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砂里福林宮 點擊圖片放大
名稱:

碧砂里福林宮

規格介紹:

大十字路口往西(基隆市區方向)走北寧路,經過海科館區域探索館自行車道入口,往前繼續走即可看到公車站牌(嶺林巷),福林宮就位在公車站牌後面。(步行大約10分鐘)

詳細介紹:

IMG_6324.JPG

福林宮北寧路出入口。

IMG_6318.JPG

福林宮環港街出入口。(福林宮位在牛稠嶺腳,基隆區漁會對面紅色建築的三樓,二樓為碧砂活動中心,一樓為碧砂長壽會及投開票所。)

IMG_6712.JPG
        福林宮原為一小土地公廟,奉祀福德正神,建於道光年間(1821─1850),最早是在一顆約兩層樓的石山上,上面有一棵大榕樹,樹冠覆滿石頂,小土地公廟就建在樹下,經過多次修建,民國初年由多位信眾建廟於現址。光復後,許先、許有土等多名地方耆老、信眾集資,由許清標老先生發起整修。
IMG_6321.JPG

        福林宮的名稱由來,據廟旁石碑記載,當下神威顯赫,韜光釋出,白髮老人手持蘆杖,定坐廟方森林之上,經地方居民決議,再配合五行八字,又是大吉大利之像,因此命廟名為福林宮。

IMG_6329.JPG
IMG_6330.JPG
IMG_6331.JPG
IMG_6332.JPG

        民國64年乙卯年九月,配合政府興建八斗子漁港,與政府交換條件而炸掉小石山,捐出廟地,於原地建設,地下室為基隆市山胞活動中心、一樓為長壽會、二樓為碧砂里民活動中心(碧砂里民會堂)、三樓為福林宮。

IMG_6320.JPG

        民國77年當時的漁業局特地頒發感謝狀。

IMG_6333.JPG

        民國84年陳福來、劉炳城等多名信徒組織成立合法福林宮管理委員會,推選許有土老先生擔任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炳城信徒直至民國114年仍然在福林宮服務,擔任總務組長,負責處理一切廟務。

        福林宮的規模,在土地公廟中算相當大,廟身及一些裝飾都是逐步建成,牆堵為永勝吉漁業損獻。每年中秋節會舉辦神明遶境活動;農曆2月初2及8月13日晚上舉辦福宴;每半年擲筊產生新爐主協助廟務:除夕夜開廟門賀歲、金蘭會、神明遶境、友宮參訪等......。

IMG_6335.JPG

114年9月21日走讀碧砂里福林宮。

IMG_9313.JPG