極展開活動。
(3)台灣教育令再度改正後:從1942年至1945年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人
                           展開對台灣人的懷柔政策。在初等教育方面,依
                           據國民學校令,將基隆各公小學校一律改為國民
                           學校,以實施義務教育,加強同化政策。當時日
                           本國內,因戰爭而進行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台
                           灣的教育改革,絕大多數都照日本國內所行的法
                           令辦理。

日治時期對書房的管制
    日本領台之後,對清代的府縣儒學、書院學塾等屬於官方的這些教育機構全
部廢止,而民間的書房則沒有廢止,但卻是加強管制,刪改原來書房講述孔之道
或民族大義的課本,同時將日本之「忠君愛國言行,帝國政體概略」,編成漢文
教本,頒佈全島採用。
    一八九八年(明治三十一年)十一月十日,公布書房義墊規程,主要內容除
了教科書概依前例之外,加授國語(日語)、算術,並強調矯正風儀、留意衛生
及其它監督事宜,同時將大日本史略、●諭述義、天變地異及訓蒙窮理等發交各
書房義墊,作為主要參考用書。
    由於缺少制裁條款,大多數書房都陽奉陰違。
    一九二二年六月,台灣總督府公布私立學校規則,書房義墊規則遂廢,書房
受到的管制日趨嚴密,最後,書房終於被淘汰了。
    書房的經費來源,幾乎全靠學費收入,貧窮子弟一年的學費不過一、二元,
但富家子弟就要十幾元甚至二、三十元了,當然,授課的狀況也不太一樣,入學
和年節時,則都要送束脩。
    當時,八斗子有一書房為「煮石山書房」,設立者為高重熙。
    基隆的書房,從一九二八年的二十四間一直逐年下降,到一九三七年時
,只剩三間而已。

八斗子的日語講習所
    八斗子日語講習所於一九三五年設立,設在八斗國小內,為八斗子三十
一番地,主事者為逆井信,編制為講師一人,學額七十人,修業年限三年,
每年上課日數一百五十日以上,每日上課二至三小時。

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
    一九四一年以前,日人將初等教育分為公學校及小學校,公學校多由日
語講習所改設而來,收容不常用日語的台籍兒童,入學年齡為滿六足歲以上
的男女幼童,當時,漢文原為公學校的隨意科,自從一九三一年中國發生九
一八事變後,禁止教授公學校教員,分「訓導」及「準訓導」兩種.部份由
台灣人充任,校長卻一定是日本人。
    自從一九四一年起,小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為國民學校.內分設初等科
及高等科,初等科修業年限為六學年,有的學校附有高等科,高等科修業年
限為二學年,並得於高等科畢業後,再入特修科,修業年限為一年,均為適
應貧家子弟者。
    或民學校畢業後得升入中學校。
    國民學校的教學科目有:
(1)國民科:修身、國(日)語、國(日)史及地理。
(2)理數科:算術及理科。
(3)體鍊科:體操及武道(女生無武道)。
(4)藝能科:音樂、習字、圖畫及工作(女生加家事及縫紉)。
(5)實業科:農業、工業及商業,或水產。
    授課時數,第一學年及第二學年,每週十八小時,第三學年以後,每週二十
四小時。由小學校改制的採第一號課程表,學童多為日籍,台灣兒童能適應日語
者,亦可就讀,這類學校基隆共有五所;由公學校改制者採用第二號課程表,共
有六所學校,學童都是台灣人,設備稍差,教師多為日本人,台灣人很 少。
    由此可見,雖然小學校和公學校都改為國民學校,然而,課程的差別分野仍
實質存在。

日治時期基隆市的學校教育系統
    基隆的初等教育早期分小學校及公學校,修業六年,畢業後可考高等科
。高等普通教育有中學校(基隆中學)及高等女學校(基隆女中);實業教
育專攻科有水產學校、家政女校及商業女校。

初等教育:
    日治時期基隆最早的學校為:
1897年(明治30年10月)  台北州基隆支廳基隆國語傳習所
1898年(明治31年)      台北州基隆支廳基隆公學校
                        (明治三十一年,總督府訓令傳習所一律改稱公學校
                          ,是為信義國小之前身)

日治時期八斗子的學校發展
    日治時期八斗子的初等教育沿革:
190 年                  基隆廳基隆公學校八斗子分教場(四年制)
1908年(明治41年4月)   基隆廳八斗子公學校(獨立創校,六年制)
1909年(明治42年)      台北廳基隆支廳八斗子公學校
1920年(大正9年)       台北州基隆郡八斗子公學校
1924年(大正13年)      基隆市八斗子公學校
1926年(昭和元年)      基隆市第三公學校
1933年(昭和8年)       基隆市八斗子公學校
1935年(昭和10年)      基隆市八斗子公學校(附設國語講習所)
1941年(昭和16年)      基隆市八斗子國民學校
1943年(昭和18年)      基隆市八斗子國民學校(開始實施國民義務教育)
    在一九四五年時,八斗國民學校有教職員六人,班級十班,學生人數三
二六人。


3.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國民政府時期的初等教育課程
    終戰後,於一九四六年二月由國民政府接辦,同年四月,改稱為市立中正區
第三國民學校。
    八斗國小的學科分為公民訓練、音樂、體育、國語、國語、算術、社會
、自然、美術、勞作等九科。

國民政府時期八斗子的初等教育
    國府時期八斗子的初等教育,沿襲日治時期的八斗國民學校。
1946年(民國35年2月)   基隆市八斗子國民學校
1946年(民國35年4月)   基隆市中正第三國民學校
1955年(民國44年10月)  基隆市中正第三國民學校(遷校到砂子園現址)
1968年(民國57年8月)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國民小學(奉令改制實施九年國民
                                                  教育)

八斗國校校址的遷移
    八斗國校舊址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內,靠山處,山坡下為一、二、三年級
的教室,前面則為操場,沿石階上去,第一層是花圃,第二層即為四、五、
六年級的教室,校長住在山坡下的旁邊。
    由於八斗國小位在北部火力發電廠的旁邊,所以,只要北部火力發電廠
一啟動機器發電,煤灰就滿天飛舞,學校的教室都要緊閉門窗,而導致學生
無法上課,後來,聽說由北部火力發電廠買地,於一九五五年興建校舍後,
將八斗國小遷到調和市場邊的山坡上。

八斗子的教育文化變遷
    由於八斗子有靠海的漁業和靠山的煤礦業這兩種具地域特色的產業,加上北
部火力發電廠及其員工在地理位置上介於中間,卻又截然不同於前兩種第一級產
業的類型,就形塑出八斗子三種不同產業型態並存的歷史經驗,而初等的國小教
育又將在這三種產業文化下生活的子女匯聚在同一個學校,然而,在不同時代裡
有不同班級的劃分組合方式,使八斗子三種文化的互動機會各不相同。
    由於北火員工子女有學前教育,且父母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因而也為八斗子
地區帶入了另一種文化的刺激,使一些漁民或礦工家庭多少有開始思考和重視子
女教育的契機。
    最早時,學生人數少,班級也少,各聚落來的小朋友在一班,並沒有分班。
在一九五○年代時,每一年級有兩班,大致上是八斗子、七斗子牛稠嶺腳一班,
砂仔園、長潭尾、草山一班,分法是以上下學可以一起走的安全考量為主,因為
,對小朋友而言,牛稠嶺腳、七斗子、八斗子離學校已經算很遠了。在一九七○
年代,人口增多,學童也增加,在八斗國小就產生了八斗仔班(捉魚仔班)、草
山班(掘土炭班)及會社班(北火的員工子女)。早期,由於北部火力發電廠的
員工較注重子女的教育,且有學前教育,就要求自成一班,而造成在兒童中特殊
的文化分隔情形,也使北火員工子女較為驕傲。這是過去某個階段曾經發生的一
種現象。
    每一種班都有他們特殊的文化氛圍及經濟條件影響下的表現,如會社班的學
生們都是穿著整齊,有皮鞋,最好的老師在教,成績也最好;八斗仔班及草山班
則常會有打赤腳的、穿著拉蹋的,教的老師也較差,然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長大後的表現並非和小時候的狀況成正比的。
    隨著北火的關門,外來人口的進入,八斗國小的兒童融和狀況也日趨正常,
曾經,八斗子和七斗子過去由於同姓氏或有親戚關係的人很多,在同班或學校中
也形成了一股無形的集體力量。
    過去,以北火的員工較注重于女的教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遍教育
程度提升後,現在的八斗子,幾乎每一種行業的家長都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也使
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要上補習班用功了。這也是漁村和礦村今昔在對子女的教育態
度上的轉變。

八斗國中的沿革
    一九六八年,政府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台灣的國民義務教育,也由六
年延長為九年。
    最初,八斗子這裡因為人口較少,所以,並沒有單獨設置國中,兒童自
八斗國小畢業後,就要到和平島的中正國中上學。
    直到一九七五年,八斗子開始築港後,一九七七年,由前任兼籌備主任
張春熙市長展開籌備工作。一九八一年,由鄭慶宗校長兼籌備工作,並以八
德國中為校名。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省政府下令,改名為八斗國中。同年八月一
日,八斗國中核准正式成立。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七日,經省政府核准調駱惠
傑為首任校長,特別強調生活教育。
    一九九○年十二月,動工興建專科教室及連外道路,於一九九二年完工

    一九九一年二月,校長調換為游金男,注重適性教育及學生潛能的開發
,也曾使八斗國中獲得全國橄欖球力霸杯聯賽冠軍,代表國家到泰國參加比
賽。
    一九九二年八月,設立補校,推展八斗子地區的成人教育,使過去失學
的成人有機會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一九九六年二月,校長調任,由許清和接任校長。強全方位的發展及全
人教育。曾獲全國第五十屆橄欖球賽國中甲組冠軍,並到泰國參加國際橄欖
球邀請賽,榮獲「泰皇杯」十六歲組冠軍。
    目前,八斗國中有普通班十八班,體育資優班二班,資源班一班,學生
共有七百五十四人,教職員工六十人。


 


九.勝蹟篇

1.清國井
    「清國井」是指清廷於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所開鑿的台灣第一口官煤,
也是清朝的第一口官煤,這口官煤之所以會被八斗子的本地人稱作「清國井」,
則是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經過日本五十年的統治,以日
本附屬國的觀點來看清朝時開採的直井煤礦,由受日本教育的老一輩傳下來的稱
呼,自然叫「清國井」了。
    目前,清國井還有一口主井、一口風坑,另一口方型井可能也是。還有
一口井在調和四號橋前不遠處,已在築路時被覆蓋掉了。
    清國井為什麼要離開海邊那麼遠呢?據礦業耆老林再生表示,以前人沒
有地質知識,要開採煤礦,就只能找煤層的露頭,發現露頭後,在露頭旁不遠處
開坑,才能確保可以著煤。
    至於清國井何以要用直井的形式而不是斜坑,因為當初第一口官煤開採時是請
的是英國技師指導,而英國人開採煤礦慣用直井的方式,和日本人慣用斜坑的方
式不同,才會有採煤直井在台灣的出現。
    清國井開採的近因,主要是當時福州船政局的用煤需求,遠因則是當時
清廷受到列強的壓迫後,深感非船堅砲利不足以扺禦外侮,而開辦福州船政
局,要建立自己的海軍。不過,最有趣的莫過於當時台灣的主政者,本想以
官煤生產所賺的錢來養活台灣所有的官兵,因為福建省政府常會發不出台灣
官兵的糧餉,為求自力救濟,所以就想了這一招,沒料到天不從人願,這種
想法並沒有成功。
    開採之前也作過煤層的調查。清國井開採的煤層,是中部含煤層石底層中的
本層煤,也是最厚、煤質最好的煤層。
    清國井官煤失敗的原因,從史料上歸納,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1.缺乏管理人才,以致無法在採煤、運搬及機器設備維護上作有效率的管理。
2.資金不足,以致於輕便鐵路運輸系統沒有建立,機器設備損壞後無法補給。
3.地質知識不足,遇到斷層時無法了解狀況,以為煤層沒了,開採技術及
   經驗有限,以致於炭柱殘留甚多,自然減低出煤率。

關於清國井的傳說
    歷經一百多年滄桑的清國井,由於深埋地底的神祕氛圍及曾經有上千人的煤
工往來進出的採煤環境,自然也產生了許多繪聲繪影的傳說,諸如有些在地人會
說,過去,只要站在清國井的出口,就可以聽到底下有馬拉著礦車來回奔走的轟
轟聲,這種敘述,儘管與事實有出入,可是,卻讓人充滿了對清國井過往歷史的
強烈好奇;有人則說,清國井底下以前很熱鬧,有人在賣小吃,甚至還有說清國
井裡面有夜市的。
    還有一種關於大陸的罪犯被運來這裡當煤工的傳說,因為,當時大多數
的台灣人幾乎都沒採過煤,普遍都不願意下到地底作煤工,而這裡的煤工最
多時需要一千人,因此,就從大陸招摹煤工,甚至,把罪犯都運來採煤,據
說,官府還下令採煤的罪犯官兵不能捉他們。
    我們從史料中知道,當時,挖清國井的煤工,因風土病(虐疾、霍亂等
傳染病)平均每天要死兩人,也難怪要源源不斷的進口大陸煤工,甚至用罪
犯來挖煤,將功贖罪了。
    據說,當時的煤工中,也有許多人吸食鴉片,有人說,「當礦工是埋下去
的活人;吸鴉片則是還沒埋的死人」,作煤工又加上吸鴉片……!
    煤工都是男人,自然都會有生理需求,在那個貧困的年代,也有女人因
沒飯吃而賣身,據說,在礦工寮附近,就有用四根竹竿豎起,四週圍著布的
「下間仔」的存在。
    許多繪聲繪影的傳說,都使這口深藏地底的台灣第一口官礦在史實與推
理的交錯空間中再度活了起來。

主井
    位在調和街調和第五號橋後無名的小橋之上東側,八斗山莊的對面,介於調
和街和深澳鐵路支線間的小菜園旁。目前,井旁草木叢生,已難看出井的外貌和
規模了,井口以鐵板蓋住,旁邊以前有抽水馬達,供北火及冷凍廠的用水。
仔細搜尋,還可看出石塊構築出的圓形輪廓。
    據本地耆老杜旺盛歐吉尚說,清國井就在他小時候家裡的田中間,井的旁邊都是寒
芒,井口很大,直徑約有三至四公尺,丟石頭下去好幾秒才會聽到「叮咚」一聲
很好聽的回聲傳來,這是因為井中積水的緣故,在清國井上方近三公里,有一處
叫作番仔厝的地方,以前是採礦的英國技師住的二層洋樓,不過,在六十餘
年前只有一些屋瓦、碗的碎片及花瓶等散布在附近的田間,他們在挖蕃薯時,常
會挖到這些東西,但當時並不知道重視。
    從本地一些曾經在調和煤礦工作過的老礦工說,他們採煤時,曾碰到清國井
坑底的辦事處,很大間,用福杉作支柱,牆壁用木板,當時的鐵軌是ㄇ字型,下
面是中空的。另外,還有一些傳言,如當時的福杉是整棵下去的,但那麼大的木頭到
底是如何下去的?甚至有人說,支柱木是用紅檜。


風坑
    在調和街調和第五號橋西側大樓對面的一戶人家中。目前,坑口早已用水泥
砌成圓筒狀,旁邊當留有一塊風坑井壁的石塊,據屋主何先生說,他們叫這石塊
為「青麻籽石」,為火成岩,可能是當年大陸到台灣船隻的壓艙石。
    風坑的功能是造成對流,使主井可以有足夠的空氣流入井中而鑿的,尚未機
械化採煤之前,風坑會用柴火或煤炭燃燒,使風坑的空氣往上,以使主井的空氣
往風坑流動,帶動主井上方的空氣進入主井,形成空氣的循環。
    過去,因為北部火力發電廠的用水需要,才將這口清國井的風坑用水泥封死
,再以抽水馬達抽水供北部火力發電廠使用。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風坑在功
能上就變成了水井了。

四方井
    四方井在調和街調和五號楀上方無名小橋東側旁小路進去,過隧道後左轉上
坡約二百公尺右邊,即為四方井所在地。坑口附近雜草叢生,有一棵樹,井壁以
石塊砌成,長約      丟石頭下去約二、三秒即聽到「噗」一聲的回聲,好像碰
到雜物般的感覺,是否有人將垃圾棄置井中也並不清楚,深約二十餘公尺。
    四方井的來歷尚末問到相關了解的人,有人判斷應該也是清國井之一,依其
所在的位置來看,極為可能,然而,其四方型的井壁也引發多人很大的好奇,因
為在相關史料的記載上,迄今並沒有發現四方井的任何記錄。不過,依其石壁工
整的砌法所花的工夫,似不可能是清朝時私採者的煤井。
    因此,這一口四方井仍有許多未知的空間值得我們加以探究。


2.海國容才
    在調和街市場旁邊的萬安宮左側放置雜物的倉庫中,關著一列曾經掛在高聳
山壁上的傳奇石刻:「海國容才」,下款署名為福州許廷瑞。
    乍看之下,這四個字不過與我們同高,而且又是在人潮繁忙市場附近的一間
陰廟旁,似乎不甚了了,然而,我們如果將百餘年前這裡的地景還原重建,那這
四個字所在的位置及其涵蘊的意義,可能就非比尋常了。
    首先,我們先看看調和溪的溪谷位置,在北部火力發電廠未蓋之前,調和溪
和長潭出海口的位置,應該都是如今在萬安宮旁所見的溪谷位置,比今天的路面
低了幾公尺,而當時也沒有這些高樓大廈的建築,整個景觀就只是調和溪繞過陡
峭的山壁,繼續往低處迂迴流入海中,而當時的海國容才則觸目驚心地橫在那陡
峭的山壁上,提醒著往來於台灣第一口官煤的官員、煤工或行旅之人,「海國」
是可以(或必須)「容才」的。

    「海國容才」這四個字的意思究竟為何呢?卻是如同八斗子地名的由來般,
也是眾說紛云。茲將蒐集到的說法陳述如下:
1.當時,許廷瑞在這裡看到台灣第一口官煤的開採,因缺乏煤工,將中國
   大陸一些死刑或重刑的囚犯運來這裡,讓他們進入地底當挖煤工人,以將功
   贖罪,所以就感嘆的說,台灣真是個海國啊!連重刑犯都可以容納得下,真
   是偉大的地方。
2.當時,許廷瑞因在中國大陸的官場失意,而流落到台灣來,心情非常惡
   劣,就希望台灣這海國可以容得下他這個人才,所以就有感而發的題了這四
   個抒發心志的大字。
3.另一種說法則是逆向思考的,認為許廷瑞到了台灣之後,發現台灣這個海國
   雖然寬廣,卻是連他這個人才都容納不下,所以才會在山壁上題字,發出海
   國容才的深沉嘆息了。
    至於「海國」的指涉,到底是指台灣呢,還是在八斗子這裡看到廣闊的海洋
?所引起的一種「海國」的文字概念,這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被關在倉庫中的古蹟,希望有一天能配合八斗子的整體規劃,使它早日
重建天日,如同八斗子或台灣這個「海國」,是容得下它的存在的。


3.八斗子漁港及漁村老聚落
□八斗子漁港
    八斗子漁港因為東邊有七斗山、八斗山屏蔽東北季風,早期為東北部海
岸優良的避風港,自從一九七五年開始築港,一九七年完成後,即成為台灣
北部最大的第一類漁港,泊地寬闊,設備完善。
    要了解漁民在海上作業的情形,把整個漁港繞一圈,仔細觀察每一個部
份的功能及作用,即可得到漁船捕魚所需具備條件的梗概及漁港設施的相關
功能。大致上,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去觀察漁港的設備及其具備的功能:

漁港整體環境
    八斗子漁港的港內空間配置,東、南、西面原由海灘及淺水區填築出海
埔新生地,外圍用來建漁民住宅、冷凍廠、漁會等,週邊則配置各種第一類
漁港所需具備的公共設施,沿岸除靠陸地的碼頭外,另有伸入海灣中、寬度
及功能不一的防波堤,防波堤前方則有標示桿,在晚上有燈光幫助指引航道,維護
進港船隻的安全。

泊地
    即漁船在返港後和啟航前停泊的地方,有的停泊在岸邊,有的則在防波
堤兩側。東岸北邊有一停泊小艇的泊地。八斗子漁港的泊地面積寬廣,有十
九萬五千平方公尺。

補給設施
    漁船要出航之前,需要作充份的準備,才能順利進行捕魚作業,除了漁
具和食物之外,加油、加水和加冰(沒有冷凍設備的近海作業船隻)都是漁
船出海作業前必須要完成的補給動作。在八斗子漁港,加油和加水碼頭緊鄰
,油還有分重油和輕油;加冰則在西岸和南岸相接處附近,看漁船需要幾支
冰,再從冰庫拖到鐵架下,吊升到台上絞碎後經輸送帶送至漁船的冷藏
室。

卸貨碼頭
    漁船作業回來後,就駛至卸貨碼頭將捕獲的漁御下,賣給漁販仔後,再
運到各消費地市場或加工製造廠等。由於八斗子漁港航道及御貨碼頭都很大
,交通也很方便,很多外地的漁船也來這裡卸貨,甚至,連台灣和印尼漁業
合作所捕獲的魚,在一九九八年七月之後,也經由商船運送,由交通部以專
案方式准靠泊八斗子漁港卸貨,以利承銷人的買賣。

漁市場
    八斗子漁港的漁市場緊鄰卸貨碼頭,經常有一些漁網、漁具等放置在場
中,因為八斗子的漁市並沒有現場拍賣,所以看不到精采的魚貨拍賣鏡頭。
在碧砂漁港的魚貨直銷中心尚未開幕前,這裡也曾是假日觀光人潮洶湧的臨
時魚市。

維修設施
    八斗子漁港有一漁會經營的漁船修造廠,但由於近年來漁業不景氣,加
上上架費費比民營的修造船廠便宜,導致八斗子的修造船廠曾於一九九七年
七月因經營困難而停業。從修造船廠的生意也可看出漁業興衰的現況了。

出入關
    漁船出入港都要在檢查哨報關,由海防單位的駐警檢查,以防止歹人利
用漁船走私、偷渡等不法情事。

□碧砂漁港
    碧砂漁港為八斗子漁港的第二期工程,由於碧砂漁港與外海間的出入口
剛好迎著東北季風及海浪的直接衝擊,風浪較大,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襲
時,曾將船隻推上陸地的馬路邊。因而,碧砂漁港水域的穩靜度較差,也影
響許多漁船及遊艇停泊的意願,不過,現已陸續有外廓防波堤的增建,以屏
蔽風浪的直接影響。
    碧砂漁港原先的規劃為商業漁港,但現在已轉型成為觀光休閒漁港,漁
港週邊的相關設施也朝向規劃的觀光休閒性質設計,碧砂漁獲直銷中心於一
九九八年四月開張後,吸引大批人潮消費,附近的草地也成為表演團體一展
身手的好地方,基隆市政府也曾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在碧砂漁港舉辦「海洋之
美」彩繪防波堤活動,五百多位基隆市的中小學生合力為碧砂漁港的防波堤
圍牆留下美麗的畫面。
    過去,也曾經有航行碧砂漁港和基隆嶼之間的山九號氣墊船,後因經營
不善而停止了。
    目前,碧砂漁港最大的特色只是魚貨直銷中心的吃和採購生鮮魚貨,未
來,海功號已拉上來當地標了,後續還有漁業館及一些休憩設施。

海功號
    停泊在港中的海功號,為台灣省水產試驗所的試驗船,十幾年前曾因遠
征南極捕撈南極蝦而世界聞名,一九九四年海功號退役後,基隆市政府觀光
課即向省政府爭取後,贈送給基隆區漁會,原本在海功號整修及粉刷過一次
後,打算當展示船,然而,一九九六年的強烈颱風賀伯卻使海功號受到重創
,無法動彈了,後來,為讓這艘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船常留在人們的心中,同
時增添碧砂漁港在觀光上的資源,就決定要將海功號拉上岸當地標,使完成
歷史使命的海功號能再度活躍在國人的心中。

□聚落景觀
    八斗子在還沒築港前的漁村老聚落,為海岸和七斗山、八斗山夾峙的帶
狀空間,靠海的房屋門前即是沙灘和海,靠山的房屋則緊臨山壁,老聚落中
的巷道曲折而窄小,房屋建築的形式和方位也沒有一定,現在可以看到的老
房子以咾咕石厝及磚造的房子為主。
    由於現代化鋼筋水泥的建築及高聳的樓層已混雜其中,使聚落景觀呈現
出老房屋和新樓房對比的不協調感覺。然而,我們時常可以聞到由聚落中傳
出陣陣的魚香味,那就是散布在其中的漁寮煮魚時飄出來的味道,漁寮的存
在也提醒我們,儘管近年來漁業走下坡,漁村聚落的附屬產業仍在許多角落
默默散發著強韌的生命力。

咾咕石厝
    八斗子的漁村老聚落,目前仍保留著一些美麗的咾咕石厝,有的咾咕石厝
用山壁的砂岩作柱子,牆面則用咾咕石(珊瑚礁)堆疊起來,一塊塊珊瑚與
珊瑚中間的縫隙則用貝類或珊瑚礁燒製成的石灰來黏結;有的咾咕石砌成的
牆面會用磚塊作窗戶;有的則在咾咕石的外面抹上水泥。
    屋頂以瓦頂為多,有的用油毛氈(黑紙),每年都還要刷柏油才能夠防
雨防潮,也有用鐵皮或石棉瓦的。
    許多咾咕石厝的歷史都很久了,有的七、八十年,有的則上百年了。
杜氏家族的五條厝大廳,可能有兩百年的歷史,除原先用咾咕石疊砌的部份外,
還有用竿榛作骨架,再用泥土包裹的牆面,房間的隔間用楠仔作建材,也有砂岩
及以前較薄而小的紅磚作的柱子。這些碩果僅存的咾咕石厝,記錄著八斗子沿岸
曾經盛產珊瑚的歷歷往事,也寫下八斗子漁民運用自然環境中的材料,為自己的
居家生活打造實用美麗房屋的美好歷史經驗。

魚寮
    漁寮在傳統上本是八斗子漁民捕魚回來後,煮熟處理的一間簡陋小屋的
稱呼,原本散布在八斗子聚落中的許多角落,後來,築港後填築起的海埔新
生地,在八斗街和漁港街之間,因可以看到漁船回港及在路旁交通較方便,
魚寮就在這裡整排建了起來,其它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漁寮的工作非常繁瑣而辛苦,漁寮的存在代表八斗子人仍維繫著勤奮樸
質的本色,才能將這項在北台灣很多地方都已消失的產業延續下去。
    八斗子的漁寮處理的魚貨以小管、四破、●仔、鱙仔及六、七月的飛魚
卵為主,銷售的路線以基隆及大台北地區為主。

防波堤釣場
    八斗子漁港東岸的外防波堤,是釣客經常駐足的好釣場。尤其是晚上,
防波堤上總有整排的釣客在守候魚兒上鉤,旁邊還有攤販在販賣麵點等,形
成了八斗子漁港夜釣盛況的特殊一景。
    不過,釣客們將釣餌、釣上來不要的小魚及吃完東西的碗筷、塑膠袋等
隨意丟棄,則造成了八斗子漁港環境甚至外面海域污染很大的問題,隨意小
便也使防波堤尾端的角落充滿異味,這些都是既存的問題。
    本地漁民也經常會上防波堤看海象,觀測潮位、海浪等,以決定是否出
海的參考;對八斗子的居民來說,夏季黃昏時在防波堤上散步,欣賞落日的
美景,也是很大的人生享受。


4.北火宿舍區
    北部火力發電廠在一九三七年起建時,除了將分隔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
的長潭溝填築起來之外,同時在東南邊的山丘築起宿舍區,以供其廠內的員
工居住,宿舍採取日式建築,還有中山堂、俱樂部、高爾夫球場及福利社等
設施,為一完整而美麗的宿舍區。北火關廠後,許多房舍棄置,海洋科技博
物館已對這裡進行研究,同時有主題展示區及研究推廣區的配置。宿舍區內
一條兩邊有成排榕樹的短短「綠色隧道」,具有特殊的空間美感,再往前方
右邊的深澳鐵路支線及隧道也具有古樸而攸遠的鄉愁況味。
    北火宿舍區的小聚落空間,呈現出一種日治時期對住居及聚落景觀配置
的價值,同時反應出那個時代在人口及土地壓力還沒有很大時,空間經營的
風格,也值得作更完善的保留。


5.濱海公園

《濱海公園平台》
基隆杙(嶼)
    基隆杙聳立在海上的姿態非常漂亮,以前很多不知道它名字的人都叫它
老鼠島,因為它看起來像一隻伏在海上的老鼠,也有小朋友叫它免子島,近
年來,鯨魚在台灣受到注目後,又有人將它的身影和鯨魚連在一起。而且,
從不同的地方看,它也會顯出不同的姿勢。除了有大杙外,還有一個小杙。
    基隆杙的美,不是今天才被人發現的,早在前人的「基隆八景」中,已
將「杙峰聳翠」列入其中,基隆的詩人許梓桑曾作了詠八景的詩,關於杙峰
的為:萬水星羅繞杙峰
      杙峰不與眾山同
      孤高千仞凌霄漢
      一望蒼茫鎮海東
    基隆杙曾開放過觀光,島上有人工步道,但現在又封閉了,由於地理位
置重要,且為船隻進入基隆港的重要地標,故有駐軍守在島上,以維護國防
安全。附近又是重要的漁場,為基隆漁民經常往來作業的海域。
    基隆嶼位於基隆東北方約六公里,東北─西南長約一公里,西北─東南
長僅四百五十公尺,最高點為一百八十二公尺,四圍呈斷崖或陡坡臨海。本
島岩石產狀由角閃黑雲母石英安山岩組成,與基隆山的石英安山岩相似。
    基隆嶼原來可能為基隆火山群的一部份,為一岩脈狀火成岩體,因周圍
之沉積岩層被侵蝕殆盡,基隆嶼的石英安山岩體就露出水中,然後,因台灣
北部地層抬升而出露於海面上。因其隆起部份海蝕沿此石英安山岩體之主要
節理面發育,故形成由東北至西南延長之島形。
    基隆嶼石英安山岩之特徵,為含有大型黑雲母斑晶,呈長短不一之六角
柱狀,其中大者可達二公分。
    依鉀氬法定年的結果,基隆嶼為一百○二萬年前產生的火山侵入岩體。

基隆山之歌
    基隆山是台灣東北部最重要的地標,也是終年在海上討生活魚民的天然
燈塔。清朝時,甚至有風水傳說指基隆山是台灣龍脈龍頭的說法。
    基隆山的海拔高度為五百八十七公尺,是北部貼近海岸諸山中的最高峰
,從漢移民當初進駐台灣之時,以牠為航海人地標的雞籠山之名便不逕而走
,甚至聽說基隆以前的地名「雞籠」最初也源於雞籠山,流傳至今。
    一八七五年,清朝在台灣建省,同時將雞籠文雅化為「基隆」,取其「基
地昌隆」之意,形肖「雞籠」的雞籠山,也隨著時代的演進,慢慢變成了基
隆山。
    基隆山會像巨人般矗立在北部海岸,究其原因,其實有其不為人知的堅
硬後台背景,才得以使牠安穩地屹立在東北季風強烈吹拂的第一線。約在兩
百萬年前,基隆火山群開始爆發,而後產生了許多爆發或地底侵入的火山體
,基隆山即是在約一百七十萬至八十一萬年前的火山侵入岩體。
    基隆山為東西約一.九公里,南北約一.六公里之橢圓形火山體,岩石
組成為含普通輝石黑雲母角閃石英安山岩或含普通輝石石英黑雲母角閃安山
岩。
    我們如今看到的山形,是原來覆蓋在其上的沉積岩,受風雨或海水侵蝕
後所出露的地底侵入石英安山岩體。由此可以想見的是,台灣島在近兩、三
百萬年以來不斷受板塊擠壓而上升的地質史鏡頭!

九份山城
    九份在過去採金的全盛時期,曾經夜夜燈火煇煌,從海上望去,有如香
港般的繁華,故有「小香港」之稱。金盡人去之後,九份沉寂了很長的一段
時間,在一九九三年以後,又順應觀光發展的潮流而興起,成為台灣具有天
方夜譚般起落的的一個金礦村聚落。
    如今,我們在黃昏的八斗子遠眺鑲嵌在山腰上、微微閃著金色光茫的九
份山城,也使人產生更多鄉悉回憶的遐思了。

番仔澳、深澳、鼻頭角
    從濱海公園平台往東看,第一個伸入海中的岬角陸連島,最前端為番仔
澳,因為那裡曾經住有平埔族的原住民,也有人將島上一塊形狀像紅番臉的
山壁,和老地名作聯想。後段則為深澳。以前,這裡曾有挖海底煤田的建基
煤礦,在這裡開斜坑深入海底採煤,礦坑口還在。粉紅色的深澳火力發電廠
也是重要的地標。再往東邊的岬角則是鼻頭角。

西側海岸
    從濱海公園平台往西看,第一個凸出的海岸為和平島,後面凹入的基隆
港則看不到,再過去最顯眼的有外木山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大煙囪,再過
去為野柳岬,後面是金山。天氣晴朗,空氣澄明時,野柳岬西南方可見到磺
嘴山的身影。

北方三島
    在濱海公園平台,天氣很好、空氣又很乾淨時(大多在颱風之前),往
東北方看,可看到北方三島的形影,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經驗。北方三島為:
花瓶嶼:歐美人士稱其為Pinnacle 島,其義為尖閣島。
        因其外形看似孤立的花瓶,故稱花瓶嶼;附近漢人因其形似轎子,
        由兩個人抬著,故稱其為扛轎嶼。
棉花嶼:歐美人士稱為Carig 島。
        以前因海鳥很多,故附近漢人稱其為「鳥嶼」,不過,現在的漁民
        多稱其為花矸,又因其於夏秋之時,有大批海島來此地,將整個島
        面覆蓋住,一起飛翔時恰如棉花隨風飛舞,所以叫棉花嶼。
彭佳嶼:歐美人士稱為Agin court 島。
        依據漢人的記載,「此嶼幽邃不泥俗塵,可以靜養神氣,知古昔老
        彭祖住居景之壽山即是此嶼命名之由來,故稱彭佳嶼;因其「遍山
        皆草芥,如入無人之境,亦彷彿仙家之蓬萊,所以稱為草萊嶼。漁
        民通常叫它大嶼,所謂大嶼是指其在三個島中算昃最大的島嶼,也
        有人叫它大峙山嶼,因曾有人住過,所以也叫彭家嶼。
        自從咸豐三年(1853年)後,有二十餘家漢人遷徒至彭佳嶼定居,
        以農漁業為生,在這裡住了三十二年後,在光緒十年(1884年),
        才因清法戰爭時法艦攻擊基隆的威脅,終於全部撤退。後就無人居
        住,直到一九○七年,日人在彭佳嶼設燈塔,同時附設氣象測候所
        後,才又有人居住,二次世界大戰時,彭佳嶼因目標顯著而屢遭轟
        炸,住戶也遷居基隆。一九四五年之後,又有十三戶人家遷居島上
        ,編為特別里,居民都設籍在這裡,後來則撤銷了。現在除了燈塔
        外,尚有駐軍。
    北方三島的地名,在地圖上和本地漁民的說法並不一致,本地人稱棉花
嶼為花矸,稱花瓶嶼叫扛轎,在地的稱呼和地圖上不符,這也是很有趣的一
件事。
    北方三島和基隆嶼都是屬於琉球火山弧所形成的火山帶上的火山體,地
層中有玄武岩岩流、碎屑岩、凝灰岩及火山渣等。
(註)Agin court為過去法國的一個村落,在西元一四一四年時,英王享利
      五世和法國交戰時佔領的土地。

八斗子夕照
    八斗子夕照為昔日基隆八景之一,淡紫的瑰麗色調,至今仍綻放著迷人
的風情。尤其,對長年旅居海外的人來說,到這裡看夕陽更可以體會故鄉的
黃昏之美。八斗子的美麗黃昏,就像迷人的寶石般,吸引著許多旅人驚艷的目光,
也好像呼喚著遊子返鄉的溫柔呢喃,喚醒著遊子的懷鄉夢境,也將旅人帶入
瑰麗的自然沉思中。

八斗子日出
    濱海公園的觀景平台,是欣賞日出最好的地點,尤其,八斗子早起的老
先生或老太太是最了解這個祕密的。在天色由黑轉藍、轉天藍的過程中,基
隆嶼就像鑲在寶藍布幕中的神祕島嶼,點綴在旁邊的棒受網漁船的燈光,就
如天際洒下的鑽石般,璀燦得令人著迷,這時,最好東方有堡狀積雲,日出
才會將圓圓的積雲鑲金邊,並從縫隙中放出萬丈的金光;要是晴空萬里,看
太陽從水面下跳上來也另有特色。


《忘憂谷》
忘憂谷(望幽谷)
    忘憂谷的位置在七斗山中間的小山谷,為一草原綠地及小灌叢構成的綠
色山谷。
    約三十幾年前,有一八斗子的年輕人,帶了一些台大的朋友到這裡來玩
,因為此地風光迷人,使人忘掉憂愁,因而,他們就將此地命名為忘憂谷。
後來,這個名稱就輾轉在本地人及遊客口中流傳開來了。
    約十幾年前,從忘憂谷經過嶺到海邊的一顆大石頭上,被人刻(寫)上
「望幽谷」三個字,另一說為從山上看往海邊的大石,好像幽靈一般,因
過去忘憂谷的名稱都是口傳,並沒有見諸文字,故後來的人不斷依自己所聽
到的內容在解釋忘憂谷的由來,所以,就形成了「忘憂」與「望幽」混用的
現況。
    在忘憂谷中遊玩,除了享受青青草原的舒暢感覺外,還可以觀察和欣賞
山稜線及其背後植物的風剪現象,及山坡上復原中的植被生態。


《北部海岸》
大自然的雕刻師
    八斗子半島的北面,隔海與基隆嶼(杙)遙遙相望,而海岸邊的許多離
水海蝕平台和上升的灘地,濃縮了諸如豆腐岩、蜂窩岩、海蝕溝,壼穴、薑石
、各式節理及海砂埔等種種海蝕及海積作用下的小地形景觀,充份表現了八
斗子在海岸地質景觀上的精采特色。
    海浪是大自然的雕刻師,這片美麗的豆腐岩、蜂窩石或薑石,過去曾經
在海浪雕刻師不分晝夜、細心雕琢下,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完成這件大自然
的紀念品,特地留給八斗子人當作永恒的資產。
    如今,我們望著優美曲折的線條所帶來的視覺美感時,千萬不要忘了那
雙屬於海洋的手,是如何用心地經營這件藝術精品。

憤怒的酋長(海蝕崖)
    看到垃圾場污染八斗子美麗的海岸時,酋長不禁憤怒地緊閉嘴巴,表達
了對一些傷害海岸的人最嚴重的抗議。
    酋長當然不是容易當的,我們現在就來調查他的身份背景。
    這一座海蝕崖由地質史上中新世大寮層中的厚層砂岩所構成,屬於沉積
岩,沉積的時間距今約二千二百萬年前至二千萬年前,由於厚層砂岩較耐侵
蝕,因而造成七斗山挺立在半島前方的特殊景觀,由於北邊靠海這裡是逆向
坡,受海浪侵蝕後,岩層順著節理面崩落,同時也產生了這一座雄偉的海蝕
崖。
    我們再仔細看海蝕崖壁,下半部較凸出,是由純粹的厚層砂岩構成;上
半部則較為內縮,因其砂岩中夾有頁岩層,且厚度不如下部那麼厚,故較易
受侵蝕而內縮,兩層之間有一緩斜坡,因其堆積了上半部風化後形成的一些
土壤,一些草本植物就在這裡開始生存下來,為單調恐怖的海蝕崖增加一點
生命的氣息。


6.長潭里海岸
    從長潭里到望海巷這一段海岸線,有海蝕平台、長潭里漁港出入口的水
道、礫石灘及伸入海中的凸起砂岩塊,海中也有幾塊露出海面的礁石。
    每年的秋冬到春天時,這裡的海蝕平台上充滿了大片的綠意,拜雨水
的滋潤,海藻以鮮艷的翠綠妝點著經過一夏炙熱陽光燒烤的岩面,使整個海
岸的生機活了起來。而台灣蘆竹則在凸出海岸的砂岩縫中掙扎生長,展現強
軔的生命力。
    在長潭里漁港水道旁的礫灘上,有許多螃蟹及寄居蟹生存其間,往東的
海灘,主要由珊瑚礁碎片、砂岩、治煉過的煤渣塊及紅磚等組成,可見過去
這裡曾被當成棄置場,也有一些漂流木及大水後陸地沖下來的廢棄物。
    每逢天氣好的星期假日,這裡總是充滿了休憩玩水嬉戲的民眾,偶而也
有人在這裡浮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