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火力發電廠 點擊圖片放大
名稱:

北部火力發電廠

詳細介紹:

北部火力發電所(廠)/陳世一老師/八斗子地方史話

基隆供電的源起
    台北有電燈,是在一八八五年的巡撫衙門及城內的街道兩旁,後因電力費用太高而取消了城內街道旁的電燈使用,只有衙門有電燈。
    基隆開始有電燈,是在光緒年間尚有金、雞、貂、石四堡時,於一八九五年五月日軍侵台,六月一日入侵瑞芳三貂嶺,當時已是晚上,曾燃油機發電而點亮電燈。
    然而,基隆真正有電力供應,卻是一九○九年的事了。
    一九○六年七月,台灣總督府電氣作業所興建龜山發電所之後,因各項產業相繼發展,而於一九○八年五月計劃於新店屈尺興建小粗坑發電所,在完工後預定還有剩餘的電力供應基隆,於是,在一九○九年十二月將基隆市編入供電地區,同時作內外線工程,但因工程遇到一些困難,延至一九一○年八月才完工,九月正式輸送電力到基隆,先在市區內供電,再慢慢往外普及。

北部火力發電所興建的原因
    一九三四年七月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即大觀發電所)完成後,台灣的電力需求頓時擴大很多,基隆市的一些以電力為動力的工業也陸續發展起來,如台灣電化株式會社、日本鐮業株式會社等,都是用電大戶。但水力電源擴大,水力系統
在枯水期的發電量自然會降,必須有火力發電廠作為輔助,於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就選擇了北部電力中心附近、在基隆市東北邊的八斗子海岸,以工程費七百萬日圓,計劃興建北部火力發電所,全部用地達三萬餘平方公尺。

北火建廠時本地人的反應及日人的處置方式
    當時,日本人因看中八斗子附近有煤炭的生產,方便成為燒煤炭發電的燃料來源,又可利用長潭這條海溝的海水冷卻發電機組的方便性,而選擇了八斗子島和台灣本島分隔的長潭溝中間,作為北部火力發電所的用地。然而,卻遭到當時八斗子地區五個村庄的反對,日本總督府也不敢強行興建,而派人和五村庄的代表協調,八斗子代表的反對意見為,如到深澳堵灣附近捕魚作業,如遇天候突然變化,經長潭溝可安全又迅速的回港,如在長潭溝上建火力發電所,以後到深澳作業,回來勢必要繞過八斗子島,如遇天氣變化,會增加很多危險,威脅到生命財產的安全。經過幾次協調後,協議由農林廳撥款四千圓,建造兩艘二十五馬力的發動機船,用來拖人力划槳的焚寄網船隻,才答應北部火力發電所在八斗子興建。

北火興建的歷程
    北部火力發電所於日治時期一九三七年五月開工,一九三九年六月竣工後開始使用,至一九八二年四月關閉。
    北部火力發電所於一九三七年二月動工,歷經兩年才完工,房屋佔地4,463平方公尺,為鋼骨水泥五層樓建築。
    發電量:38,000千瓦
    供電量:35,000千瓦
    汽筒汽輪機一套,38,000千瓦
    直聯主發電機一部,35,000千瓦
    所用發電機一部,3,000瓦
    主發電機之電壓經143,750KVA變壓器昇壓後,送往八堵變電所,汽輪機之汽壓為每平方公分三六公斤,汽溫四一○度(攝氏),由二座鍋爐供給,每座鍋爐最大蒸發量為每小時九十噸,裝有煤粉製造設備及通風設備各二套,可由人工遙
控,或完全自動管制。當時,八堵變電所為北部輸電系統之終端變電所,基隆市及近郊的電力分配,都由八堵變電所負責,基隆市的用電再由八堵一次變電所送到基隆、八尺門、仙洞三個二次變電所,由這三個變電所送出去的才是直接供應基隆市用電。而大工廠則有專屬變電所,如肥料一廠及金銅礦務局則由八堵變電所傳到肥料一廠及水湳洞二變電所,再送到工廠去。

工事
    在《台灣電氣協會會報》第十五號第七十一頁有「台灣電力北部火力發電所工事概要」,內容為:
    (A)發電所位置:基隆市八斗子。
              發電所建物:鋼骨鋼筋混凝土造五層。
                      建坪有2231.5平方公尺,高30公尺。
                      使用鋼骨1580噸,鋼筋650噸,混凝土5560立方公尺,由清水組承包。
    (B)土木工事:
              機械基礎:鋼筋400噸,混凝土7400立方公尺。
              導水路取水口排水路:鋼筋2152噸,混凝土2850立方公尺。
              防波堤:長165公尺,高11.7公尺,混凝土755立方公尺。
    (C)發電所設備:主發電機出力35000KW,所內用發電機出力3000KW
             (a)汽罐:東洋Bobcock株式會社CTM型(粉煤,貝力冷卻爐壁)
             (b)自動燃燒控制裝置。
             (c)煙囪:鋼板,高17公尺,口徑2.743公尺。
             (d)汽機:Algemaine會社,機組一。
             (e)主發電機:Algemaine會社,43750KVA,11KV。
             (f)所內發電機:Algemaine會社,4300KVA,3.3KV。
             (g)主變壓器:三菱電機株式會社,三相一台,一次電壓11KV,二次電壓3.3KV,容量4375KVA。
             (h)配電盤:Algenaine會社及三菱電機。
              (i)起重機:移動式,日本起重機株式會社。
              (j)貯炭場:4750平方公尺。
             (k)操炭裝置:大阪製鎖會社。
              (l)運炭裝置:索道:安全索道株式會社。電氣鐵道運炭機:櫻田機械製作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九四五年三月,因盟軍飛機轟炸,北部火力發電所受襲擊而損失很大,於
是就停止發電,現在甚至仍可以在北部火力發電廠內過去儲煤粉的倉庫外牆,看
到水泥牆被炸彈炸到缺邊角的痕跡。

國民政府接收
    國民政府來台後,於一九四九年五月成立台灣電力公司,同時設立台灣
電力公司基隆區管理處,修復北部火力發電所後,繼續發電供應。

北火復廠
    北部火力發電廠因靠近產煤地區,原有之運煤設備及循環水路容量較大,可
不經重大修改而供應新廠之用,新廠裝設20,00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Coal
burning Steam turbine generator)二部,共計容量達到七八,○○○KW,總
工程費計美金三○○,○○○元,新台幣四二,○○○,○○○元,美國西屋電氣
公司貸款美金五,四七三,六○○元,台灣電力公司自籌美金八一,六○○元及新
台幣二七,八三一,四○○元,這發電機組為一爐一機單元制,並採用集中控制設
備。鍋爐燃燒粉煤,並配以燃油設備,在當時為最新穎之設計與設備。
    北部火力發電廠為實施電源開發計劃,首次擴建之火力發電工程,於一九五
三年開始,至一九五五年二月及四月相繼竣工完成發電,所有裝機、運輸及保養
人員,均經充份訓練,為以後興建火力發電工程奠定良好基礎。

本地人對北火的觀感
    據本地人的說法,北部火力發電廠早期是因應日月潭的發電廠,在夏天時因
水量較少,不足以充份供應,而作為補充水力發電不夠用時候的發電設施而已。
    另一說法則認為,當時八斗子產煤,而日本政府又在田寮港附近建台肥一廠
,為發展肥料工業,所以才決定以發電燃料來源及抽取海水的方便性,選擇八斗
子的長潭溝作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的所在地。
    因早期北部火力發電廠發電的時間多在夏季,而夏季又吹南風,所以,燃煤所製
造的煙塵都降落在八斗子、七斗子和砂仔園附近,反而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員工宿
舍區都沒受到煤塵的災害,使八斗子居民的心理有些不平衡。
    北火在日治時期主要是在日月潭夏季缺水時運轉,國民政府來台後,就改為
全年運轉,再增設一組機組,後因機器老舊而不敷成本,才停廠。
    北部火力發電廠發電時,要抽海水冷卻,當時,是從長潭尾抽水,而從砂仔
園這一頭放水,由於輸水入海的水流很強,有幾次造成小孩子在附近沙灘游泳時
被捲進去溺死的事件。
    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宿舍區在日治時期,絕大多數都是住日本人,而且,越高
的地方房子也蓋得大而豪華,最高的地方有一員工的俱樂部。聽說,國民政府接
收台灣之後,孫運璿時常週六就到這裡的俱樂部渡假,這裡可以看到海,風景非
常優美。
    還有一種說法,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不欠,米糧不斷一船船的運到中國大
陸,後來通貨膨脹後,發行新台幣,四萬換一元,造成台灣物價極度的波動,米
價甚至一天漲三、四次,當時八斗子的人都不願意到北部火力發電廠作事,因為
捕魚賺錢比較容易,因此,他們就說,當時只有軟腳的人才會到北部火力發電廠
上班。
    說起北部火力發電廠,住在砂仔園老一輩的人受害最深,一位歐吉尚就說,
他家樓頂的陽台,不到幾天的時間就積一層厚約十公分的煤灰,煤灰污染的恐怖
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歐仔尚則說,北火一發電,就算晴天、陰天,她要到市場去買菜
也都要撐雨傘,不然,頭髮上就會沾滿了煤灰。另一位歐仔尚說,早上才擦
過的玻璃,下午就可以畫圖了。
    已退休,在八斗國小北火廠區舊址教過書的陳老師也說,北火一發動起
來,煤灰到處飄揚,教室都要全部關上窗戶,時常都沒辦法上課,也因為這
樣,後來才遷校的。
    另一位歐吉尚則諷刺地說,他們還真聰明,火力發電廠的煤灰都吹不到北火
宿舍區,只會落到砂仔園、七斗子及長潭尾的地方,可能他們事前都有算好風向
了。

北火的復活與反抗
    一九八八年,在報上傳出北部火力發電廠要復廠的消息之後,八斗子的地方
人士馬上成立「八斗子地區公害防治自救委員會」,並進行附近地區五千多戶居
民的連署,堅決反對。
    如今,北火的用地已規劃為海洋科技博物館了,終於使八斗子人解除了長期
對北火污染造成的夢靨。

北部火力發電廠/文章出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發佈日期:109/04/23
 
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或稱北部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台電同仁暱稱「八斗子電廠」),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於1937年(昭和12)開始建造,1939年(昭和14)落成,裝置容量為38,000kW。國民政府來台後,於1953年(民國42)擴建廠房,1955年完成新廠建設,裝置容量增加40,000kW。電廠經多年營運,於1983年除役,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於1997年撥交教育部供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使用,海科館籌備處於是展開北火電廠建物整建為海科館之計畫,並致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建館使命。

利用荒廢發電廠活化成為博物館之事,一直存有多元的看法。如減少建築廢棄物產生,對於垃圾充斥於環境的今天,的確是友善環境的做法;又如利用電廠挑高的空間與粗大的鋼結構物,可以設計出特殊、令人感動的博物館空間。惟舊建築物結構是否安全?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興建,是否該牽就於電廠現有空間?以及建館經費有限,是否拆除重新興建比較實際等看法,實為多數人的看法。

然而,早年電力開發屬於國防機密,文獻本來就不易流通,加上電廠閉廠太久,資料保存不慎以致早已散失。尋找發電廠原有設計圖說之作業,有如大海撈針之工作。在經數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北部火力發電廠之相關資料終於逐漸浮現,才發現該電廠之興建,原來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執行「南進政策」下,推動台灣工業化之重要基礎電力設施。北部火力發電廠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密切搭配,以穩定台灣供電(花蓮縣與台東縣除外)。(施等,2009)

根據史料記載與研究報告,北部火力發電廠(包含擴建工程),具有以下重大歷史意義:
  • 首開填海造陸,將發電所構築在海峽(「八斗子海峽」;現稱「碧水巷」)之火力發電所
  • 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新之火力發電所
  • 首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
  • 確立新興工業台灣安定發展重要礎石
  • 參與「農業台灣」飛躍「工業台灣」關鍵推手
  • 首座高溫高壓之火力發電機組
  • 曾為國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遺址
  • 國人首建之火力發電廠擴建工程
  • 台電培育高級人才之搖籃
  • 為全世界第一座由火力發電廠轉變成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建築物

被遺忘的北火記憶,是台灣歷史的的一部分,補足了這一段歷史傳承,將更增添本館的內涵與經營活力。

施彤煒、孫寶年、林炳炎(2009) 被時代遺忘的歷史建築---北部火力發電所。臺灣風物。59(2),頁113-143。
北火電所興建中照片
北火電所興建中照片
北火電所東側照片
北火電所東側照片
 
北火電所擴建照片
北火電所擴建照片
北火電廠全盛時期照片
北火電廠全盛時期照片
 
北火電廠荒廢整修前照片
北火電廠荒廢整修前照片
北火電廠整修中照片
北火電廠整修中照片
 
北火電廠整修完成照片
北火電廠整修完成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